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质量提升:规范化建设与综合改革

2018-03-13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7.9.26~29     作者: 高德毅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亟待规范,应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的契机,在规范化建设和综合性改革上出创新举措:教学目标应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根本任务;确立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突破口;打造吸纳各条战线优秀人士走向讲台的适切平台;进一步推进用活的教学方法推动党的创新成果入脑入心。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综合改革
【作者简介】高德毅,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2003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7.9.26~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课程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他各门课程的延伸和拓展,理应在帮助大学生牢固确立“四个自信”、学会“四个正确认识”上大有作为。
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的契机,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指导下,“形势与政策”课全体教指委成员开展了思政课大调研。通过这种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大家深入到课堂一线,深入到学生中间,既掌握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状况,发现了一大批教学效果突出的优秀教师,也倾听到高校和广大师生对思政课建设的真实心声。其中一个突出感觉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如火如荼,授课教师精神饱满、状态昂扬,大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参与度也很高。各地各校都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了很多办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这为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大家都倍感振奋和充满信心。同时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与大学生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各地各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归口管理、教学形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亟待规范化,这也为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听课调研若干问题
1.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充满期待
听课调研发现,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充满期待。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正面、乐观,对国家和个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社会时事,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对一些与社会发展、重大事件和国家外交等方面相关的问题普遍较为关注,对时事政策类关注较少。从信息获取渠道来看,大学生主要通过手机新闻浏览方式获取时事内容,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多停留在表象,局限于信息知晓层面,对于其中深层次的政策考虑和背后的历史因素缺乏掌握。“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国家的立场和政策,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与政策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2.“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设亟待加强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主要讲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当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工作部署和决策、发展状况和趋势,同时对国际形势与周边关系,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原则立场等进行讲解,具有极大的动态性和时效性。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设不能采取其他四门本科必修课的思路,因为教材的编印周期过长,不能及时反映新的时事热点难点。目前采取的办法是,教育部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听课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依照教学要点,结合时事动态进行讲述,但也存在教学内容随意性、取舍度大的现象。一些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同时部分教师反映教学要点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当下时事真实动态。在听课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也编写相关世情、国情的教材,但内容上大多不够权威、准确、及时,尤其在涉及经济政策的微调、国际敏感地区的立场口径、台湾地区领导人称谓表述等问题上,误差较多,而且时效上普遍存在半年以上的滞后性。省情内容,由于相对熟悉,掌握材料多,编写相对较好。
3.“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听课调研中发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结构多样化特征明显。有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学校党务干部等不同身份背景的教师走向讲台授课。“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多元化与该课程的归口管理有紧密关系。一般来说,放在学工部门管理,授课教师以辅导员为主;在马院,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在授课;在宣传部,学校党政干部上课比例会更高一些。但实际上,“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教学内容变化快,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依赖单一师资进行教学的模式是无法适应该课程特征的,必须要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准入制度,汇聚多方力量,吸纳各条战线的优秀人士走向讲台,用多元化的精英师资力量把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调整,满足学生的期待和需求。
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呈多样化倾向
听课调研中发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均存在差异,各校根据自身理解设置课程管理模式。比如,在开课上,绝大多数高校大一、大二年级开课率较高,大四开课率很低,听课走访的高校几乎没有大四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对来说达不到“全覆盖、不断线”的要求。同时,在学时课时设置上,《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文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讲座替代课堂的现象。在教学考核上,也多以考查为主,缺乏统一规定,教师的自主性过大。
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
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既要立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规律,又要立足课程本身特征,紧扣教材、教师、教法三大关键要素,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动力,按照“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的总体要求,在规范化建设和综合性改革上出创新举措。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要以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该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重点目标,突出现实性和针对性,强化问题意识,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讲述时事中,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帮助大学生透过国内外事件理解背后的深层次起因和原则立场。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话语体系创新,围绕某一个时事热点进行讲解,要“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充满每一间教室,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上海在实践过程中,“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就是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核心任务。每一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都对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某个方面。例如,“大国安全”讲解总书记的国家安全观,“法治中国”讲解总书记的法治思想。在课程布局上,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布设更多课程,不求“一门课讲所有”,而是“讲一处深一处”,立足中国伟大成就,讲好中国伟大故事。
