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针对性,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至关重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采取“学生上讲台”的授课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上讲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和养成素质的平台,有助于教学相长、师生交流的思想碰撞。
【关键词】学生上讲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
【作者简介】金文斌,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斌,男,安徽旌德人,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徽 安庆 246133)。
【原文出处】《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14~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整体性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研究”(14BKS109);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机制研究”(16YJC710058);安徽省振兴计划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6-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立德树人,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至关重要。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自主性,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学,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听得也累”的状况,2015年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名师工作室”课题组教师,在参考同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分两个学期在两个班(文科新闻专业和理科生命技术专业),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授“纲要”课。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课题组认为“学生上讲台”教学方式改革,在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上课的“抬头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有效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本文以“纲要”课为例,介绍“学生上讲台”授课具体实验过程、学生反映、成效不足、改进思路及思考,目的是在“改进中加强”[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目前国内“学生上讲台”授课研究概况
依据文献计量学基本原理,通过对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总库和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学生上讲台”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进行文献统计分析。计算机网上检索项为“篇名”“篇名/并含”“关键词”“关键词/并含”,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含“学生上讲台”“学生上讲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含“学生上讲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含“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创新/创新/教学模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文献检索情况如下:
表1 “篇名/并含”文献数量统计(单位:篇)
表2 “关键词/并含”文献数量统计(单位:篇)
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
第一,从表1、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上讲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上讲台”为“篇名”统计,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上讲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上讲台”为“关键词”统计,查阅的文献都是0篇,表明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
第二,从表1、表2,还可以看出,无论是“篇名/并含”统计,还是“关键词/并含”统计,以“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发表的文章较多,共有280篇;以“教学创新”“创新”发表的文章较少,有66篇;而以“教学创新”发表的文章更少,只有13篇,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显示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第三,从表3、表4可以看出,研究“学生上讲台”的文章只有9篇,处于初始阶段,在对这9篇文章研究进行课程分析时发现研究大学、大专课程的占4篇,其它5篇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见表5),没有一篇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学政治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表3 学生上讲台为“篇名”文献数量统计(单位:篇)
表4 学生上讲台为“关键词”文献数量统计(单位:篇)
表5 “学生上讲台”分课程统计(单位:篇)
二、“学生上讲台”实验设计和步骤
“学生上讲台”授课不是随便让学生走上讲台随意地讲课,而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
1.介绍“学生上讲台”活动的目的和规范。每学期第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向学生详细介绍“学生上讲台”的意义、实质、操作规范、讨论细则、考核要求和注意事项。
