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质量的调研与建议

2018-03-13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7.9.22~25     作者: 王炳林

【摘要】调研发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学生欢迎,很多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值得总结推广。调研中也发现了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够完整、价值引领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为提升教学质量,应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武装和业务培训,加强集体研讨和教学方法创新,加强管理,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听课调研;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7.9.22~25
笔者作为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的成员,到了十几所高校听课,主要是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同时也听了思政课的其他几门课程。按照相关要求,坚持不打招呼听课,根据课表直接深入课堂原生态听课,课后与讲课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就课程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建议。通过听课,直接感受到了思政课的新面貌、新成绩,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整个听课活动结束后,“纲要”课分教指委的成员就听课活动进行了专题的总结研讨。大家充分肯定了思政课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概括了一些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经验,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此,笔者根据课堂听课以及与教师座谈交流的内容,结合教指委成员研讨的情况,就听课调研情况作简要分析,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纲要”课教学质量提几点建议。
一、重要成绩与基本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各高校尽管办学条件不同,有的甚至差异较大,但都比较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课程设置和课堂管理比较规范,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内容比较熟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真学、真信;对教材体系有较好的把握,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按照教学要求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运用较为普遍;知识点讲述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注意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注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地方教学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通过学习“纲要”课,对于中国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于革命前辈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情感认同。应该说,从总体来看,“纲要”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学生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遇到多样化社会思潮挑战、传统教育方式遇到新媒体挑战、中国革命历史教育遇到历史虚无主义挑战的新形势下,“纲要”课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学生欢迎,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领导重视是前提。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制定和落实了加强课程建设的具体政策,并加强督导检查。学校领导深入思政课教学单位调研,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并带头讲思政课,营造了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
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广大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重视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育人作用。近些年,思政课教师的学历有了较大提升,博士硕士比例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越来越强。尤其是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较好的专业基础,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娴熟,充满朝气,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证。
条件保障是基础。思政课教学管理机构基本独立设置,教学和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生均经费基本到位,教学时数基本保证。
规范管理是保障。学校加强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和督导制度。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重视,都有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堂纪律较好,学生的出勤率较高,抬头率明显提升,教学秩序普遍较好。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听课调研,旨在了解思政课的真实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授课内容的完整性不够。一些学校没有完成课程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纲要”课程的时间跨度比较长,需要讲授1840年至今的历史进程,重点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着重讲清楚“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以此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只讲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有的只讲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的甚至只讲到五四运动或戊戌变法,导致实际教学内容存在“缺斤短两”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1)“纲要”课中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学内容与“概论”课有部分重复,教师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容由“概论”课负责讲授,“纲要”课就省略不讲了。(2)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纲要”课时间跨度170多年、内容信息量大,但课时安排少(每周2学时),这也造成了多数高校难以在教学周期内讲授教材的全部内容。(3)有的学校以参观等实践教学环节代替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时数减少。(4)一些“纲要”课教师是历史专业出身,过去侧重学习古代史、近代史,对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比较熟悉,所以讲得很细,占用时间过多,对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不熟悉,因而就少讲或不讲。(5)有的教师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比较复杂,特别是1956年至1976年的历史,既有成就又有失误,有的还是严重错误,担心不好把握,不愿意多讲。
二是课堂教学重知识讲授,价值引领不够,结合疑点热点进行阐释不足。一些“纲要”课教师注重历史过程的叙述和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对课程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学生思想困惑问题重视不够,未能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的高度统一,也未能处理好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关系,不能做到步步高、步步深。有一些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课堂讲授平铺直叙,对历史与现实中的热点、疑点问题回应不足。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的教师对“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把握不准,轻视甚至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三观”塑造。有些教师课时多,甚至主讲多门课程,教学任务重,没有多少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对一些理论问题研究不够、掌握不深,很难将理论讲深讲透,难以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够。总体来看,多数教师采取的是多媒体课件辅之以板书方式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基本按照教材章节目的顺序授课。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还很不够。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从听课来看,多数教师注意了课堂互动,普遍采取了课堂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多数课堂互动是知识性提问,不是真正围绕广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进行答疑释惑。教师对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节奏把握意识也不强,随意性较大。有的开讲伊始便提问,有的则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提问,造成课堂教学有些碎片化。虽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已普遍使用,多数教师也制作了教学课件,但是有的课件设计略显简单、文字太多字体太小难以辨认,没有发挥课件的积极导引功能。有些课件选择的图片视频资料与所讲课程内容不吻合。这些现象表明,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思政课教师严重缺编、师资不足,教学班级普遍规模过大,教师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此次听课的数据统计,班级规模超过100人的课堂占52.7%,超过200人的课堂占5.4%。有的学校思政课教师每周课时量甚至达到20~22节。教师难以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去做深入的理论研究,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升“纲要”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在听课中,我们从很多教师中学习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教学经验,值得大力推广。在“纲要”课分教指委研讨中,很多教师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理论武装,积极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定位
