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五期

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

2017-10-26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冯秀军

【作者简介】冯秀军,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中国高等教育》(京),2017.11.22~24
“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点燃课堂。
搭建多维教育平台,大力拓展教育时空,努力在大思政格局中实现教育的元缝对接。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是提高思政课“含金量”的前提和保障。
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精神底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和职责。作为一门朝向思想和灵魂的课程,能否回答学生思想困惑,触动学生心灵,是思政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试金石”。如何破解“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的思政课教学悖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怦然心动”的“获得感”?中央财经大学在多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探索中。用“问题链教学”点燃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取得良好成效。
问题链:思政课堂最诚挚的邀请
“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点燃课堂,从而让学生沿着明辨是非、格物致知的思考路径,在不断深入的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确立信仰。
对思政课“问题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起因于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与困惑:多、变、厌。所谓“多”,是指我们置身于一个多元化时代,多种价值观念杂陈,多种社会思潮交织,如何在多元中坚守核心主导,如何在多样问题中捕捉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关键?所谓“变”,是指我们置身于一个变动不居的开放时代,教育教学的社会环境在变,教育教学的对象在变,教学依据的教材内容在变,如何把握变中之不变,找到贯穿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主线?所谓“厌”,是指当代大学生具有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追求平等、自由的特质,对于思想观念灌输具有天然的逆反性和批判性,如何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认知特点和规律,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在理论分析、判断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理论学习兴趣和理论思维能力?回答和破解这三个问题,是思政课教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我们展开“问题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问题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突出问题意识,从解决问题着手,以问题导引教学,着眼实效性,增强针对性;二是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教学目标,在诸多问题中抓住主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避免面面俱到的铺陈和罗列;三是追求理论彻底,以问题链导引教学,以理论的逻辑力量激活学生,深化教学,澄清困惑。
在讲授“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课堂上,邢国忠老师从当前高校校园传教现象说起,抛出一连串问题:“人可不可以没有信仰?”“信仰有没有对错好坏?”“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这些问题就像一张张请柬,向学生发出诚挚的思想邀请,牵引学生在不断穿越“思想障碍”和“思想迷雾”的过程中体验深刻的思想愉悦,在拨云见日、探求真知的过程中由“课堂的旁观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人”。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我们还精心设计了“小组研学”教学环节。教师精选问题,学生分组研讨,小组课堂汇报,同学自由质询,教师适时引导。在课堂上的一片唇枪舌剑、“刀光剑影”中,学生思想受到砥砺启发,认识得以澄清升华。
真问题:源自对学生和教材的深入研究
问题只有抓得准,道理只有说得透,才能吸引人、征服人。那么,“问题链”中的真问题、好问题从何而来?
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是关键。只有深入研究理论和教材,才能避免教学“剑走偏锋”;只有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和困惑,才能避免教学“目中无人”。围绕重大理论问题,我们依托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展开集体攻关,有力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吃透教材重难点,依托教育部“择优支持计划”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问题教学”,围绕重难点问题提炼和“问题链”设计解答,组织开展常态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为全面了解学生,展开持续调研,收集、提炼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汇成思政课教学的“十万个为什么”。为走近学生,义务担任本科生成长导师,参加军训和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做学生最信赖的良师益友。
基于多途径对学生和教材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学院教师全员参与、历时3年,数易其稿,编写出版了“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详案系列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广泛好评。“问题链”教学详案的设计和编写遵循三个原则:第一,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教学逻辑与教材逻辑不同,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展开,而所有积极的认知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认知从哪里开始,教学就应从哪里开始。只有那些最终可以导向教材观点和结论的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第二,问题选择具有指向性。以问题引导教学,问题的挑选和设计是关键。所有问题的选择和设计绝非随机和随意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最终应导向教学的目标实现。第三,问题具有递进性。围绕一个教学主题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就能解决。因此,围绕教学主题细化、分解而成的应是一个问题体系,这个问题体系应是一个内容相关、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问题链。问题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突出和深化了教学过程的展开,展现和显示了理论的逻辑力量,激活和点燃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实现上述“问题链”设计的原则,问题链教学详案编写中设计了三个“点”:一是“教材重难点”,避免问题链的设计偏离教材和大纲;二是“学生关注点”,增强问题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教学结合点”,打造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对接点,并在教学结合点上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应该说,能否找准这三个“点”,能否在教学中反映和解决这三个“点”,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和最佳“观测点”。