2.分组组队。根据班级人数和“纲要”课十章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10组,每组4~6人,每组承担“纲要”课一章内容。分组时学生在班干协调下可自由组队,要求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学生组合,男女生搭配。分好组后排定讲课顺序并公布,做到人人知晓。
3.备课准备。每组根据自己所承担章节授课任务,4~6人课后在一起召开小组备课讨论会,主要讨论所承担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主要内容设计等,确立一个人或两个人主讲,主讲者必须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声音清脆响亮等,其他人任务是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制作课件等。整个过程必须在分工协作下进行。
4.教师审核。在授课前三天,主讲学生要将课堂设计、讲稿和课件传给授课教师审核。教师既要对学生授课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又要对其政治性进行审查。教育引导学生从百度上搜索视频或资料时,做到两个“一定”:一定要经过教师审核,一定要与章节内容相匹配,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政治性,遵循教学规律性。主讲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
5.学生上台授课。每组主讲学生根据章节顺序,依次上台授课。主讲学生授课必须做到精神较为饱满,神情较为自然,语言较为流畅,声音较为响亮。课堂设计、讲稿、视频课件、提问互动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6.学生评分。班级学生根据主讲者的授课情况进行评分,评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指定一个学生收取学生评定成绩并统计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当场公布主讲学生成绩(不是具体分数,而是“优秀”“良好”“中等”“及格”的具体个数)。
7.学生评价。每次课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评价,分两个环节进行:一是由本组内其他学生评讲,主要讲自己在本章节承担的任务,时间不超过5分钟;二是教师随机抽取小组以外的班级其他同学评价,时间也不超过5分钟。学生的评价记入平时考核分,学生评价越丰富,平时成绩越高;反之,越低(这是重点考核台下听课学生的关注度和思考程度)。
8.教师点评。教师结合学生主讲和学生评价情况,对主讲学生不提成绩和不足,而是对其进行鼓励性点评:一是“闪光点”,二是“提高点”。教师点评时特别肯定学生有创造性的讲解,总结学生讲课对教师教学的启示,同时还要补充学生讲解不充分的内容、本章的重点难点、有关研究的最新动态,启发学生对讲授主题做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9.颁奖和制作优秀课件。学期最后一堂课,教师根据每组学生成绩的排名,确定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每组全体组员都有奖项),举行颁奖仪式,宣布所有学生成绩,并颁发奖证。教师要求获得一、二等奖的学生进一步补充完善课件,形成优秀课件,发给教师和其他学生邮箱,供其以后学习之用。
10.公开示范课教学。教师要求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假期对照教材内容,结合课件认真备课,以便开学后上公开示范课。新学期第一周周末(不与新学期课程教学时间相冲突),教师组织这些学生为原先班级的学生和新班级学生(即是本学期上“纲要”课的学生)上公开示范课。这既是对上学期“学生上讲台”讲授“纲要”课有一个总结提升,也是对新学期新班级学生上讲台授课起一个引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生上讲台”效果评估
“学生上讲台”效果到底怎么样,学生评价是关键。为了了解主讲学生和台下听众的真实反映,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学生座谈会。
1.“学生上讲台”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解“学生上讲台”授课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纲要”课程讲授结束时,课题组设计了由5个单项选择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组成的调查问卷,对两个班“学生上讲台”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2份。从调查结果统计来看,“学生上讲台”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统计数据如下:
(1)有94%的学生对“学生上讲台”效果评价为“满意”或“基本满意”(见下页图1);有91%的学生认为“学生上讲台”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上课方式(见下页图2);有50%的学生喜欢“学生上讲台”这项活动,也还有47%的学生对“学生上讲台”活动“感觉一般,但能接受”(见下页图3)。
图1 学生上讲台效果评价
图2 学生上讲台是否创新教学方式
图3 学生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2)有75%的学生认为“学生上讲台”没有加重自己的负担(见下页图4);有69%的学生认为“学生上讲台”活动加深了所学内容的理解,有3%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所教没有区别(见下页图5)。
图4学生上讲台是否加重学生负担
图5 学生上讲台是否加深内容理解
(3)对“你认为‘学生上讲台’意义在哪?”(多项选择题)调查时发现,有78%的学生认为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活力;有5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有85%的学生认为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还有3%的学生认为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目前看来,意义不大(见图6)。
图6 学生上讲台的意义
通过学期末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欢迎并接受“学生上讲台”这种教学方式,肯定“学生上讲台”对学生培养的意义,但同时也有25%的学生认为“学生上讲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这需要教师课前着重讲解“学生上讲台”对自己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求知过程中,自己承担主要的角色。
