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具有内在联系,文化自信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认同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首先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认同
【作者简介】曹群,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1483)。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7.4.95~9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广东省级学校德育能力提升项目(项目批准号:2015n1ts06)阶段性成果、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资助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这凸显了文化自信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广泛作用和深远影响。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具有内在联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认同的基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认同的内在联系
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主要是思想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大学生认同、接受我国的思想文化。
(一)我国有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础
所谓自信,就是对国家、自己有信心,充分相信国家和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他还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功能与价值,把文化自信提到关系国家综合实力的高度,“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3]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化自信的“文化”,就是思想文化。
我国的思想文化资源极丰富,不仅拥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资源,而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人文资源;不仅具有几千年积累和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且具有面向世界和未来,富有生命力、竞争力的治国理政资源;不仅富有各民族、各地区特色的思想文化资源,而且随着我国开放的扩大和面向世界的发展,中华思想文化正在广泛吸收有益的文化资源走向世界。这些丰富多彩、价值连城的思想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支撑着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几千年,并推进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强盛地走向世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及其认同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内容,就是我国的思想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传授,理论联系实际地讲解、运用,让学生认同、接受,形成理想信念,实现人的自觉、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使大学生对我国思想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前提是让大学生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即对内容充满自信与情感。因而需要教育者坚持文化自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力和影响力,以真情实感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接受我国的思想文化,满足大学生形成灵魂、坚持方向、提供动力、遵循规范、推进发展的需要。
由上可知,文化自信所说的文化,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基本一致,两者的作用与目标也基本相同,具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164
二、文化自信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认同的基础
文化自信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认同的基础,是由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作用所决定的。
(一)文化与价值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5]161、163可见,思想文化是价值观的表达,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肯定,只有认同与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并进而形成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代的价值导向,主导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灵魂。这种文化与价值观的统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思想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统一,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既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又有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发展、不断强盛的巨大成就教育;既有几千年积累和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又有当代富有生命力、竞争力的治国理政教育。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既具有真理性、实践性和情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优势,又具有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融通的中国特征,其说服力、影响力、渗透力大,价值认同程度高。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彰显深厚根基与强大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超越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6]164优秀文化的继承,先进文化的发展,不断实现文化创新和对现有文化的超越,既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命脉,也是我国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文化自信,既蕴涵着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包含对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内容发展、方法改进既要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名称、目标、内容的连续性,又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特点,适时改革课程名称,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价值认同。
(三)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比较既为我国文化自信带来机遇,也向我国文化自信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汇、交流、交锋越来越复杂和激烈,资产阶级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不断影响、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与价值体系,形成了文化与价值观的比较与争夺格局。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重金雇佣大批“思想舆论精英”,把资本主义文化包装成所谓“普世价值”,在国内向民众宣传灌输,在国际上进行资本主义文化渗透。由此,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和西方错误思潮与国内错误观点交织的挑战,深刻影响和冲击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效果。
针对改革开放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011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所有这些重大的文化建设战略部署、方针政策,既深入推进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也有效抵制和反对了资产阶级文化与价值观的侵袭,不断增强了广大人民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甄别文化优劣,应对错误文化影响和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文化自立、自强的精神,确立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积极开展文化创新活动,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内容有价值认同。在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并在全世界形成巨大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严重危机,诸如2008年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英国爆发几十年未见的大规模街头骚乱;美国“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迅速蔓延全美和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等等。人类历史处于重要转折关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们都在深思世界究竟向何处去。苏东剧变后曾断言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终结的美国学者福山,面对当今世界的现实也不得不对他原来的言论进行修正:“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持续崛起,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5]因而,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更加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由上可知,文化自信之所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认同的基础,一是源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成就的充分肯定,二是源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三是源自我国的快速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客观事实。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目的就足要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增强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文化自信没有基础和灵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是经过100多年来的实践检验,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同实践相结合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在指导实践中过程不断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6]111同时,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深受最广大人民的爱戴,因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阶级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也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指导伟大实践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又指导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指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精华、去除糟粕的传承和转化,还指导正确鉴别、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我国文化的主导和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31-32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从文化层面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163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根本作用,他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163-164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脱离我国当代的现实基础,也不可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就会失去滋养、断了命脉。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在讲到学习传统文化时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8]533-534为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170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在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要“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阐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并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三)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同我国的发展要受到有的国家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遏制的道理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同样会受到有的国家和持不同政见者的干涉和冲击,诸如接连不断鼓动错误思潮、攻击领袖、抹黑历史、否定典型、丑化国民等,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遇到的新挑战。源于美国的宪政民主、新经济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伴随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人士的错误传播和有些人的崇洋媚外倾向,形成了冲击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暗流,企图抵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动摇一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有极少数人理想信念动摇、西化倾向明显,出现了讲马克思主义而不信马克思主义、讲思想文化而贬低中华民族文化的现象。这种“双重人格”言行,对青年大学生更有欺骗性与煽动性。
因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要拿起批判的武器,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敢于抵制、批判打着研究创新的幌子,推行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言行。对错误思潮、错误言行的回避与放任,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无形伤害,也是对文化自信的动摇,其隐患是既危害学生,也危害我国社会发展。毛泽东面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国内战争时讲过“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的至理名言,在新的形势下,美国气势汹汹向我国推行“颜色革命”,国内有人明目张胆要“改旗易帜”,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拿起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武器,敢于和善于投入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王建华,许晓青.述评:中共十八大确立新的历史里程碑[EB/OL].新华网.http://www.fjsen.com/h/2012-111/15/content_9847429.htm.2012-11-1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