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六期

以“三个创造”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

2017-12-22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陈始发

【摘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是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必须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第一,创造性地阐释好马克思主义,要围绕编写好教材,从内容和表述方式、话语体系和编写方式方面解决马克思主义传播文本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经典性与普及化,稳定性与发展性,抽象性与具体化等矛盾。第二,创造性地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着力推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的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的翻转,推进立体化教学方式改革。第三,创造性地保障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从人才队伍支撑、学术支撑、总体社会环境支撑等方面构建起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三个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
【作者简介】陈始发,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7.10.99~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2013年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下文简称《创新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述论断表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高认识水平,创造性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
一、创造性地阐释好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使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确立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播好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是要编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这是《创新计划》构想实现的关键前提和核心载体。《创新计划》提出了教材编写的三大重要举措:一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中心,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表述方式的研究,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话语体系的研究。二是开展对教材重点难点研究,完善教学系列用书编写体例,创新编写模式。三是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整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文献共享资源库。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内容和表述方式,话语体系和编写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其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传播文本的选择困境。除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浩瀚的经典文本之外,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产生了涵盖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大量新文本。这些文本从时代特色、内容侧重到语言风格都差异甚大。要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编写出优秀的教材,必须创造性地解决马克思主义传播文本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经典性与普及化,稳定性与发展性,抽象性与具体化等矛盾。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统一性和逻辑性的思想体系,有基本的经典为载体,有基本的原理和贯通逻辑、有基本的框架结构和稳定体系,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又在于与时俱进和掌握群众。因此,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既不断汲取和充实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新文本,又保持与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经典文本的协调性与统一性;如何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增强理论阐释的通俗化,又坚持理论的经典性;如何在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前提下,又保持其基本稳定性;如何突出问题意识,强化重点难点解析,又保持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
具体地说,当前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材编写组要全面贯通和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重视早期经典,又要掌握最新理论成果,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统一、整体的认识,并以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主体内容,统筹协调安排。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要以贯彻唯物史观,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的主题、主流和本质为教材编写主线,把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包括习近平在内的党的领导人有关历史问题的论述有机地贯通起来,从而培养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和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二是要从当代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角度进行教材表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话语表达有着特殊的时代环境、语境、个性特征,教材的编写需要解决如何把他们的个性化语言、形象的格言警句与教材语言表达的统一性要求、与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及互动性偏好结合起来的难题。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诸如追求理想、坚定信仰、奉献社会、热爱祖国等价值观层面的章节,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引入教材,引用他们的名言警句,以增强可读性和穿透力,但要比例恰当,避免脱离学生实际的通篇说教式的灌输。要更多地把高大上的理想信念要求与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求对接起来,启发式、说理性、通俗化地阐释清楚他们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所需传承的红色基因,让他们感觉崇高的理想目标可信可敬可亲,从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用。三是要针对现实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疑难点问题展开学术研讨,团队攻关,并及时将其成果运用到教材的修订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瓶颈就是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足,突破该问题需要回应大学生的困惑和关切,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教材的学术导向,让学生学会弄清楚问题的缘由,争论的焦点,发展的趋势,坚持的方向,解决的出路。简言之,就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己游泳的本领。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其核心就是如何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功经验,如何阐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创新的关系。焦点问题就是,能否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学理性、创新性、生命力,能否解释清楚该政治制度对于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着力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学理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二、创造性地传播好马克思主义
贯彻落实《创新计划》的核心环节在于创造性地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使其入耳、入脑、人心。传播内容确定之后,传播方法就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网络时代传播对象的新变化、新特点、新需求,网络条件给传播方式带来的机遇、挑战、动力,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等。
网络时代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教学形式的创新,因为传统教学条件下教师重点传播的知识现在学生们能够全面快捷地从网络上搜集到,他们大多掌握了比教师更好的知识搜集技术,所以如果还拘泥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教学对象将不再买账,要么消极被动,毫无兴趣,要么反感,甚至恶作剧,以挑老师讲课内容的漏洞为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以翻转为理念的立体化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翻转传统的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灌输理念中解放出来,积极引导大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在于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学就是进一步帮助他们完善知识收集系统,梳理知识体系,聚焦难点问题,启发他们更加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实现上述理念翻转的前提下,再反思、完善、改革或创新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是传统课堂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在翻转课堂的理念下必须改革和完善。在教学专题设置这一核心环节,需要更加明确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更加明晰教学目的,更加关注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困惑和关注点,设计更加契合教学目的和大学生兴奋点的专题教学内容,并引导他们自己找资料、自己组织教学、自己评价、自我完善,教师重在针对他们讲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引导,总结提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为例,从该课程性质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出发,可以设置“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教学专题。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学会尊重历史;二是进一步探讨各党派在领导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思考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经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通过网络梳理争议观点,自己收集资料和数据,进行归类和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达到既学会熟练掌握运用历史方法,不人云亦云,又认同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作用的目的。教师的教学重心应转向着重纠正学生收集和运用材料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转向学会真正尊重客观事实的历史学方法,转向完整准确地理解中流砥柱的精神实质,转向更加关心中共中央在纪念抗战胜利等系列讲话中的新精神,特别是把抗战精神与中流砥柱联系起来,思考更加现实的问题。