作为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做到以理服人,为学生做出表率。讲好“纲要”课,需要明确这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要求。教师要抓住几个核心词与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其中“政治”表明了课程的性质,课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鉴别力;“理论”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教授,结合历史和现实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学习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说明了课程的目的,即教育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思潮影响,所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认清和鉴别各种社会思潮,才能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纲要”课中,不仅要讲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他们辨别是非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增强问题意识。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能够解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只有从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与学生进行思想对话交流碰撞,才能形成共鸣。应想学生之所想,在讲述历史知识、历史过程中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揭示历史真相,使思政课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学生有获得感。
2.加强业务培训,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第一,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总体的教学内容要完整,不能顾此失彼;教学重点要明确,不能厚古薄今。以教学难点深化教学内容,敢于回应疑点和热点问题,使所讲内容不偏离教材,同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第二,教师要善于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围绕“四个选择”这个主线,精心设计若干专题,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介绍有机融入相关专题之中,用生动事例和鲜活语言着重介绍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基本过程和基本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深刻认知历史发展规律。第三,教师应善于在答疑解惑中实现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应针对“纲要”课程涉及的重大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比如关于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问题,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认识问题,关于对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评价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等,应该科学地解读和研讨辨析,注重理论澄清,从而实现思想引领和历史观、价值观引领。
3.加强集体研讨,在交流学习中提升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多位教师共同讲一门课,即使其他几门课,关联性也比较大,因此教师间的交流会有更多共同语言和心得体会。这与其他专业课往往是一位教师讲授有很大不同,所以集体备课制度更容易实施。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有很大差异。听课调研发现,实行集体备课的学校,课程目标更加明确、重点难点更加突出、课件制作更加科学,教学效果也更好。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强集体研讨。第一,推进集体备课制度化、常态化。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学目标、内容和进度,共同探讨重点难点如何讲述、课堂秩序如何把控等问题,吸收资深教师在课堂讲述方面的优秀经验,发挥年轻教授在形式创新方面的技术优势,互相帮助、相得益彰。第二,推动教师交叉听课。目前,各校对思政课都比较重视,建立了校领导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有促进作用。但是,这样的听课数比较有限。有的学校采取了教师交叉听课制度,课堂听课全覆盖,效果明显。有些学校的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互听课,同时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都参与听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交流和反馈,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得失,对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样的经验值得推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老教师都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借鉴他人之所长,弥补自己之所短。只有相互听课成为常态,才能形成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教学的督导和督促作用。第三,加强教学重大问题的集体研讨。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确立研究方向,形成科研团队,形成科研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学问题研究,形成教学团队。如果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合二为一,则效果更佳。有些学校设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项目,教学团队集体研讨,邀请相关专家和学校督导组专家指导。学院则组织公开课评审会加强推动。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强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克服了各自为战的局限性,使学院既能够建设一批富有团队特色的教学队伍,又能够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样的经验值得推广。
4.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技能,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在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的校园里,如何把学生吸引到听课上来而不是在课堂上玩手机,既要求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需要通过丰富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现在,很多学校都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学校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观摩网络共享平台,推进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很多学校加强精品视频资源库建设,引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并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进行现场教学,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当然,也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讲授平铺直叙,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现象较为普遍。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由于“纲要”课教学内容比较多,在有限课时内,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应采取专题式教学法,通过设立专题,抓住重点以点带面,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教师要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依据构建授课专题,同时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以及各专题内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使每一专题自成一体,同时专题与专题之间互相关联,共同呈现中国近现代历史连续发展的历程。备课,既要备内容,也要备方法,对于如何导入、如何提问、如何举例、如何点评等,要有精心设计,使每个教学环节既能够有效地诠释和传递教学内容,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加强管理,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提供必要保障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主管部门、高校、学院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队伍建设、组织管理、条件保障缺一不可。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有基本的数量保障。一些学校由于人员编制紧张,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授课任务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高校应严格按照1∶350的师生比例,保证思政课教师基本的人员编制。针对一些高校引进人才片面强调海外留学经历和科研导向的倾向,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实施分类管理,解决思政课教师进人难、教师教学任务重、职称评定晋升难等问题。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根据相关要求,思政课应有独立设置的教学机构,学校应在经费和办公条件方面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现在有些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机构仍然没有独立设置,需要继续加以推进。三是要加强教师的实践研修,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为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建议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国外国内访学、社会实践研修,从政策、经费、时间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在实施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基础上,探索建立和实施思政课教师到党政部门寒暑期短期挂职等制度。四是加强教学管理。学校应控制班级规模,把班级规模作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估检查的硬性考核指标。教师要严肃课堂纪律,要把学生的课堂纪律和表现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