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五期

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规律

2017-10-26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刘建军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和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搞好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律性:它具有政治属性,遵循政治运作规律;具有科学属性,遵循学术研究规律;具有教育属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这三个规律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存在于它的运行过程中,体现在它的效能作用中,表现在它的建设要求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辩证把握和妥善处理这三个基本规律的关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运作规律;学术研究规律;教育教学规律
【作者简介】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7.4.57~61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文献与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XNI009)第三期资助项目阶段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了遵循规律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它的建设和实施,特别是教育教学的过程,也必须遵循规律,并以此作为不断提升实效性的根本依据。为此,我们就需要认真研究思政课自身的规律,特别是基本规律。
一、思政课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当前,进一步搞好思政课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地努力去完成这项任务。那么,我们能否顺利地完成好这项任务呢?在这个问题上,既有我们的主观愿望,又有课程自身的客观本性。从前者来说,思政课是我们有意识地设立和实施的课程,体现了我们的意愿和要求,特别是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思政课教师都是带着强烈的意愿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期望学生们从中受益;从后者来说,思政课本身有其自身特点,它的运行过程有其自发性,而其实际效果也往往不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于是我们发现:有时候,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我们的意愿得到了实现;并感到内心的欣慰;但有时我们又面对着冷漠的学生,没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意愿没有得到实现,内心感到疑惑和郁闷。不论是否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都需要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的主观意愿撞上了思政课的客观规律。当我们的意愿和做法符合客观规律的时候,我们的努力就得到了好的效果;而当我们的意愿和做法并不符合课程的客观规律的时候,我们的意愿就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实现。这就是说,思政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它的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教材建设、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都受其固有规律的支配。尽管思政课的规律在其表现形态上与自然界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与社会领域中其他方面的规律(比如经济建设的规律等)有所不同,但它本身也像其他领域的规律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
思政课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体现了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事业,因而我们当然必须满腔热忱地去做这项工作,而不能抱淡漠的应付态度,并努力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意识到思政课自身有其客观规律性。我们要想建设好思政课,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就必须遵循思政课本身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课本身的规律,也就是我们进行思政课建设的规律。
遵循规律的前提是探索和揭示规律,认识和掌握规律。那么,思政课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而且是一个相当艰难的研究任务。因为思政课是一种特殊的宣传教育现象,它有其自身的特殊复杂性。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教育现象,并用教育规律来穷尽它;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纳入政治宣传,并用政治意识形态运作的规律来穷尽它。它是一种复合的现象,它的规律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规律群。研究和揭示这个规律群,当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在目前,我们可以大体上从政治、学术、教育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思政课的规律性。
二、思政课建设必须遵循三个基本规律
思政课具有多重属性,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三重属性,即政治属性、科学属性、教育属性,相应地它的规律也表现为政治运作规律、学术研究规律、教育教学规律。
(一)思政课具有政治属性,思政课建设必须遵循政治运作的规律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虽然是高校里的一种课程,并与其他课程一样,呈现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过程,但是它与其他的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不同的是,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这一点从“思政课”这种称呼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来。而且,从这一课程的设立来说,它一开始就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属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大学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大学的办学事务和人才培养具有政治方向上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设立思政课,是党中央的决定,是国家的意志,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政治属性。
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在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中得到进一步体现。课程体系的设置,从根本上说是党中央从政治的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决定。就四门本身必修课程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于是才设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由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创新理论,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所以才设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是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选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基础,于是才设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由于需要结合大学生的人生实际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来落实和实现依法治国,因而才设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他的本科选修课程,专科课程以及研究生层次的课程设置都是如此,由此决定了思政课教材的编写,特别是教材内容的确定和审核,不只是专家个人的事情,而是党和国家的事情。