2.翻转传统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学效果的检验与巩固都离不开第二课堂。传统的党政干部、宣传学工团委、辅导员队伍,传统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都纳入过大思政的范畴,但整合效果不甚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联系和对接并不密切,两个课堂的联动与互动也不系统。当下需要创造性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建立起两支队伍的联动机制。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党政干部、宣传学工团委、辅导员队伍的定期会商制度,交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现实表现情况,把脉他们的思想政治动态,切准他们的疑难困惑,捕捉他们的关心关切,共同寻求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创造条件推动两支队伍的深度融合,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兼职辅导员、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制度化,深度拓展理论教学效果,学会做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具备较高理论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工作者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进他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技巧方法。二是以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性质类大学生社团平台为核心,着力探索网络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更加密切的新机制。在保持校园社团的学生主导和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融入社团,积极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引导社团把活动主旨更好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联动起来,组织马列经典原著、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沙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热点、难点、当代社会思潮结合起来,开展诸如党的生日、国庆日、抗战纪念日、马克思等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日、宪法日等主题教育活动;鼓励他们辩论、讨论,撰写理论文章,不断提升理论思维能力,扩大示范力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态。
3.翻转网络课堂。要把网络课堂从传统的技术辅助地位提升到战略地位,纳入课堂教学体系的总体布局。网络时代传播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蕴含着发展新趋势,人类的学习方式迎来重大的变革。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不再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技术包装和改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是应该从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实现全面翻转。第一,要让网络课堂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之外三分天下,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让慕课、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等网络课堂在培养计划当中占有一定的学时,并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考核指标。第二,要大力做好对于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研究工作,研究网络课堂的优势、特点和规律,研究科学借鉴其他课程网络课堂建设的好经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网络课堂内容的贴近与时效、表达语言的鲜活与生动、教学方式的互动与便捷。第三,要更加注重研究激活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引导他们乐上乐听乐享网络课,鼓舞他们由传播受众转变为传播主体,运用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占领网络阵地,更加活跃于各类公共网络媒体空间,积极担当起引领网络思政的应尽职责,传播正能量。
三、创造性地保障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
要重点从人才队伍支撑、学术支撑、总体社会环境支撑等方面构建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首要的是培养专业教师的尊严感荣誉感使命感,要通过学科支撑、人才培养、人才工程评审、先进表彰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队伍打造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领航力量,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确保全身心投入。其次,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总结前十年师资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从培训内容到组织形式方面全面地改革创新,要通经典、接地气、扩视野、重讨论、补短板,实施精准培训。再次,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触社会机会相对较少,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论阐释水平较为空泛的局限,激活社会考察、交流挂职或实践锻炼机制。同时还有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
2.创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导向机制。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术能力也不逊色于专业课教师。但是,高校科研与教学中两张皮的现象也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教学能力不一定突出,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急待提升,而一些教师不注重研究教材和学生,不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满足于做一名教书匠。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科研考核机制的导向问题,也有广大教师自身的科研理念问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牢固树立“科研服务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理念,围绕教材编写开展科研工作,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专题教学内容的设置开展课题研究,围绕教学热点问题进行团队攻关性研究,围绕教学效果的改进展开教学法研究。要创新考核机制,把教学成果纳入科研认定范围,提升教学型科研的认定权重和在职称评审中的评价比重。要探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中的理论指导工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激励师生在网络阵地勇敢发声,理直气壮地发表适合新媒体环境的理论文章。
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宏观环境。首要的是要完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机制。虽然我国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均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但在应试教育驱动的大背景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难以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价值观认同与实践养成方面,这就把重要价值观的认知和养成推迟到了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去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错过了价值观认同的黄金期,违背了心理学规律。同时,短短的二百个左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学时又岂能完成如此长时段的历史欠账,更谈不上让学生真学真信真行了。此外,大学阶段与中小学阶段的很多学习内容重复交叉之处甚多,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完善课程设置与内容衔接呢?如何做到步步高、步步升呢?其次,大学生生活在宏观的社会场域,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水平,与社会环境的整体道德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有人调侃,学校一星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周末二天学生接触社会后就被抵消了。所以,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放到社会文明素质的总体水平中进行评估。反言之,必须创造一个全社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真正氛围,整合各类资源,关心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让广大师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中积极向善。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