2.“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成为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突破口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决定思政课“配方”的根本。《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规定,要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形势与政策”课由于课程本身特征,注定无法编撰统一完整教材,必须因时因势编写教学要点。从目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世情、国情、省情,相应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学要点、教学提纲、教学参考资料等。教学参考资料又包括目前13号文件中明确提到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以及各地自己编写的资料。今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发布频率可以更快,最好能够以季度甚至月份为单位发布,以便对教学发挥更加即时的指导作用。同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定期组织编写反映本省(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的教学资料,对教学要点形成支撑。
省级编写材料尤其要把正确、准确、权威、及时的要求放在首位。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目标是要把活的现实、活的理论融入教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切实转化为各学科的学理,转化为各学科的方法论,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上海“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建设中,就编写了教学参考资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切实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教材攻坚”丰富供给,有效解决“最先一公里”的转化和进入问题。
3.“形势与政策”课是吸纳各条战线优秀人士走向讲台的适切平台
“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该课程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加快制定出台思政课专职教师入职标准,作为遴选“形势与政策”课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底线要求。另一方面,要有开阔视野,加大“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比例,要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整合学校乃至区域资源,邀请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同时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增加课堂受众面,把“形势与政策”课打造成“明星课”,让大学生踊跃学习。上海“课程思政”改革在师资方面探索形成了跨越专业、学科交叉的“特聘教授”制度,教学团队成员包括上海市党政负责同志、教育部门负责同志、高校书记校长以及校内外教学名师,借助“名家效应”大大提升了“课程思政”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树立起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的良好口碑,产生良好效果。
4.“形势与政策”课要用活的教学方法推动党的创新成果入脑入心
今明两年,21世纪出生的孩子将陆续走进大学,思政课教学将要迎来“00后”这个更加活跃而富有个性的群体。学生变了,教法就要跟着变,要用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方法,将我们党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鲜活的实践案例生动地呈现给他们,引导青年大学生理解认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创新,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认知规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课堂讲授与专题报告相结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融合教师讲授、课堂问答、网上互动、随堂反馈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高教学实效。上海“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采取课前网络采集问题、课中现场提问、课后深度剖析的方式进行,全程以问题作为线索统领框架,按照问题的不同领域分类,依据问题的深入程度分层,讲授时层层剥笋,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教学魅力。其次应该大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的运用。一般来说,传统课堂学生覆盖面有限,针对名师大家的优质课程,要探索建设在线课程方式,为学生多时空分享优质课程提供方便。鼓励各高校根据学校类型、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挖掘教育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最后,“形势与政策”课要强化实践导向。这门课程内容来源于实践,在教学中也应有意引导大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应把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学校要统筹资源,确保经费投入,加强管理和考核,保障教师实践指导活动,形成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5.“形势与政策”课管理应做到制度化
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要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首先要明确组织机构。要从课程性质出发,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教学单位,即应归口思政课教研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管理。同时,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根据课程设置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不一定要配备很多的专职教师,而是可以参考省委(市委)讲师团的做法,重点发挥平台服务作用,一方面规范教学安排;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邀请相关领域理论专家或者实务工作者为大学生做讲解。此外,“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还可以作为思政课教研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载体,为学校或者社会开展经常性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
其次应坚持学分学时相对应原则,教学安排常态化。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是体现课程设置要求的基本教学管理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学分与学时的相关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学分与学时要坚持对应原则,坚持学时分配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原则,确保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都能够受到经常和及时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安排常态化,即教学任务有计划、教学活动有场所、教学时间有保障。同时,在班级安排上,坚持“小班课与大课相结合的方式”,“小班课”不低于若干课时,以纠正目前部分学校偷工减料、以几场报告代替教学的问题。
最后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督导与评估。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管理。一是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讲课质量评估制度,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采用教师个人备课和教研室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使每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准确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二是建立定期教学检查和督导制度,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可以约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加强考试环节管理,即构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细化考试环节,避免考试考核的随意化。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