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五期

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7-10-26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刘洪波 李斌雄

【摘要】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面对当前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高校应通过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巩固网络新媒体阵地,不断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政治价值;对策。
【作者简介】刘洪波、李斌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7.5.102~105
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价值,解决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政治价值
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到高校能否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能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优势,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发挥高校理论研究优势。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420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发挥指导作用。高校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使其在青年大学生中落地、生根和结果,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可以发挥高校阵地建设优势。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大学生群体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主要力量,高校可以通过发挥课堂、网络等阵地优势,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广泛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可以发挥高校宣传工作优势。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统治阶级都会“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180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必须树立自己的权威,这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高校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宣传解读好党的新理论、新思想,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可见,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既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又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首先,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社会价值。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始终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密切结合,为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而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正是按照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塑造当代大学生,着力引导他们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维护安定团结的思想意识。其次,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人本价值。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启发大学生,解决大学生的立场和思想问题,使他们从各种谬误和偏见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学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引领民族复兴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首先,有利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激励大学生对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形成高度的认同,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然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其次,有利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机,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同样,只有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才能有助于把大学生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统一起来,坚定其信心,凝聚其共识,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再次,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依法治国的主导力量和思想基础,法制建设和法治的有效性、完善性都必须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来引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使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跟上依法治国的进程,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在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最后,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从严治党的具体体现。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凝聚力。
二、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由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利益主体不断分化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多元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主导地位的消解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西方价值观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认同。西方社会对我国实施文化渗透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广大青年学生是其推行西方价值观念的重要人群。他们鼓吹西方政治制度,推行“普世价值”,故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成就,弱化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削弱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认同。其次,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在这些社会思潮中掺杂着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宣扬西方价值观,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3]。这些错误观点和言论的散播,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忧虑和思想波动,不同程度地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二)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不足造成大学生认同度较低
当前,由于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低效,难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首先,教育理念上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分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实现其维护社会和高校稳定、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价值目标,然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分离,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不去分析和解读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从而无法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其次,教育内容上教学内容与主体需求脱节。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的,其教育内容理论性、思想性较强,但教学内容和社会接轨不够、可实践性较弱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往往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有利于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上,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再次,教育方法上改革创新与教育效果偏差。虽然近年来高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上不断改革和创新,但总体而言,仍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基于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很难适应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网络新媒体技术对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弱化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虚拟性,一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思想意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首先,弱化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几乎是完全自由的,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将其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通过网络自由传播,这给高校管控网络舆论增加了相当的难度,从而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言论行为的积极影响。其次,弱化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由于网络海量信息所传递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权威的认同,多年来高校一直被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辩护,弱化了表达自我、提出新见的意识和引领社会的能力。再次,弱化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要求,而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弱化,大学生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偏移,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三、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当前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多重挑战,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在发展和创新。
(一)以推进宣传思想工作为重点,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高校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使广大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想才能统一起来。高校要教育广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建设事业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进者、开拓者。其次,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再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结合起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和道德实践活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以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也要与时俱进,时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诉求保持一致,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首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同时,高校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将“德”的表现作为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其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师和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方式方法,使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关注和解答现实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起到消除抵触心理、增加情感认同的作用,进而达成价值认同的效果。再次,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使校内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使校内外各种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搭建平台,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教育”格局。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科研活动中的分配,加强学科、专业、人才、设备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建成理论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调查研究、信息资源、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更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指导中国实践。
(三)以巩固网络新媒体阵地为关键,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高校要善于抢占和利用网络新媒体阵地,切实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方法,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首先,加快高校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高校要勇于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把握网络新媒体创新发展趋势,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大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努力建设一支由学生、政工干部和青年思想政治骨干教师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推进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园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其次,完善高校网络领导管理体制。高校要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高校网络领导管理合力,建立网络基础管理、内容管理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同时,高校要积极研究网络规律和舆论机制,主动研判舆情、把握动态,勇于开展网上意识形态斗争,打好舆论斗争的主动仗。再次,推进高校网络依法规范化运行。高校要把对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网络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通过相关法律课程学习,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知法、懂法、守法意识,规范和矫正大学生网上行为。加强高校网络生态环境治理,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3]石云霞.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2).
[4]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