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六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法内涵、过程及实施策略

2017-12-22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潘莉 欧阳菁菁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法叙事化设计教学过程,以叙事及其解构重构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和现实发展问题,并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鲜明的生活情境性、丰富的意义承载性和多维的互动交流性等特点。备故事、叙故事、解构故事、重构故事是叙事教学法的具体展开过程。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需妥善运用故事选择改造、故事叙述呈现、故事内涵分享及新故事生成建构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法;过程;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潘莉,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欧阳菁菁,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安徽  合肥  230009)。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7.10.66~6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向度的心理疏导模式及技术研究”(编号13CKS044)和合肥工业大学校定平台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优化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号KCWT1604)的阶段性成果。
民间典故、戏曲小说、寓言神话……各种故事及其叙述伴随着悠久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在历史发展和道德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当代叙事理论的发展,叙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事件及对事件的叙述,而成为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具有现实意义事件的基本方式。叙事教学法高度重视生活叙事所包含的个人乃至人类生活的基本结构性经验,通过对故事的叙述、解构和重构,发现和解释隐藏其中的意义,提升教育对象的生命智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伴随着例证教学和案例教学等以故事作为教学点缀或教学起点的教学方式的不断运用,叙事已经较为广泛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然而,如何突破对叙事的描述性运用而深度挖掘故事及故事变化之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如何让故事叙述在热闹之余蕴含恒久影响?如何让师生双方都充分参与到叙事教学过程之中?以叙事化教学过程为主线、在故事的解构重构中提升教育对象理论认识和生命智慧的叙事教学法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与理论教育法更为注重理论逻辑解析、实践教育法更为注重亲身体验相比,叙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融合知、情、意、行的教学方法。它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相关教学重点难点,借助于叙事及其解构重构完成教学过程,帮助大学生在叙事情境中反思生活经验和理论认知图式,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在中西方叙事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对话教学论等理论滋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法表现出以下特点。
1.鲜明的生活情境性。鲜明的生活情境性,是指叙事教学法所叙述的故事不仅情节完整、跌宕起伏,同时富含人物心理和情感,生动形象,贴近现实生活情境。首先,叙事教学法力求完整细致地叙述故事本身,人物、时间、地点,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整个叙事情节完整、矛盾集中、血肉饱满,真实可感。其次,叙事教学法重视对故事情节戏剧性的对照与反转、矛盾冲突及其解决、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等方面的叙述和呈现,充满变化性与奇异性,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利于大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实现学习和成长。再者,叙事强调对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情节关键节点的某一细微事实进行具体细腻的深度描写。这不仅使叙事教学法蕴含丰富的人物心理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情感,同时在很多方面与学生的个人境遇和生活感受相吻合,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2.丰富的意义承载性。丰富的意义承载性是指叙事教学法不仅注重通过故事情节传递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在故事的解构重构中嵌入理论知识和人生感悟,赋予故事和故事转换以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生命智慧。一方面,叙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和人生感悟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使故事不再只是有趣的情节,而是能够传递抽象理论的感性载体,使叙事的形象生动性和理论的深刻抽象性高度融合;另一方面,叙事教学法注重在不同故事之间的变化和解构重构中嵌入相关知识,引领人们澄清价值、厘清认识、规范行动、提升素质。叙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有对大学生原有“问题老故事”的叙述、有对故事蕴含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分析,同时包含师生共同发现不同于“问题老故事”的“例外事件”,并利用“例外事件”重构蕴含新的理论知识和人生感悟“新故事”的过程。这个从“问题老故事”到“新故事”的转换变化过程,本质就是教师带领大学生一起叙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理论认识、优化人生智慧的教育过程。