2.学生对“学生上讲台”授课的感想
课题组还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请大家“简要谈谈‘学生上讲台’的感想”,经原汁原味地归纳,学生的感想有:
第一,学生持肯定或积极评价方面:
(1)“纲要”课以“学生为老师”的做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学而且可以教,让学生自己必须去认真准备自己所讲的,这样我们都认真读了书,收集了资料,准备了上课内容(有视频,有音乐,有故事),完成了课堂讲解,还掌握了PPT的制作。感受到准备的课程新颖生动,课堂气氛活跃。“纲要”课创新了打分体系,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去认真听讲和准备自己要讲的,因为只有知道别人所讲的,才有权发表评论。
(2)本班同学上课放松了课堂气氛,使我们在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即使被提问也不会很紧张,因为都是同班同学提问自己,所以回答不出来也不会尴尬。对于讲课同学提问的问题,下面的同学可以大胆回答,还可以反驳他的观点。在制作PPT和准备讲课的时候能让合作的几个人更加亲密,还考验了我们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3)在课上,老师会点评每一位主讲人的闪光点和提升点,优点说出来可以鼓励大家,不足提出来可以让我们继续改进。自己知道原来自己也有优势的一面。每个人都有所收获,而不是盲目地听课。
(4)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胆量,有些胆小的同学也敢于拼一下,能够自信地站在教室里为同学们上课。这种教学方式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看书、自己画重点、总结、制作PPT、插入视频、音乐等,让我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深得同学们的喜欢,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5)自主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在准备课件时,针对性比老师要大一些。为了达到理想效果,我们会去寻找同学们最喜欢上课的形式,上课的内容也不会死板,学生之间比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
(6)很激动第一次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锻炼了自己,丰富了自己。没有上这样的课之前,从来没发现班上的同学有的这么知识渊博,有的那样能说会道,没有想到原先认为这么枯燥无味的课也可以上得如此引人注意。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也有很新颖的教学方法,这样创新的思想也是我们以后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要素。
第二,学生提出意见或改进方面:
(1)有缺点,一部分学生只关注自己上的那节课内容,忽视其他同学的劳动成果,台下同学并不能认真听上课同学的课,有时学生对不是自己所要准备的课没有多大的学习积极性。
(2)有漏洞,如知识点不全面,不能进行课外知识补充,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有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学生上课毕竟没有老师那样有经验,讲课大多都不够专业,对于重点难点的掌握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很多知识点老师讲的可能更加生动,更加接近史实。
大部分学生对本轮教学方式改革持包容态度,学生在感想中说“改革教学有好有坏,虽然这门课结束了,但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带给我的经历确实让我难忘和珍惜的。”
四、“学生上讲台”的价值探索
1.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而言,“学生上讲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学生上讲台”,不仅仅展示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形式创新,更重要的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索、思考、谋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从两年实施反馈来看,学生反响热烈。有的学生反映,这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他举例说,为了讲好《纲要》课第六章第三节“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他课后和小组成员到图书馆借来《毛泽东选集》,阅读毛泽东《论持久战》《实践论》等文章,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后才写好讲课提纲。教师在课堂上听学生上课,有助于捕捉教学信息,揣摩学生学习心理,见证学生成长:有的学生上课风趣、韵味十足;有的学生上课层次把握感较好、一环紧扣一环;有的同学上课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品尝、领悟……这些切实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2.就学生而言,“学生上讲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和养成素质的平台
“学生上讲台”是一次“炼狱”“充电”的过程。虽然接收任务时,学生“压力山大”,担心自己肚子里缺“真货”,讲不清楚,困惑于自己脑子里短“思路”,不知怎么讲,又怕学生们的嘲笑。作为教师,要创造宽松的环境,消除学生怯于上台的心理障碍,对学生的讲课予以充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上讲台更是一种锻炼,可以学习演讲技巧,打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提升自己的口才,倒逼自己超前学习、精读教材、钻研问题、搜集资料、精心撰写讲稿、制作精致课件、预先设计课堂互动环节等等。这个过程是一种逼迫自己不断“充电”的促学过程,也是展示自己知识、能力、才华、胆气的“炼狱”过程。
“学生上讲台”也是一次心理平等的交流。教师给学生上课,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而学生给学生上课,是站在同龄人的角度,知道同龄人感兴趣的问题,了解同龄人关注点,因此比教师上课更接地气,同时学生上课,通过课前一系列准备,彻底了解教师上好课所花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体验了教师教学心理活动,真心感受到教师工作的不易,从心底上增加对教师的敬畏。同时,看见同学上课精彩、赢得掌声,反观自己的差距,培养了见贤思齐意识。
