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科研成果展

周建伟、陈金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2016-06-03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作者: 周建伟、陈金龙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引领中国奋进的强大思想力量。同时,由于思想观念领域的独特规律,一些思潮呈现出分化与重组加快、数量与质量失衡、分歧与共识并存等特征。面对这一总体态势,需要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各种思潮的引领,进一步凝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思想理论力量。
 
 
一、分化重组与思潮消长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分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总体上的分化。学界论及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潮不下十种,如自由主义、新儒家、新左派、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虚无主义、实用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启蒙思想、生态主义、消费主义等,给人眼花缭乱之感。
二是思潮的内部分化。比如,自由主义很难说是一种统一的社会思潮,其内部分化十分明显,有新自由主义、左翼自由主义、温和自由主义等理论主张差异较大的派别,既有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差异,也有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的分野。又如,社会影响呈扩散趋势的新儒家,从来就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内部分殊明显:原教旨儒家复古色彩浓厚,念念不忘儒家的“独尊”地位;文化儒家相对温和,主张将儒家的作用范围限制在文化和心性范畴;温和儒家主张探索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流派的融合。内部分化,使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呈现更为复杂的局面。
分化是重组的基础,重组是分化的结果。重组意味着知识分子和特定社会思潮之间关系的重构,也意味着社会思潮影响力的消长。近年来,知识分子从一个思潮阵营转入另一个思潮阵营,已算不上新鲜事,学界往往惊讶于某些学者立场观点的变化之快。比如,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转向新儒家,有的成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个别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甚至转向与自由主义对立的思想流派。思潮阵营的分化,自然会带来阵营力量的重整和社会影响力的重构。如自由主义的内部分化和学者流失,就使其影响力呈衰退之势。
分化与重组是近年来我国社会思潮演进的基本特征,对社会思潮影响力的发挥和消长,对我国社会思潮的未来走向,都有重要影响。
二、思潮流行、思想稀薄
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犹如‘万花筒’,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学说、思想流派几乎都能在中国找到其踪影。”“万花筒”一词,生动说明了当前中国社会思潮之多。思潮数量多,色彩纷呈,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理论界持续的活力和创造,展现了我国思想理论的开放和包容,但同时存在着思潮的理论创新不足、思想内涵有待提高的问题。
一些社会思潮存在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偏颇。以原教旨儒家为代表的社会思潮,复古色彩浓厚,活在当下却说着几百年前甚至公元前的话语,个别学者甚至主张把想象中千年前的“道统”请回来,化解所谓当下中国的“合法性危机”。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面对现实的中国语境,却操持满口洋话,以西方理论裁判中国,漠视普通百姓的真实诉求。这些理论貌似高深,话语新潮,却找不到真正的问题所在,一阵传播的热情过后,不得不面对理论和道德的双重破产。
一些社会思潮把论述重点放在吸引眼球的主张上,而对其内在学理阐发不够,思想创新相对不足。社会思潮言说者对学理的关注相对较少,甚至认为照搬西方、沿袭古人即可,他们往往乐于展示自己的主张,影响政府决策的意愿十分强烈,但学理基础不足、结合中国实际不够,结果只能是“两头不讨好”,既荒废了学理,也难以被实际接纳。
一些社会思潮忙于“解构”他者,没有处理好批判他者与建构自身的关系,批判质量有待提高,自身建构也成效不大。思想创造需要批判,批判是推动我国思想理论进步繁荣的重要动力,也是形成百家争鸣的重要条件,但批判他者不等于建构自身。一些批判虽然制造了话题,促进了传播,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无谓的争论。一些批判则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没有深入到学理层面,没有在批判中阐发自身,有的甚至是情绪表达。个别社会思潮以虚无态度否定一切,不愿意分析学理,降低了学术批评的品格。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无益于思想的交流和进步,也导致了我国社会思潮总体上理论建树不够、思想内涵不足。
一些社会思潮言说情绪过浓,理性不足。社会思潮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情绪的反映,感性的情绪表达是必要的,但不能替代理性的学理思考。不少社会思潮带有太多主观情绪,或者被社会情绪所左右;有的言说者忙于用时髦的话语表达,而思想的真正内涵和客观要求——理性地解释世界、现实地改造世界却没有呈现出来。总体而言,量与质的不平衡,导致目前“思潮流行、思想稀薄”的尴尬局面。
三、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共识基础
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思潮,必定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指向。社会思潮的多样,意味着理论主张和实践指向的差异。差异过大,无法通约或拒绝通约,就上升为分歧。差异代表思潮的价值,但差异一旦上升为分歧,就会造成思想分裂。对待社会思潮,既要善于引导异见,更要巧于寻求共识。
共识是各方共同接受和共享的核心价值、理论论述、实践主张和情感表达,其中,价值共识是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思潮的共识提供了价值基础和方向指引,也是推动我国思想理论界达成共识的动力。绝大部分社会思潮都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社会思潮在其内部努力凝聚共识的同时,也力求在不同社会思潮之间营造共识,这是需要肯定的。不过整体而言,思潮间的共识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在核心价值、理论论述、实践主张各个层面,都存在较多分歧,沟通共识也不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个别社会思潮漠视甚至不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弃了凝聚共识的基础;个别社会思潮以展现分歧、“解构”他者为荣,唯我独尊心态浓厚,欠缺展现包容、寻找共识的意识和品格;个别社会思潮背离社会的基本价值,罔顾已经得到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正确结论;个别社会思潮违背社会文明发展趋势,倡导原教旨色彩的政治主张,很难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尊重;个别社会思潮无下限的争论和批判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愿通约的境况,阻碍了共识的达成。此外,个别社会思潮内部的争论和攻击激烈,内部分化严重,分化重组趋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更遑论寻求社会思潮之间的共识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思潮的言说者追寻共识的决心不够,“制造”共识的能力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思潮间的分歧。寻找共识,是每一种社会思潮的责任;分歧越大,寻找共识越迫切。在分歧中寻找共识甚至“制造”共识,更能够体现这些言说者的责任意识和思想水平。
四、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面对我国社会思潮数量多、影响广、争论多、分歧大的态势,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各种思潮的引领和整合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国家意识形态,处于思想的领导地位,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要自觉接受它的领导和引领。当然,引领并不意味着强制取消其他思潮,而是要后者认同和接受这一理论体系的文化领导权,自觉修正不合时宜的理论观点,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顺利开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意义在于整合,具体来说有三重意义:一是政治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处于领导和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必须遵循这一要求,才能保证在正确的轨道上存在和发展。二是价值整合。作为“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思潮提供了价值共识,并为其寻求更多的共识奠定了基础。三是程序整合。对社会思潮的争鸣而言,民主、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既有价值实体的作用,也有程序规范的功能,在思想争鸣中遵循这些核心价值,就能够遵循“议事”规则,逐步消弭分歧,取得共识。
第三,坚持学术思想的自主性、发展性、包容性。自主性,就是在坚持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立场、面向中国问题、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防止食洋不化,将中国的社会思潮变成西方国家思想的“临摹品”,将中国变为西方思想的“试验场”。发展性,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摒弃复古主义特别是原教旨思想,与时俱进,面向现实中国,讲好现代话语,合理阐释现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包容性,就是既要“和而不同”,更要防止“异见”成为“分歧”,将共识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理论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当前中国重大社会思潮新态势研究”(2015MZD016)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