3.多维的互动交流性。多维的互动交流性是指叙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通过大学生叙事、教师叙事、社会人士叙事等多维主体叙事及其沟通交流,在师生平等对话和多维主体讨论分享中获得认识与理解问题的不同视角,促进视域融合和价值理解,以更为理性、全面、辩证的思维获得领悟和成长。首先,教师在叙事中以“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展开对话,充分表达各自的思想和观点,在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中实现精神的交互分享;其次,大学生的叙事不仅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行为、思想进行探究和追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朋辈之间对聚焦主题进行的深入对话和思想交流;再者,师生之外的社会他者借助于报告、图像、视频成为课堂中的叙事者,亦可以带领大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问题,实现与现实社会的多维互动,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在叙事教学过程中得以分享、交流和碰撞,实现视界融合和共生互促。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叙事教学法的实践展开过程中,教师在分析和认识大学生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现实发展问题及问题发展变化逻辑的基础上,对故事的叙述和展开构成了叙事教学法的核心线索。因此,“备故事—叙故事—解构故事—重构故事”就构成了叙事教学法教学本身先后进行、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
1.备故事。根据叙事教学法实施的具体意图,立足大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精心准备所叙之故事是叙事教学的首要环节。此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有:第一,以开阔的思维和敏锐的视角发现符合教学要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故事。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桐城六尺巷等民间故事,长征途中发生的革命历史故事和大学生创业的日常生命故事等都是优秀的故事素材。第二,作为一个角色进入故事,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体验故事人物的思想情感,思考故事中的思想行为与当下大学生有何联系和相似之处,哪些情节变换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从而实现对故事的教学领悟。第三,在不失故事本色与真实信息的同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对故事进行适当“剪裁”,扩充细化或是删减浓缩,最大化呈现故事的教育意义。
2.叙故事。叙述方式和故事内容一样是影响叙事效果的重要方面。灵动具体地呈现故事,努力使故事以合理恰当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叙述出来是此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第一,恰当选择叙事主体。教师、学生、社会他者等都可以成为叙说故事文本的“声音或讲话者”,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和变换,为大学生认识和理解故事提供多种线索。第二,合理设置叙事空间。对叙事空间的关注既要注重对故事发生时代背景与具体故事空间的叙述,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故事本身;同时又要注意通过移动课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建构良好的叙述环境和话语空间,增进其现场感受和体悟。第三,适时转换叙述视角。叙事初始,第一人称体验视角或是摄影式外视角的客观真实易于让大学生亲近和接纳;叙事中期,选择性全知视角和多重式内视角利于从不同角度立体叙述故事;叙事后期,全知视角则更有利于传递叙事主旨。第四,准确突出叙事要点。对于蕴含教育意义的故事细节或不同故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易于引起大学生思考兴趣的关键点,以深度描写、提问追问、留白等给予重点突出,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深度反思。
3.解构故事。解构故事是指对故事进行向生活真实的还原、打散、延伸,引领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认识故事相关事实、发现不同于问题故事叙事线索的例外事件、理解具体情节与思想理论之间的联系,实现对故事的丰富化理解。主要教学任务有:第一,多角度分析故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就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些认识和感悟就像一朵开有不同花瓣的花,虽然各不相同,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对于故事真实全面的立体认知。第二,例外事件发现。存在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的大学生,对社会和事件的叙述往往是有缺失和隐匿的。如何发现原初问题故事未曾明说的例外,发现蕴含新思想和新认识的“闪光时刻”?跳出故事看故事,以局外人的客观理性跳出故事主导思路,发现与挖掘和主导线索不一样的支线线索;改变静态固化认识视角,在动态发展中发现不同于问题故事的事件和情节;突破绝对化思维,以辩证思维挖掘隐藏在问题故事之外的例外事件等,都将极大丰富大学生的认识视野和认识能力。第三,领悟故事意义。在多角度分析和不断发现大学生未曾注意例外的过程中,故事本身蕴含的内涵也不断向大学生敞开,即便教育者不直接点明故事意义,多数大学生也能以自己的内涵感悟、反思领悟等获得深刻理解。
4.重构故事。重构故事是指教师与大学生一起将拆解与打散的故事重新整合起来,丰富与改变故事原有的结构和表述,使其由薄变厚,更加贴近真实而平凡的生活,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建构起更为全面、积极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状态。主要教学任务是串接之前获得的新理解新领悟,像织布一样把一个个闪光的例外事件连接起来,使故事空间更加立体、故事内涵更加丰富、故事视角更加积极、故事情节更加真实。重构后的新故事剔除原有问题故事中片面、武断、静态、消极、虚假的故事元素,更加贴近现实和平凡的生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引导大学生获得问题解决和理论领悟,从而在实践中过一种崭新的生活,并不断生成自己对生命独特的体验,在更加开阔和深刻的层次上健康成长。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依据叙事教学法的内在逻辑,实施策略主要包括故事选择改造策略、故事叙述呈现策略、故事内涵分享策略及新故事生成建构策略。