同时,“学生上讲台”激发了学生兴趣。一个学期可以领略十几位学生各具特色的上讲台授课风采,避免了教师一人堂、一言堂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例如一个学生讲到“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时,阐述了1945年8月当时流传的一个灯谜“抗日战争胜利,打一人物”,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兴趣,纷纷猜谜,并对当时人们的答案“蒋干”“共工”“屈原”“苏武”进行了一一分析。
“学生上讲台”还拓展了学生校外实践。例如学生在讲到“新文化运动”时,课前征询教师能否到安庆市陈独秀纪念馆去讲课,当时教师一愣,随后欣然同意。那次课,大家先是参观了陈独秀陈列馆,瞻仰了陈独秀之墓,主讲学生带领同学们领诵了陈独秀“是民主的,而非专制”等六句话,并在陈独秀雕像前讲解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关系。那次课,教师相信,不仅讲课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听课学生同样记忆深刻。
3.就教师而言,“学生上讲台”是一次教学相长师生交流的思想碰撞
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扩充教师的知识点和信息量。如学生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勒索赔款时,列举1842年英国侵略者通过《南京条约》攫取赔款2100万元(银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出当时一两银元现在大概换算成150~220元人民币。学生还说国富不能代表国强,列举了1870年清朝和英国国民收入所占比例,清朝占世界17.3%,英国为9.3%,而清朝在对抗英国侵略中屡战屡败。讲到“辛亥革命”时,学生播放了《十月围城》视频,大声诵读“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
学生制作的课件可以引起教师的借鉴,学生的一个观点可以启发教师教学的灵感,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带来教师的头脑风暴,学生的互联网语言可以激发教师同频共振,学生的“浅出”可以促使教师思考道理的“深入”,学生的感性丰富可以印证教师理论坚实。教师专业点评需要几把“刷子”,让学生感到“解渴”“来劲”。学生上一次课,往往从课题的选择到结构布局、从关注问题的论证到繁杂材料的挑选,这些都需要经过问题意识—思考琢磨—成果凝练,其实这是一个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提升的过程,同时学生的思想觉悟也在这个润物无声过程中得到春风化雨般提升,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是教师所期望的。
五、对改进“学生上讲台”授课的思考
从问卷反馈信息来分析,“学生上讲台”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有3%被调查学生不喜欢“学生上讲台”活动,25%的学生认为加重了自己的负担,6%的学生对此教学方式的评价为“不满意”,有28%的学生认为“学生上讲台”没有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有,课题组在和学生代表座谈时发现,有些小组成员还存在着指望让别人干活,自己搭便车的心理。在课堂考核时,小组成员给本组主讲者打分高而给其他小组主讲者打分比较低(为避免以后此类现象发生,在统计分数时,要求扣除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以达到相对公平)。
针对“学生上讲台”教学实践和调查问卷反馈信息来看,课题组就教学方式改进提高提出几点思考:
1.形成共识很重要。据调查,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讲大道理的说教课,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有些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高校本科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成长成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性。这要求我们教师详细地反复地讲解“学生上讲台”锻炼了学生哪些能力,“小组讨论”为以后大学生就业创业打下了哪些基础,“大道理”是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个“小动作”开始的,找到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与将来他们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关联度、共振面和兴奋点,这样学生就可能从心理排斥到悄悄接受,从摇头拒绝到点头同意,从不理解到理解,达到同向而行,形成共识。
2.教师指导为关键。“学生上讲台”并不代表教师就放手不管,让学生自己管理教学,自己管理讨论。其实教师指导的任务有可能比自己讲课任务还要重,主要有课前分组、确定选题、介绍研究思路、审阅学生教案和课件、提出修改意见、课堂点评、评定成绩、组织颁奖大会和优秀学生教学示范课等这些环节,每一点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尤其在教师审阅阶段,对大学生把握不准的敏感问题,要进行针对性的解读,不能闪烁其词,必须旗帜鲜明。因此,在“学生上讲台”的过程中,教师指导至为关键。
3.遵循现代教育理念是出发点。据调查,美国大学生上课前准备的时间平均每周13.8小时,如果一周以5天计算,则平均每天为2.76小时[2],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课前为这堂课做足了准备——浏览了教材,查阅了文献,收集了资料,进行了思考,那么,这个大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听教师讲授,而是基本和教师形成了一种目光平视的交流,有时可能还评判教师的讲课水平,提出自己在课前准备时未能解答的疑惑问题。让“学生上讲台”也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主动地探究课程体系,主动地查阅资料,主动地思考学术问题,主动地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主动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主动地修炼人文素养。这些都是新时期大学生必备的现代教育理念。
六、对“学生上讲台”几个关切问题的回应
