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五期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着力点

2017-10-26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马超 娄淑华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要以创新为导向,推动发展理念、建设体系与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以“活力”为核心,推动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师队伍有机结合;以“用”为目的,推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党的领导内在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着力点;大学生
【作者简介】马超、娄淑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7.5.100~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4BKS101)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当前,如何推进其体系创新,增强其科学性与实效性,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课题。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强调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并着眼其体系建设,谋划其综合改革创新。《计划》既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也是对今天形势和任务的准确把握,更是对未来行动的战略指导。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着力点,能够增强体系创新的全面性、层次性与协调性,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一、以创新推动发展理念、建设体系与运行机制协同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生课程,其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不断发展,期间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三次重要的调整与改革,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站在已有成绩基础上,以创新点为导向,突出“新”字,推进体系创新。具体表现在推进发展理念、建设体系与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以此促进自身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发展。
发展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在人的发展基础上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内在要求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把人作为其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层面加强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同时,把人作为教育活动的基础,发挥人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与教学相长;在教育目的层面追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使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受教育者的精神需要出发,将建构人的理想精神境界、政治社会人格与强国铸梦、固本逐末的历史使命相结合,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建设体系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基础。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课程设置的调整、教材内容的完善与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实践教学的拓展、学科研究的支撑、管理模式的改革等相对较弱,从本质上来说,其仍然停留在经验性、分散性、封闭性建设层面,缺乏体系意识、整合意识与借鉴意识。《计划》着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与体系创新,强调从课程教材、教学人才、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科支撑、综合评价、条件保障七个方面建设体系并推动其创新。从《计划》精神可以看出,建设体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至关重要,不建体系何谈体系创新,以建设体系为基础和动力,以体系创新为方向和目的,形成二者相互推动,协调共进格局,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持续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对传统课程建设实现超越与创新,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转变课程要素简单机械相加的建构思路,依据课程发展规律与体系建构规律,进一步理顺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管理、教材与教学、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等要素之间的支撑与转化关系,实现其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形成“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1]的体系框架。二是破除学科视野的狭隘性,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基本规律,进一步明确自身学科归属与功能定位,增强学科借鉴与优势互补的意识与能力,汲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构建基础牢固与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运行机制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保障。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模式采取高校单一责任制,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教学课时严重压缩、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兼职教师比例过高等现象屡见不鲜,致使其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机制创新,是破除高校单一责任制运行模式弊端,实施学院、高校、社会三位一体责任制运行机制,进而为其体系创新保驾护航。《计划》强调,“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2]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机构,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责任人,能够更好地“承担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2]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与运行,为其课堂教学体系、教学人才体系、学科支撑体系创新提供坚实基础。高校将始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责任人而存在,其角色职能行使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水平。新运行机制下高校更加侧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引领与环境改善,一是从政策制度、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倾斜;二是从培养培训、课题立项、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支持其教师队伍;三是从教学秩序、校园文化、文体活动等方面对其环境进行评估与完善,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摆在学校教育体系的重点建设地位。社会作为大学生未来的生存场与发展域,鼓励和维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培育优秀社会人才是其应尽责任,新形势下社会需要转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次要论”的错误偏见,为其提供媒体宣传与舆论关注等,引导大众对其形成正确认识与价值认同;为其提供资料素材与实践基地,实现其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衔接,推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发展理念是从道路方向层面对其提供指导,建设体系是从框架结构层面对其提供基础,运行机制是从实践操作层面对其提供保障,唯有以“新”为导向,推动三者协调发展,形成统一整体,才能够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体系创新。
二、以“活力”为核心推动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师队伍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师队伍发挥作用,涉及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与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转化的问题。但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与现实效果来看,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的发展始终处于失衡状态,且彼此之间线性联系与职能错位,致使其内容丰富却难以入脑,形式多样却效果欠佳,队伍强大却无处发力。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与魅力,已经成为其体系创新与效用提升的重要难题,这就要求必须从“两个转化”的本质和规律入手,全面探索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师队伍的灵活运用与有机结合,建构以“活力”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把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结构体系,实质上是教材体系与教师队伍的双向选择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材体系与教师队伍处于核心位置,教学方法则起到选择与协调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以核心教材为主体,以教学辅导书、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分析等为辅助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普遍性与客观性,然而,教师队伍将教材体系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教学语言与教案,却是一项极具灵活性与创造性的活动,能够将教材体系与教学方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这就要求高校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齐抓共管,形成理论功底扎实、专兼职教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为教师队伍与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提供重要条件。教师队伍则需要摒弃传统教条主义思想观念,深入解读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激发教材参考书的活力,将思想性、抽象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理论内容转化为通俗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讲的是教材,又不是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队伍能够凭借自身知识结构的复合性、资源占有的丰富性等优势,做到对统一性教材内容的重构,形成富有活力的生动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师队伍与教材体系的真正融合。