思政课既然内在地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因而它本身也必然遵循和体现政治运作的规律。政治运作规律,体现的是思政课作为社会政治生活和主流意识形态一部分的运动特点。思政课既然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因而它就必然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遵循政治运行的规律。政治运作规律与学术研究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站在学者的或教师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从国家的战略上,从社会的根本利害上考虑问题。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开设思政课的意义,才能理解思政课的性质和功能。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敏感性,具有把握政治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思维方式即政治思维。他们应该向政治家学习,特别是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学习,并从社会政治运行和发展中总结经验,克服自身具有的某种书生气和学校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幼稚性。特别重要的是,要能够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放眼世界形势的变化,从战略上思考问题,把握社会问题的实质。
(二)思政课具有科学属性,思政课建设必须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
思政课也具有科学属性和学术内涵,并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它虽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但其讲授的不是政治口号和政策解读,而是科学理论,它有自己特有的学术内涵。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价值学说和政党意识形态,而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学说,它的价值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中,而它的科学属性则集中体现在它的学理性和学术性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无疑也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是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理论概括和行动指南,但是这些理论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个别领袖人物主观愿望和看法的产物,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发展和现实事业进展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反映了党治国理政的规律,而且经过学者的加工阐发,形成了比较严整的理论体系,具有了比较严格的科学性。其他课程的内容也无不如此。
思政课既然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因而也就必须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我们说思政课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的真理,这就意味着这门课要遵循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学术研究的规律着眼于学理层面,着力于揭示思政课内容的学理内涵。这也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从事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以自己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上好思政课提供学术支撑。
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学术研究的思维。在高校特别是研究性大学里,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联。没有坚实的学术研究作基础,教学工作很难达到高的水平。不仅各门专业课如此,思政课也是如此。这里所说的学术研究的思维,主要不是指教育或教学方面的研究,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属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范围。它是指比较正规的具有专业性的学术思维。思政课从整体上讲与专业课有区别,但它本身在一定层面上也具有专业性,也需要专业知识,需要专业化的学术研究。从现实中看,许多思政课教师往往只进行一定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而缺乏专业学者那样的学术思维,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一种不足。
(三)思政课具有教育属性,思政课建设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
思政课还具有教育属性,以立德树人作为自身的目标追求和存在依据。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是每个普通高校都开设的、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公共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总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教育属性是它更为直接更为根本的属性,是其政治属性和学术属性的载体和落脚点。思政课的价值和效果如何,主要地和直接地体现它的教育教学效果之中。既然具有教育属性,当然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这一规律产生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左右着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并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最终效果。这个规律在思政课建设中具有更为内在和直接的意义。因为思政课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教师讲授是否得法,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具体来说,教育教学的规律又由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律构成,一是教书育人的规律,二是学生成长的规律。它们分别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讲的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三个规律,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其中第一个规律是从总体上讲的,后两个规律分别是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来讲的,两者合起来就是教育教学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规律中,大学生成长规律是基础。它揭示了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的规律性,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教育教学的规律是建立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的,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而独立运行。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教书育人的规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师要形成符合规律的教育教学思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现实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善于从教育的角度,从讲授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要研究学生的接受特点,研究教学过程的规律,按教学规律办事,把科学的理论变成学生们易于接受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和运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是需要一定功夫。有些政治水平很高的领导干部和学术研究很强的教师,由于不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同样也教不好思政课程。
三、必须辩证把握和妥善处理三大规律的关系
