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民办高校思政实践课创新研究

2017-12-26     来源: 《教育现代化》2017年03期     作者: 谢凌云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课是促进大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奉献社会、增长才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思政实践课》多年实践为基础,从课程理念、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养、保障机制等多维度视角展开研究,创新思政实践课的理念、内容、方法,完善思政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课程长效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驱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实践课;创新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谢凌云.民办高校思政实践课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0):35-37.
 
一、实践育人现状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2012年1月,教育部、宣传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2004年、2005年、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相继发文,提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然而一直以来,实践育人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管理分离、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分离、课内与课外割裂,主体参与、对话交流、互动体验、实践反思、环境陶冶等教育元素贫乏,导致思政教育的“无能”。一些高校以暑期社会实践代替思政实践,参与面小,实践育人难以做到全员性、全程性,受益面和成效十分有限。
二、思政实践课设立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权力腐败、以牺牲环境和公众的利益为代价来增长个人财富等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价值观近年来呈现取向多元化、主体个体化、目标务实化、抉择矛盾化的趋势。多元价值的冲撞、挤压使一些大学生信仰迷惘、价值混乱、精神空虚、行为失范,丧失成才动力,甚至引发心理危机。大学生价值观的状态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大学生也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控制、协调、整合多元价值冲突,澄清迷惑,形成稳定统一的价值评价及行为选择标准,拥有持续而强大的成才内驱力。高校必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脊梁并得以践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课(简称“思政实践课”)是促进大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奉献社会、增长才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思政实践课创新既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的整合力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三、浙江树人大学思政实践课创新实践探索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实践育人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践行的重要途径。当前,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内涵提升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为全国首批民办高校之一,浙江树人大学很早就提出了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思政实践课》校本课程正是在学校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创设,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初显实效。
自2002年以来,浙江树人大学不断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将成才规划教育与明德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了旨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能力,激发自我效能的成才规划体系。2009年开设成才规划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课(简称《思政实践课》),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创新性、实效性,被学校提高到了丰富和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教材建设列入“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自2010年起,学校将思政实践课作为独立的校级公共必修课开设,并启动“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思政实践课紧贴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成才规划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部分内容融为一体,设置“课堂教学”(10学时)、“实训”(8学时)和“实践”(18学时)三个教学板块,整合思政课教学、学生教育管理、专业课教学名师三方资源,建立课堂学习、行为训练、践行三层面评价相结合,个人、朋辈、班主任和辅导员三方综合评价的评价体系,构建了以促进成才为目标,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灵魂,以激发内驱力为着力点,以践行为重点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了课程长效运行机制,自编出版《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教程》教材。
思政实践课课程体系图
(一)从“大思政”视角创设“三融合”课程,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由“务虚”转向“务实”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活跃,行动力强,对提升实践能力有强烈要求,但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素养不高,自我管理能力普遍偏弱的特点,突破思政实践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对应的传统模式,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成才规划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三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会规划、管理大学生涯,探索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目标和实施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做人”、“立身”、“修德”的精神脊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知”与“行”中感悟思想政治素质是成功、幸福之源,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教学“三板块”设计,延拓思政教育时空
教学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训”、“社会实践”三个板块,将激发需求与动机、促进目标达成和行动有机衔接。其中“理论教学”分为五个专题:做合格的大学生;珍惜和提升自我;呵护心灵;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担当时代责任。“实训”通过团体辅导、班级和寝室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感悟、内化、践行理论;“社会实践”一是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暑期实践通过“全员制”与“课题制”相结合,学生可选择个人、自组团队或参加校“课题制”团队(“课题制”由教师选题和带队)开展调研、志愿服务、职场体验等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或论文。评选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团队及优秀调研报告,举办成果展及报告会。建立理论、实训、实践三层面评价结合,个人、朋辈、教师共同评价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三)开发立体化的课程资源,教材凸显实践特色
出台《浙江树人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浙树办教【2011】45号);2011年出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程》教材;编制《大学生成长手册》,作为学习、实践手册;开发成才规划网络平台学习测评系统;录制课程宣传片;开发课件和教案;建设了校内16个、校外52个课程实践基地。
(四)打造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实现“教”与“育”的双促进
教学团队由校领导、学工与教务线领导、专业课教学名师、思政课教师、思政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组成,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其它职称37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教坛新秀5人,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6人。教师来自各层面,专业涵盖广,有利于跨学科理论的借鉴,利于课程创新及实效性的提高,教师在交互性强的教学中对学生了解更全面、深刻,交流更多,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五)站在系统观的高度,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运行保障机制
出台一系列课程建设的制度性文件。由校党委书记挂帅,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规范明确教务处、社科部、学生处、学院教学管理的职责,并纳入二级考核体系;建立校、院、班三级运行组织系统;将思政教育育人工作纳入每个教职工的业绩考核,教师、辅导员开展实训、组织实践活动计算工作量、育人业绩,并可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
(六)多学科融合,提升课程实效
借鉴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逐步解决课程体系建设、运行的问题。通过长期、纵深的研究与实践,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模式、运行保障机制不断进行实践检验、修正,逐步解决了实施环节多、载体多、形式多、涉及面广、学生数量多、师资多元等给教学组织管理带来的难题,提升了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成果易于推广。
浙江树人大学通过《思政实践课》的全面实施和实践探索,使广大学生受益。从2010年课程开设至今,共有近3.5万名学生参加学习,学生普遍评价这是一门终身受益的好课程。在“课程是否已促进你的行为有积极改变”调研中,回答“有很大改变”、“有点改变”的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分别占64.8%、68.6%、73.1%、71.8%。与此同时,《思政实践课创新实践》获得校四年一度的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冲突中的良性整合》论文获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三等奖;在省内外各类会议、论坛交流,教材被多所高校借鉴使用。2011年11月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组长张德江在评估反馈会上评价课程:“富有成效,从“大思政”视角创新和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教学的框架体系,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了实践教育教学的新路。”浙江大学教授段治文、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华正学等评价:“思想上有魄力,做法上有创新,效果上有成效。”、“为省内相关院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带了一个好头”。
通过思政实践课的创新改革实践,逐步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管理分离、课内和课外割裂的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体系,初步实现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践行、学生成长成才内驱力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效益提高的“多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
[3]章清.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教程[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4]成媛.网络舆情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6:247-248.
[5]喻小莉.民办高校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课堂模式建构——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11:196-198.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