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六期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逻辑生成

2017-12-22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张学亮

【摘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为此需要明确获得感的逻辑生成过程。从逻辑结构看,掌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依据学生需求施加教学供给是获得感生成的重点、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是获得感生成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检验是获得感生成的保障。这四个方面蕴含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内在逻辑关系,系统回答了需要什么、供给什么、怎样供给、如何保障四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作者简介】张学亮,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7.66~69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需要从逻辑上弄清楚获得感何以生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提供了新思路。结合当前时代发展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精心为大学生烹制“可口、丰富、营养的大餐”的理念,在切准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理论并见之于实践的过程中,体悟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获得感。
一、掌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前提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的性格特点也是千差万别,不同的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家庭条件、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对自身成长发展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如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作烹制“菜肴”,要保证做出的“菜肴”能让学生垂涎,前提是要掌握学生的“口味”。同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和备教法等多个环节,其中“备学生”是备课的首要环节,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备学生”,才能掌握学生的真需求和真期待,才能有的放矢地精心为学生烹制出“美味可口且富有营养的佳肴”。
实际上,掌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规定性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一般学科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共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担负着知识传授的任务,主要是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个性是指它不仅包括知识传授,还承担着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从大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切入,在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有用的”,进而增强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相长中感悟获得感。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经受着来自学业、工作、社会交往等的多重压力。同时,信息获取的便捷化、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乱花迷眼的社会形势,使得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变得更加多元和内隐。因此,要想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在把握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上下功夫,既要致力于解决学生现实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也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一方面,要掌握学生现实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学生现实的需求和期待是指学生已经意识到并且亟须解决的需求和期待。譬如,随着法制与生活的日益密切,大学生渴望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随着在学业上或工作上的成长与进步,大学生渴望获得认同、赞许。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空讲道理、就事论事,而要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状况,掌握学生现实的需求和期待。另一方面,掌握学生潜在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有些需求和期待是潜在的、内隐的,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显现。譬如,有些大学生潜存着创新创业的梦想,但由于缺少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的支持,不得已将创新创业的梦想隐藏起来。因此,把握学生潜存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情实意地与学生交朋友,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全心全意为学生指点迷津,以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在相互交心中掌握学生潜在的需求和期待,以便未雨绸缪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预见性。这是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依据学生需求施加教学供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重点
依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科学合理地施加有针对性的教学供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重点。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口味”之后,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根据学生的“口味”科学搭配“菜肴”,以保证搭配出的“菜肴”具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依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体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整齐划一”向“私人定制”转化,只有“把握了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真正找到了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本因素”。[2]
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施加教学供给,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供需矛盾造成的。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供需错配现象,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的并非是大学生所需要和期待的。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有脱离现实谈理想、回避矛盾谈成绩、离开个人谈集体等现象,造成理想缺乏根基、理论不能解释现实,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等问题。这种建立在抽象的人的基础上、脱离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自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供给过量现象,即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重复说教,以至于引起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有的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讲,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还讲,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又要讲。即使同在大学阶段,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也有一定的交叉重复”。[3]类似这种重复施教的过量供给,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心理感受,自然不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也就无从拥有获得感。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供不应求现象,因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等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远不能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足量的教育供给。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浅尝辄止、似是而非、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等。比如,大学生渴望厘清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与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之间的根本区别,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以及辩证的角度全面立体式展现两类民主、自由之间的区分,但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式的点出两类民主、自由建立的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等,实际上并不能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满足不了学生的期待。显然,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会将教育对象引向错误的方向,获得感也就无法产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供给,一是要“以学生为本”备好课。一切从学生思想和实际出发,以关照学生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为起点备好课。换言之,就是要从具体的现实的人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期待精心为学生制作营养丰富的“佳肴”。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实效性和增强学生获得感的必然要求。二是要联系现实突出新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避免陷入简单重复的理论说教,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环节中,注重理论联系现实,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鲜明时代感。比如,在讲到南海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时,既要讲清楚南海问题的由来,以及国家在处理南海问题上的方针政策,同时还应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角度,分析南海问题衍生出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这样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并从多角度分析社会热点,在给学生以新颖感的同时,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三是要聚焦问题拓展深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理论的彻底性掌握人,就要避免以浅尝辄止的方式说理,而是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递进性和彻底性。换言之,就是要保证烹制出的“菜肴”具有满足人体成长必需的营养,或者说,就是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真的有用”。
三、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吸引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关键
在依据学生需求施加教学供给,为大学生搭配出富有营养的“菜肴”之后,还要讲求烹制“菜肴”的工艺和花样,让学生真心喜爱这份“菜肴”。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创新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价值性、现实性与针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转变人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为政治说教的刻板印象,探索形成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学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实现从“真的有用”到“真的运用”的转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仍习惯于“集中漫灌”,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实际需要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造成“多数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大,评价不高”。[4]作为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有效方式,但由于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办法不多,造成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生有效参与不够。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科学化程度尚有待提升,许多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简单理解为“看励志电影”、“参观教育基地”、“组织团学活动”等,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联系最为密切的课程,如果缺乏吸引力,就不能使学生真心喜爱,其释疑解惑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也就无从发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获得感也就无从生成。为此,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就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上下功夫,吸引大学生主动去“品尝”美味。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需要秉持以下要求:一是要基于“学”而设计“教”。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牢固树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真学为目的设计教学形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的知识都是有用的。二是基于“情”而设计“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从学生最关心、最困惑、最紧要的“真问题”切入,真心实意为学生释疑解惑。要始终围绕“如何展现亲和力,如何增强亲和力”设计课堂教学,让带着热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暖心。三是基于“行”而设计“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先进与否根本要看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否倾注了心血、是否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教学形式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受到学生的真心喜爱、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否有了明显改善等,理应成为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标准。为此,要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变知识性评价为行为性评价,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将教学方式改革的理念放在学生是否有获得感上来。
四、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检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保障
一个人在享用了“佳肴”之后,“佳肴”是否补足人自身成长的营养元素,以及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否建立在补齐这些营养元素的基础之上,必须通过科学的检验加以证明,从而使人认识到享用“佳肴”是“真的有收获”。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注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也要引导学生自觉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体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获得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实践形式轻实践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等情况屡见不鲜。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简单地将教学改革视为提高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片面强调知识灌输,享受在“三尺讲台”上的夸夸其谈,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这种轻视实践、脱离实际的教风常常造成理论解释不了变化了的客观现实的问题,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进而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无用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5]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脱离实践或客观实际,理论无论讲得多么丰富和生动,也只能博得学生一时的“好感”。
要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好感”真正上升到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联系实际开展教学中,重视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在理论见之于实践中增强获得感。一方面,要重视社会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立足现实(实践)基础上的摆事实、讲道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课堂上讲的与现实实际“不相符合”。比如,在讲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时,许多大学生会联系到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在讲到“言论自由”时,许多大学生会举出我国政府对网络言论的管控问题。这种“理论不能解释现实”的现象极易引起大学生思想的混乱。为此,只有通过深入实地的社会调查,通过古今对比、相同和不同制度国家的对比以及了解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等,才能得出真实的答案并给学生以顿悟感,进而拨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认知,增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联系实际反思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实际,以帮助学生解难题为抓手,重视对学生个人利益的关心;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反思总结个人成长发展得失,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理论与知识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价值,在不断反思、总结收获中体悟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查朱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3]刘建军.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复施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4]陈代波.借鉴期待视野理论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J].理论视野,2014(11).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3.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