1.故事选择改造策略。在遵循典型性、真实性、趣味性、变化性和实效性等原则性策略的同时,文献检索搜集策略、亲身访谈整理策略、多重来源整合策略等是保证故事叙事教学适切性的操作性策略。第一,文献检索搜集策略。在书籍、杂志、网络、报刊等各类文献中进行全面科学的检索是获取故事素材的重要途径。该策略不受时空限制,同时具有经费需求低、故事文本多样、故事内容不受搜集者倾向影响等优势。采用该策略时,教师需要遵循确定叙事主题、选定检索关键词、主题文献检索、故事鉴别筛选、故事整理运用等基本步骤。第二,亲身访谈整理策略。此策略通常是无控制或半控制的非结构式访谈,方便访谈对象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尤其适合收集榜样人物的生命故事。就其本质而言,该策略是访谈双方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事实”和“行为”的故事创作过程,需要科学设计、有序实施、细致分析和规范整理。第三,多重来源整合策略。该策略是获得故事教育意义、提升故事教学适切性的重要策略。它要求教育者多方找寻故事甚至是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然后以“放空”的状态去阅读感受故事,仔细对比分析,并在多重视角对比中发现故事更多的含义。形成自己对故事独特的体验和理解,进而在整合多种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适课程性改造,形成最为真实且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故事文本。
2.故事叙述呈现策略。方法反作用于内容,不同的叙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为获得最佳教育效果,叙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因不同叙事情境,精心选择语言、图像、模拟场景等叙述载体,同时要注重以勾画轮廓、深描细节、设置悬念等情节叙述策略立体深度呈现故事。第一,精选叙述载体策略。语言、图像和视频、模拟情境等载体是故事叙述的主要载体,可以有效承载故事,传递意义。在选择语言作为载体时,要注意通过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技巧增强叙事故事性、语言的艺术性以及叙述时的情感表达与情感投入;在利用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呈现故事时,要注意科学运用暂停、倒转、重播等技术为教育对象提供反复体验、后果猜测、人物分析的参与机会;通过实景模拟故事时,要注意选取典型性强、教育性好的故事改编成剧本,使大学生在角色扮演或观看表演中身临其境地体会、理解故事内涵及意义,获得真实感受。第二,立体叙述情节策略。勾画轮廓、深描细节、设置悬念等是情节叙述时经常采用的策略。其中,勾画轮廓是以简洁概括的语言浓缩故事经过,勾勒其基本脉络和梗概的方法,能很好地展示故事全貌,但缺乏细节呈现,适于叙述“小岗村的十八个红手印”等大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深描细节则以具体细腻的语言,从多个维度对故事情节中的某一局部进行深度立体描写,并力求展现细节之间的具体联系,为大学生进入和理解故事提供生动、具体、真切的感知线索,适于对要点和冲突点的叙述。设置悬念则通过动人心弦的导入、高潮处的戛然而止、意味无穷的终曲等技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启思维、发挥想象,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升教学效果。
3.故事内涵分享策略。以充分透彻的讨论交流分享故事内涵,不仅需要运用提问、倾听、留白、纠偏、总结等直接策略,同时需要先期通过命名等问题外化技术把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与其自身分离开来,帮助其获得“旁观者清”的客观立场,提升其参与分享讨论的积极主动性。第一,问题外化策略。人事分离和对问题进行命名是比较好的外化策略。其中,人事分离是指对事不对人,不因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否定整个人或整个大学生群体;命名策略则通过为问题起一个类似“乌云”“阴影”的名字实现外化。第二,自由问答策略。自由提问、多维解答、耐心倾听等是实现自由问答的基本技术。为营造良好的自由问答氛围,须注意做到暂缓评价、包容多样,以鼓励学生表达多样化的观点和认识。第三,留白策略。停顿、隐喻、隐匿等故事留白策略,不仅可以使叙事教学更有弹性,同时能刺激学生情不自禁产生完善故事的愿望,进而在多方联想、分享讨论中获得更多理解和领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第四,调控策略。主题掌控、态度提醒、价值引导等策略技术能在偏离处纠偏、在错误处矫正、在冷场处引导、在迷茫处点拨,推动讨论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第五,总结策略。对分享与讨论所谈内容、情感、行为反应等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总结,不仅能增进师生对分享内容的认识理解,同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聚焦教学主题、有序推进叙事教学进程。如对于原有问题故事中支配性问题线索的总结提炼、主题相关故事的多重线索分析归纳,多个故事中所蕴含的共同主旨概括等均能为新故事的建构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4.新故事生成建构策略。新故事的建构生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行为、态度的新因素、新知识、新能力、新结构直至新水平的生成,即朝向教育目标实现的‘生成'”[1](P7),是教学效果直接显现于大学生的最后环节。脚手架策略、细节置换策略、仪式见证策略等能帮助大学生建构生成新故事,并推动其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践行。第一,脚手架策略。师生一起利用例外事件提供的认识框架,像搭建房子所需的脚手架那样建构新故事的骨架,进而以丰富多维的细节串联生成新故事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的要点在于系统化、结构化来自不同叙事视角的观点、情节,努力建构起这些例外事件和大学生原有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机联系的崭新的认知图式。第二,细节置换策略。是以新认识、新观点、新情节置换原本叙事中引致问题持续存在的故事细节,从而实现故事重构。一般而言,重构多以积极细节置换消极细节、固化细节置换动态细节、理性认识置换感性认识、辩证性认识置换绝对性认识等。第三,仪式见证策略。通过仪式宣告或声明自己的收获能直接促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新故事。为此,他人见证、学习报告、公开声明、学习共同体等技术策略不仅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有意识地反思学习领悟,同时会促进新故事融入大学生生命记忆,增进他们自觉主动践行新故事的意志力和坚持力,持续优化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李龙权.生成性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