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教学手段的拓展,促使教学方法日趋多样化与现代化,为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教材体系提供多种可能,促使教师队伍转变传统照本宣科、理论灌输等单一僵化教学方式,以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灵活运用为动力,倒推教师队伍丰富和创新教材内容的解读形式与组合结构,实现教材体系与教师队伍的进一步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其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核心要素,是连接教材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桥梁纽带。教师队伍需要正视和弥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的不足,进一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资源占有与教学方法运用,使教材体系的教学呈现(内容与形式)充满无限可能性,增强教学体系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刺激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转化,是其教师队伍的教学内容向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实践的转化,是以教材体系为基础,以教师队伍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为核心,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素质建设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师队伍与教学方法,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活力与实效性的重要因素。《计划》指出,“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整合理论资源、实践资源与网络资源,已经形成以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方法群,以理论社团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服务为代表的实践教学方法群,以网络示范课、“慕课”、在线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方法群,为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表达提供丰富的方法资源。这些教学方法与教材体系、教师队伍的结合程度如何,直接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转化的质量,更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成败。这就需要教师队伍正确认知各类教学方法群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方法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导方式,充分激发实践教学方法群与网络教学方法群的创造性与辅助性作用,做到对教学方法的资源整合与灵活运用。同时,教师队伍还要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关系,因时因课地采取有针对性的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原则性与趣味性,完整性与目的性相结合,使教学方法既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与主旨内容,又要注意课堂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的转化,进而为其体系创新提供强大推动力。
以此来看,教师队伍是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要素与教学方法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必须要充分认识教师队伍地位的重要性,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以教师队伍为主导、以教材体系为基础,以教学方法为手段,三者紧密衔接,相互支撑,共同构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才能不断增强其活力与魅力,推动体系创新与发展,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只有有效引导了成为我们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才能够说指向和把握了对象,也才能够在对象身上产生效果。”[3]在这种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就是要以“活”为核心推动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师队伍有机结合。
三、以“用”为目的推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党的领导内在统一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最为根本的是坚持以“用”为目的,推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党的领导内在统一。《计划》指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更好地为大学生成才、国家发展和党的领导服务。以“用”为目的,推动三者实现内在统一,能够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归属,更好地提升其实效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推进国家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及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与深层渗透,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影响其建设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教材体系,优化教学体系,建立高素质教学人才体系,强化其教育与引导功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其深刻认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使其在与西方各种价值观念与文化思潮的相互比较中,增进理论自信;引导大学生深刻认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其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衰落性的辩证分析中,增进制度自信;引导大学生深刻认知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在明确历史使命中增进道路自信;在不断学习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的有机统一,进而为国家发展积蓄力量,逐渐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是党的执政主体的后备力量,是党的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增强党性意识与党性修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历史与现实赋予其重大的时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方针政策等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党的革命性与阶级性及其发展历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引导其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坚定政治立场与政治观念,继承党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锻造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品质;深入开展党的基本性质、路线、纲领与宗旨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引导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服务意识与奉献意识,增强自身先进性;深入开展党的作风、党的纪律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党的纯洁性与自律性,引导其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强自身纯洁性,从而实现大学生成长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在统一,为培养合格党员,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国家意识、民族观念与社会责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个人与社会、自由与责任等的相互关系,致力于构建与维护健康有序的美好社会;引导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遵守国家法律规范,塑造富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中国精神与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对党的信任,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党的后备力量和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以“用”为目的推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党的领导内在统一,能够进一步将知识教育上升到价值观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其“用”之本质所在,使大学生能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与良好的道德规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不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一要素或环节的修补与调整,而是对其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改革与完善,这就决定其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已经经历了与几代大学生的共同成长,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是会以其特有的方式给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打上深刻的烙印。”[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发展必须立足现有基础,正视问题与困难,以《计划》为指导,始终保持问题意识、体系意识与创新意识,着力形成新的创新理念,以“活”为核心,以“用”为目的的整体性发展格局,才能真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使其富有鲜活生命力与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同志就《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答记者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5-07-30/2016-10-10.
[3]吴林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及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4]徐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导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6,(3).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