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理论教学)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7-10-17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程恩富

今年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发表1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难以适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经济的话,那么,对于我们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十分精辟的科学论断。那么,《资本论》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有何指导意义呢?对此,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概念体系、规律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均需要继续运用这一基本方法。例如,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上,仍然要辩证地认识和操作,既不能像凯恩斯主义那样片面地过分强调需求,也不能像西方供给学派那样片面地过分强调供给,而是要依据国民经济状况的变化而灵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针对性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和消费的比例,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必须阐明经济结构协调性的平衡理论,应依据《资本论》的一般原理,深刻阐明中国产业结构应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省市和区域结构应多样化发展,外贸结构应增加高新技术含量和自主世界品牌,企业结构应构建中国大型企业集团主导、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并存的格局,技术结构应增大中国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比重,供求结构应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动态总量平衡,金融发展应为实体经济服务等一系列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理论。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并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系统深入地阐明其产生、演变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本层面和运行机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便是适应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需要而积极展开的,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涉及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各个领域,涉及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各个方面,已经有许多新的实践和成功经验,需要科学提炼并上升为政治经济的中国特色新理论。
《资本论》包含若干科学揭示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运行的概念体系,主要是劳动概念体系、资本概念体系和剩余价值概念体系。在这三大概念体系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只能是“资本的政治经济”,而未来社会应产生“劳动的政治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不应以资本为中心或核心,而应“以人民为中心”、以劳动为核心概念,来全面构建创新的理论体系。同时,要依据我国的鲜活实践,科学地丰富和拓展原有概念、不断创新概念。比如,《资本论》论析的是私人资本、私人剩余价值和私人利润;而直面现实,我们应扩展地分析私人资本、公有资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合作资本、股份资本、股份合作资本等,相应地扩展分析私人剩余价值与私人利润、国有剩余价值与国有利润、集体剩余价值与集体利润等。
《资本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律和运行机制。其中既有适合任何社会的一般理论,如生产力的多要素及其关系理论、生产关系的多层面及其统一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论等;又有直接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用理论,如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和实现形式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公式和理论等;还有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需要拓展的理论,如把私人企业单纯追求私人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扩展为公有制企业的双重生产目的理论、把单纯市场调节扩展为市场与政府的双重调节理论等。同时,我们更需要运用《资本论》方法论,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理论,如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如何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理论、按劳分配如何与市场经济结合理论、中国如何在内外双向开放中引领经济全球化理论等。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学术立场和宗旨理应以人民为中心,其实质是人民经济,即要构建以人民共富共享共福为目标、以人民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人民全面自由发展为动力、以人民公有制为主体、以人民劳动分配为主体、以人民自主开放为战略、以人民国家(政府)调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从而区别于以垄断资产阶级为中心的当代西方主流经济。正如马克思所点明的,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促进“所有人的幸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