都说思政课“难”,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从根本上讲,难就难在同一个事情上有三个不同的规律同时在起作用。同时遵循这三个规律是思政课的特殊性所在。三个规律中如果缺少一个,就不是思政课。正是由于三个不同的规律同时起作用,也正是由于需要同时处理三个规律的关系,因而思政课具有复杂性。就专业课来说,它是两个规律起作用,一是学术研究规律,二是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当然也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也不是那么简单,但毕竟是二项式,其复杂度是有限的。但三项式就不一样了。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换句话说,到了“三”,就该生万物了,标志着进入复杂性阶段。三角关系之所以理不清,“三国演义”之所以智谋迭出,《三体》小说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因为是三项式,是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几乎是无解的纠结和博弈关系。复杂就意味着困难。
思政课的三个规律之间,由于各自的领域、作用以及起作用的方式不同,就有一个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问题。如果协调得好,三个积极性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合力;而如果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三个规律及其作用,就很可能造成不同规律起作用时相互冲突,从而削弱思政课的整体效果。当然,把握规律,把握规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协调不同规律作用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党的有关领导部门相互配合。
从思政课新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来看,存在着不同规律之间自发冲撞的情况,特别是政治运作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之间处于一种互动和磨合之中,迫切需要清醒认识和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政治动作规律是首先起作用的规律,它在课程的设立、主教材的编写以及教育教学工作总体布局方面起主导作用。新方案的设立,教材的编写过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这里,首先要考虑政治上和战略上的要求。教育教学上的要求暂时退位。在课程改革的大调研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提出,对于思政课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规格要适当降低,提得太高做不到,而且也不是只靠上政治课就能解决的。这样提出问题,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只是教育教学方面的道理。它在政治的根本利害面前就是小道理。大道理管着小道理。所以,尽管有很多人提出这一意见,但在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程设置的5号文件中,都没有采纳这样的建议。这不是对调研结果不重视,而是两个规律发生冲突时的必然结果。
总之,在思政课方面,中央的直接介入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力量。那么,这好不好呢?我想,从战略上说,是无与伦比的好事;而从战术上讲,从某些环节和细节上说,有一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从积极的方面说,中央的直接介入为思政课建设与发展解决了大问题。一是大幅度调整课程设置,形成一个门数较少,时数也较少,比较合理,便于以后稳定的方案;二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批准一大批博士点;三是以中央工程的形式支持教材建设;四是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推动改善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些大问题,如果没有中央的强力介入,没有政治威力的作用,单靠学术研究规律,单靠教育教学规律,都很难得到解决。所以,可以说,政治运作规律的强大作用,为学术研究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从此,我们就可以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更多地发挥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规律的作用了。
但从战术的角度讲,由于中央是从政治战略上考虑问题,所以在直接介入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时,在某些环节或细节方面,会存在一些不周到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忽视了搞教学大纲或教学要点的阶段,而直接编写教材。而在组建教材编写组,并部署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也有某种过强的行政特点。而且,政治运作规律起作用的某些方式,也会对教育教学规律有所冲击。因为政治手段特别是政治上的大举动,威力极大,就像大风暴和核武器,它可以摧枯拉朽,解决大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火烧花草树木。因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辩证地看,不能对领导部门求全责备。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于在新方案实施过程中由于政治运作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不协调带来的问题闭眼不看,不去解决,而是要多做细致的工作,使某些环节和细节方面的不足得到弥补。如果说,在前一个阶段,即在课程设置和主教材编写阶段上,主要是政治运作规律起作用,是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起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工程专家起作用的话,那么在以后的阶段上,在具体落实和实施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术研究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作用就会日益突出起来,教师的作用也必然会更加突出。我们思政课教师,在前一阶段也可能感到有些被动,但在下一步的阶段中就应该也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不能做旁观者,而应以真正的责任感,积极地投身到落实新方案的实践中去,着力把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体系,逐步地收到新方案的成效。
协调遵循学术研究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的关系,也是当前重要的问题。现在高校普遍重视科学研究,特别是重点高校和综合性高校都把科研放在非常高的地位上。不仅专业院系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有这样的倾向。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在思政课建设中高度重视科研的支撑作用,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既然思政课具有科学属性,既然课程建设要遵循学术研究规律,那么就要允许并提倡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鼓励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成果。如果缺少学术含量和学术支撑,思政课就不会真正有好的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比如搞科研,第一,那就可能影响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因此,科研是要为思政课服务的,要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利学术支撑。
另外,还有正确协调政治运作规律与学术研究规律两种遵循的关系问题。在正确处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关系问题上真正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坚持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学术水平来体现政治属性。
总之,思政课的三个规律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和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形成将政治思维、学术思维和教学思维融为一体的综合思维方式,形成同时把握三个规律并在实践中妥善处理三种遵循的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冯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J].教学与研究,2017,(1).
[4]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5]徐建栋.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规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6]何景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探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5).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