1.有人说“学生上讲台授课,教师工作量轻松了”?“学生上讲台”授课,看似教师不上讲台,工作量减少了不少。其实不然,反而比以前更重了。一是教师要组织好学生上讲台授课,以上10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的,不能出现差错;二是学生的课件,教师必须在课后认真审查,以防不和谐不正确的冲击主旋律的负面声音出现;三是教师要对学生每次课作一定深度的评讲,评讲要真正体现教师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聚精会神地听学生上课;四是第二学期,教师还要组织好公开教学示范课。
2.有人质疑“学生没有能力上好‘纲要’课”?根据05方案,大学本科阶段开设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较于前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较深的理论底蕴和观察大势的能力,“纲要”课学习相对而言容易些:一是“纲要”课的知识点,大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已学习过,高中文科学生还精读过(这就是“纲要”课在大学理工科每周开三节课,而文科每周只开两节课的原因);二是“纲要”课虽然不是历史课,但必须以历史史实作为支撑材料来阐释“两个了解”(了解围史、国情)和“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大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基本了解了一些历史史实,这为上好这门课打下了一定基础;三是“纲要”课的教材编写体系与高中历史课基本一致,都是按时间顺序编写,是学生熟悉的套路;四是“学生上讲台”授课,不是一两个学生在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而是小组4-6人的通力协作完成的,要予以4-6个学生充分的相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
3.还有人说“学生上讲台授课,教师不是放弃课堂主渠道作用了”?不错,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教师,都不能放弃而要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但在“纲要”课中实践学生上讲台,教师并没有游离于课堂之外,其实一直在课堂上引导、指导、组织、监督学生上课,虽不直接上课,其实在课堂上花费不少心思、下足不少工夫,这样才能组织好“学生上讲台”这一教学方式。
4.有人质疑“学生缺乏学术水平,根本上不了课”?固然,上课是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但检验上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还要看授课者的知识掌握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控制、课堂艺术技巧的把握、学生受欢迎的程度等等。就以上几点来看,学生经过训练,可以达到上课的标准,即使目前学生理论功底不深、学术水平欠缺,但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利用网络时代青年人的接受能力较强、获取知识较快、信息量较大的特点,用风趣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的课堂艺术来弥补学术水平方面的不足。
七、“学生上讲台”应注意的问题
1.要采用“中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学生上讲台”切忌100人以上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多,教师根据章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教材大约10章)安排小组学生人数也就多,一般9~12人左右,这既不利于小组同学开放、集中地讨论,也无助于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较为合适的方式是采用40~60人左右的“中班上课”,4~6人左右的“小组讨论”。学生人数适宜的“中班上课”可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小组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讨论为主,以问题为导向,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统筹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处理好台上与台下的关系。不能出现台上学生精神抖擞、侃侃而谈,台下学生心不在焉,忙着自己的事。避免这种“走过场”现象发生,教师就要严格将学生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规定,不仅要考察主讲学生情况,也要留意台下学生反映,同时必要的思想教育也要跟上。主讲学生要把自己当作小“老师”,也要和教师一样,思考怎样调动课堂积极性、怎样让自己的一次课上得精彩,不留下缺憾,思考如何创新,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效果;台下学生也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支持主讲学生上好课。
3.教师要有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好教师提出四条标准,其中要求教师要有“仁爱之心”[3]。在“学生上讲台”教学中,教师的“仁爱之心”首先表现在要热爱教学,热爱的前提是要有激情,这样才会保持旺盛的、经久不衰的动力,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4]。其次教师要求自己不要过于严肃,在保证学生上课内容讲政治、课堂授课守规矩的基础上,尽可能创设宽松活泼的氛围,只要不是故意“恶搞”,教师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理解、关照和温暖。
4.学生要注意平时说话体系向课堂话语体系的转换。要用当下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生动鲜活的社会热点事例脱稿去讲,以回应学生的“解渴”,切忌照本宣科“念稿子”,同时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着眼于将教材上的道理讲清楚的“讲”,而不是类似于在宿舍聊天式的“说”,防止高谈阔论,大道理连篇。学生要好好领会,用心做到将平时说话体系向课堂话语体系的转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李蹊.主动地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EB/OL].(2017-02-22)[2017-03-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2/c_129489419.htm.
[3]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1(1).
[4]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