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周晔,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
【原文出处】《中国高等教育》(京),2017.17.16~18
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彩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建设必须立足时代前沿,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发展,强化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提升和培训。
“形势与政策”课是完善马克思学科的桥梁,开好、开足、开出质量是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化力,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触及灵魂”的教化和“润心育德”的工程。北京邮电大学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热切关注与期盼的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彩课程,使学生受益颇丰。
“形势与政策”课要致力于回答时代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期许高端期,教育工作者使命重大,肩上的担子更重。“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必须致力于回答时代课题,这就需要站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立足时代前沿、强化问题意识、突出中国视角。
1.站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两个巩固”为根本原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入手,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和前沿问题,在认识与实践的有机互动中,不断总结中国经验,向学生概括地讲出具有深刻解释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取得原创性创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多种文化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为此,在“形势与政策”课上,要有效地强化意识形态的文化因子和隐形功效,打造“文化代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社会群体意识;同时创新移动互联平台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方式,真正掌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3.具有国际视野
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要有开放的眼光和世界的格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不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新问题、新特点。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要重视国际交流,在国际交流和对话中提升中国形象的影响力。
4.立足时代前沿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建设必须立足时代前沿,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应对时代挑战。
5.强化问题意识
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变革、变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多样、多变,都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高校教师队伍一定要拓展研究视野,强化问题意识,充分认识世界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认识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领土、领海、岛屿争端频发,能源、气候问题压力加大,国际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等国际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文化;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特别是善于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自己讲起来有底气,别人听起来也服气的学术架构。
6.突出中国视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时代特征,还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命题和主张,就是走自己的路,讲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创造。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
发展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关键点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政策层面,评价体系尤其是硬性要求亟待建立;学科层面,课程的灵活多变,学理性建设困难,使课程在学术性上难以深入;教学检察督促还需进一步到位;教学设施配备重在落实。针对上述情况,北京邮电大学开展调研、检查、交流提高水平,将课程分成常规模块、重点模块、突发模块和实践模块,树典型带动师资队伍。在实践中,学校的教学建设思路是:“1四4三模式”引领教学;“五性”特色彰显教学魅力;“12字目标”引领努力方向。
强化建设特色,完备“四化”——“1四”即课程设置正规化(2学分5学期,每学期0.4学分,3次课6学时教学任务),教学管理制度化(引入准入制、淘汰制、激励制),师资队伍专业化(细分经济、政治、外交三个专题组,分成三个教师学科门类),教学科研同步化(目前教师中累计社科基金、省部级、校级、横向项目百余项)。“4三”即“三结合”“三注重”“三凸显”“三避免”。优化内容设计,加强“三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价值导向与个人发展相结合、政策宣传与热点关注相结合。开辟专门网站邮苑之声“形势与政策”弹出窗口,每日更新热点内容解读,教师面向广大学生开辟博客、微博,建立微信群。创新方法手段,营造“三注重”:注重营造互动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吸引力;注重实践感悟,提升价值认同。强化队伍素质,烘托“三凸显”:凸显集体智慧,多角度全方位解读形势与政策;凸显教学准入,从源头把好教学质量关;凸显多样化培训,打造专业型教学队伍。完善考核评估,强调“三避免”:避免纯粹知识性考核、避免学生被动应试性以及无差异性考核(对大一学生注重知识传授,对大二学生注重方法传授,对大三学生注重启蒙创新、触类旁通),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考核。
“五性”特色彰显教学魅力——“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强的“五性”特色:政策性、导向性和时效性,同时又富有生动性和鲜活性的内在魅力,“五性”特色相得益彰,彰显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魅力。
“12字目标”引领努力方向——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的“12字目标”即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备受大学生热切关注与期盼的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彩课程,力求从“精彩一堂课”向“精品课”冲击。
精心打造特色项目,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注重规范化,其关键在于理顺五大关系:教学部门与职能管理部门的关系,课堂教学与举办报告会、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与骨干培养的关系,中心任务与其它相关任务的关系,高学时与低学分配置的关系。同时,还要在标准化建设上下功夫,相关部门要搭建新的平台,完善工作机制。要加大全媒体运用,大面积占领网络,提升正面声音,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化力,充分应用高科技手段,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触及灵魂”的教化、“润心育德”的工程。
推进改革与创新——课程设置正规化、教学管理制度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学科研同步化。首先,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严把教学入口关,实行淘汰制:提出“专题讲座”和“集体备课”新思路,每学期统一课件、统一讲稿、统一备课;根据教师专长分组备课,集中交流和定期培训:管理主体明确,党委宣传部为具体教学和科研管理机构,负责排课、选题、备课和培训等具体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学院和学工部为协调配合部门。其次,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实行雁阵管理模式。该课程的首席专家为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做到率先垂范,此外还有三类教师: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学科背景有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领域;二是各个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副书记;三是有硕士学位以上的年轻辅导员,他们的学科背景也多以文科为主。这样的师资队伍专兼结合,专业化突出,配合默契,团队设置特色明显:从专家到学者,从校领导参与、垂范到每一名教师兢兢业业,受到广大学生交口称赞。再次,力主科研,为教学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学校的专家组成员成果丰富,其他教师也有一些相关成果发表,累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等科研项目80余项。依托这些成果,每学期的专题选择和备课等问题迎刃而解。近年来,学校组织编写了主导性鲜明、时代感突出、创新性明显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读本》通用教材;同时,理论研究成果进入在线课堂,“廉政建设”“平安奥运”“科学发展观”“走进世博会”“文化自信”等课题都率先走进“形势与政策”课堂,受到广泛好评。
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发展,强化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提升和培训。学校每年明确2—3名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骨干教师,为其提供进修、考察、课题研究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学和理论水平。每学期都选派1—2名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等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课堂教学特别注意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师生互动,既有单向灌输又有双向交流,采用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有问,教师解疑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强调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要求有文字投影、也有动画,使教育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艺术性;组织学生上网实践,浏览学校思政教育网站“邮苑之声”开辟的“形势与政策”网页,选择一个新闻热点进行书面评论;教师利用学校的“北邮人”论坛,直接和学生对话,释疑解惑;精心策划讨论课,采取“精彩一课”教学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请校外形势与政策研究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开讲座,拓宽学生观察社会的视角;加强和改进考核方法,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和口试相结合,知识答卷和论文写作相结合;建立资料库,定期订购形势教育音像资料,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观看。全面收集和编印来自上级部门和其他相关渠道的信息资料,保证授课时效性;分年级施教,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培养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判断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对高年级学生重点放在指导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政策观独立地分析思考“热点”问题,形成对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对政策的正确理解。从学生的完成作业情况、每次课结束后的热烈掌声和课后的评价反馈情况来看,达到了教学要求和目的,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
正是由于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到位,任课教师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授课过程中讲求知识性,善于把握好课程的方向,紧抓时代脉搏,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围绕国内国际重点热点问题,结合学校实际,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做好对学生的政治引导工作,才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为将来承担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重任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石和理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