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新要求。高校各类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有利于克服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同向同行的本质要求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同向”层面,强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同行”层面,要求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同向同行的主要路径包括: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增强“课程育人”意识和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等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课程育人;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石书臣,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7.15~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6ZZD048)、2017年度上海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协同育人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B-009)。
协同创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有不少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主要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新要求,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要性
1.各门课程都有育人育德的内在功能
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育德的内在功能,这是同向同行的前提。早在199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就从教师职责的角度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从法律上规定了每一位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就是说作为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而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就是所承担的课程,所以,“课程育人”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课程育人,就是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体现党、国家和社会的意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其成为德才兼备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不仅进一步强调了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明确提出在各类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这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指明了改进和改革的方向。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第六条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规定和要求,都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问题。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3]根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三部分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的课程;通识课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的课程,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许多高校的通识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问题开设的。三者都是为立德树人服务的,既有相对分工,又有相互渗透,共同担负着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者不仅缺一不可,而且也不能相互脱离。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所有课程也都蕴含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资源。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各类课程只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合作,才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现象的现实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这不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高等教育全局高度的新要求,而且也很有针对性。近年来,在某些课程中确实存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导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在一些人眼里,德育工作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其他课程主要是进行知识传授。二是教学与育人相脱离,教学成了“无教育的教学”。有学者认为:“‘教学’指的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等等,着眼点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教育’则主要指对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5]“无教育的教学”被斥为现代教育的弊病之一。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角度讲,就是要克服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在经济市场化、人的主体性增强、科技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实用性、知识性课程更受重视,而教导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受到忽视,甚至不受欢迎,特别是在一些专业课教育教学中轻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突出倾向。有的课程只是传授知识,而缺乏思想价值观引领。特别是在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存在照搬西方理论、反映中国实践较少、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缺陷。“无教育的教学”的结果是培养出了一些掌握丰富科学知识和拥有较高智商的心灵扭曲者和过于看重个人利益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为此,必须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同向同行。
二、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本质要求
同向是指朝着相同的方向,同行是指一起行动,同向同行就是朝着相同的方向一起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本质性。其指向性,是指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本质性,是指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同向同行的目的在于增强各类课程的育人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向”。这个“向”其实就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首先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上同向同行。
早在1938年4月9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三大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要求学员“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而且“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6]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7]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政治方向是什么呢?1984年9月4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中央16号文件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在谈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时也强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通过这些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向”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
一是要在教学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学生。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8]在同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9]这实际上对各类课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0]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我们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各类课程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总体上说,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一切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一切否定和破坏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都是不能容许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国高校各类课程的政治底线,必须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有些高校教师在讲堂上公开发表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歪曲爱国主义的错误言论,严重抵消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且,越是学生喜欢的、对学生影响大的课程和教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显得越加重要,否则对学生的危害也就会更大。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决不允许任何教师、任何课程散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错误言论。
2.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还必须弄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行”。这个“行”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就是要发挥好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虽然德育和智育课程体系是相对区分的,但各类课程在这两方面所蕴含的内容和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割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本身也是一种知识,而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课程也蕴含着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资源。因此,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各类课程都要根据实际,发挥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同向同行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要求。不能同向不同行,更不能同行不同向。而且,同向同行主要是在办学本质和育人目标上的同向同行,并不是要把各门课程都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正如邓小平所言:“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1]
三、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实现路径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主导作用
强调同向同行,主要是针对有些课程忽视育人导向而言的。现在,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探讨加强“课程育人”的途径与方法,对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同向同行的主导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首先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力,同向同行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才会更加明确,才会真正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2]这实际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三点新的要求:一是要在改进中加强。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育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化、时代化。二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亲和力最主要的是要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3]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只有具有亲和力,才能拉近与学生的感情和距离,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实效性。三是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只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获得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
2.增强课程育人意识,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同向同行,关键是要解决在各类课程中增强育人意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既强调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同时又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4]为此,我们要打破过去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观念,进而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把各类课程看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要努力克服教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脱离的现象,切实把育人工作落实在所有课程之中,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还应把各类课程的育人要求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特点和独特内容,发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专业课程不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还是自然科学课程,都可以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善于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素材。尤其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更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识课中有许多课程蕴含着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培养等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可以尝试开设二者相结合的一些课程,利用通识课程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为什么说要把育人要求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呢?一般来说,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其实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育人的内涵相对更广一些,而且与各门课程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强调育人的政治方向性,其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上海市在“课程育人”理念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对于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理解“课程思政”呢?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5]也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但是,“课程思政的本旨并非要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按思政课程去搞模式化”。[16]
因此,决不能把“同向同行”的要求进行泛化,“同向同行”不等于“同类同科”,因而要注意区分德育课程与智育课程的不同,防止把所有课程“思政化”的倾向,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冲淡和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3.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
过去的高校德育课程与智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割裂状况,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有的课程、有的教师不但缺乏育人意识,甚至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必须加强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合作与配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协同。课程是由教师来组织的,课程协同必须通过教师协同来完成。要鼓励专家教授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吸收专业课程的专家学者对有关市场经济、依法治国、生态环境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如上海大学的“项链模式”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教学;同样,在有些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社会实践等育人环节,可以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同时,也可以利用通识课程平台,开设“专家协同育人大讲堂”或协同育人通识课程等,通过专家教授的敬业精神、爱国情怀、价值追求、人格魅力等,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其次,要加强育人方式的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专业表现”,也就是让学生以各自的专业特点参与教学,或开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的“热点研讨”、“专题演讲”,或注重结合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开展教学等,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其他课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比如,文科类课程可以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关的专题讨论,理工科类课程可以围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艺术类课程可以举办以实现中国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为主题的专题汇报演出等,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同向同行的实效性。
再次,要加强课程协同育人制度建设。育人是所有课程的固有职责,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因而,要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和协同育人制度化、常态化,不能搞形式主义、一阵风。只有制度化、常态化,才能使同向同行行稳致远。要建立高校课程协同育人领导机构,由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统一协调“课程育人”工作,强化育人导向,加强育人考核,严格各类课程教学纪律,制定有关政策,纳入评优和职称评聘等环节,鼓励和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从而使育人成为各类课程的一种目标、一种习惯、一种风尚、一种信仰,让同向同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
参考文献:
[1][4][9][10][12][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成诗.论课程育人中思想政治育人与知识育人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
[3]靳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17-04-10.
[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3.
[7][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104.
[8]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3]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8.
[1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16]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