理论只有透彻,才能掌握学生;学生的问题越尖锐,就越需要彻底的理论。比如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私有制效率更高,为什么我国非要坚持公有制呢?对此,邢雷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私有制真的效率更高吗?”“贫富悬殊与共同富裕哪一个更符合人类文明的走向?”“中国搞私有制能实现共同富裕吗?”等一系列问题。邢老师用这些问题带着学生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们逐渐认识到私有制的固有矛盾和根本缺陷,看到盲目照搬西方私有化给一些国家带来的灾难,看清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实质和危害。在此基础上,邢老师又提出一个更现实也更尖锐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垄断资本会不会给中国的单个企业发展到足以与他们对抗的时间和机会?”跟随这些“问题链条”,师生间的讨论和思考逐渐深入,学生们也真正明白了中国既不应该、也不能够走私有化经济道路。从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大思政:多维平台拓展教育时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课内外相衔接、线上下全覆盖的系统工程。我们积极搭建多维教育平台,大力拓展教育时空,努力在大思政格局中实现教育的无缝对接。
以“行走的课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与以科学性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性知识学习课程,其课程目标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理解和对待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社会。对于价值性知识学习,很难单纯依靠纯粹抽象的知识传递和理论说教完成,还必须经过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心灵感悟和价值认同等重要环节,这些环节则必须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学习才可能实现。为此,从2008年至今,中央财经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以“行走的课堂”为主题,通过课堂主题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嵌入实践构建“一主两翼”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行走中深入了解社会,深化理论理解。“行走的课堂”现已持续近10年,出版了《公益与公德》等9部学生实践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以“小马乐道”微信号、“形教视窗”网站等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我们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联网上线,增强思政课时代感和吸引力。围绕四门思政课。打造“小马乐道”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关心问题、热点问题等自主创作,创作成果以“小马乐道”为平台发布传播。学生的创作成果既有研究论文,也有人物访谈,还有诗歌、小品、漫画等,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学习成果发布交流新平台。此外,我们还通过创设“形教视窗”网站,组织优秀教师团队录制思政课慕课,围绕教学内容创作、录制教学辅助片,组织青年教师录制“魅力微课”系列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教师“在线教育”能力,全方位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思政课。
以“青马工程”“经典研习社”等搭建卓越学子理论助推平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方面,一部分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因思想理论指引不足而陷入“个人奋斗”的狭隘小天地,甚至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为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一部分优秀学生又有着更为强烈的思想理论学习需求和动机,呈现出强烈的“思想饥渴”。为此,我们与校团委联合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马克思主义经典研习社”,努力为优秀学生提供“人生导航”和“理论助推”。
好团队:万紫千红才是春
思政课建设不能靠一枝独秀,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带来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此,我们把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作为思政课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为抓手,让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中成长。
推动教改创新,培育教学能手,打造教学团队。一是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激励青年教师勇作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近年来,学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了“思政课主题教学”“问题链教学”“一主两翼实践教学”等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形成了《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详案》《行走的课堂》等教学成果,取得显著教学成效。二是以重大教学项目为平台,组建和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促使青年教师在团队中成长。先后获批2013年、2014年批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201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择优支持计划”、2016年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等教改项目,成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助推器。三是建立常态教研机制,开展“青年教师工作坊”,通过多形式教学研讨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定期开展教学沙龙、微格教学、教学观摩等活动,通过说课、磨课、研课等途径,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集体教学研讨中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四是积极发挥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冯秀军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实施新老教师结对制,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打造了一个优秀的教学群体。
拓展科研平台,培育科研骨干,打造科研团队。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是提高思政课“含金量”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我们采取多项措施,着力提升学院教师科研水平。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依托财经类院校特色优势,不断凝练学科方向,促进青年教师尽快实现学科归队;依托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重要平台,组建由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研骨干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促使和带动青年教师在集体科研攻关过程中快速成长;实施领军人才引航计划、骨干教师助推计划、青年教师启航计划等科研专项,搭建助推科研发展的快车道;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学术交流,大力拓展青年教师学术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访学和海外研修;创设“百川讲堂”,邀请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授课讲学,帮助青年教师追踪、融入国际学术前沿;开展“青年教师经典研读计划”,夯实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经典基础;实施“博士生副导师制”,遴选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博士生培养,促进青年教师融入学科建设,在指导博士生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这些举措,学院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教学能手和科研骨干,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