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境界

2018-03-13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10.61~67     作者: 刘书林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是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就要在这三大规律的指导下,探索更加具体的教学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纳入科学的轨道。我们要遵循教学内容连续性、稳定性原则,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内化。要遵循重复教育和反复教育的要求,防止简单否定重复教育的现象。要强化案例教学,遵循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要区别意识形态与现实政策两个不同领域,不宜捆绑式解读。敢于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才能建立教育者的信誉。要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探索不同青年群体的思维规律,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书林,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10.61~6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三个规律也是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就要在这三个规律的指导下,探索更加具体的教学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纳入科学的轨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要解决教材、教师、教法这三大问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最关键的就是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改进。只有在三大规律的指导下,注重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境界,才能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上作出新的贡献。
一、遵循教学内容连续性、稳定性要求,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
要使得教学内容内化为教育对象的观念和信仰,首要的就是保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坚持长久、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东西,才是教育对象便于接受和内化的东西,才能建立起信念。在这一方面,必须防止朝令夕改、变幻不定,否则就会自毁威信,使教育实践归于失败。
在涉及党和国家发展方向、涉及党的指导思想、涉及党的领导地位的问题上,必须坚持一贯,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长期如一地进行教育和坚持。相应的主流媒体的导向也应该长期如一、保持稳定。
我们现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其主要任务就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这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把我国的政治制度纳入连续性和稳定性运转的轨道,使之逐步成为人们牢固的信仰和自信,从而进一步焕发这个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人们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要掌握好连续性、稳定性的原则,尽量不要折腾、不要翻腾,才能保住所烹的小鲜的良好形象。柳宗元笔下的善于种树的郭橐驼,主张只要顺应了树的天性,就应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核心思想也是把减少折腾、不要折腾作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涉及理想信念、信仰的教育教学内容,更需要遵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原则,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尽量维持基本原理表述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些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实在需要修改的也要注意内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坚持只有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内容才能写入教材。一旦经过慎重决策,写入教材的内容,就尽量加以维护,使其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有人把频繁修改基本教材解释为“与时俱进”,实际上是以极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表现。这样做就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不会尊重不断增删的内容,教育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比如说,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写入宪法、党章的重要原则,关乎党和国家的成败兴亡。这必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才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这样重要的、关乎国家命运的内容必须坚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强调连续性不够,有的时期一些重要文件是否还能提及四项基本原则都是一个问号,这就很危险了。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沉痛教训时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2]这就是对基本原则没有坚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教育的教训。还有一个宣传创新成果与经典理论指导的连续性的关系。创新成果是对经典指导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只有找到创新成果与经典指导理论的内在关系,才能使得创新成果具有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源脉的吸引力,也才能使得经典指导理论具有新的延伸和生命力。不注重二者的连续性,就会各自孤立,很难达到宣传的目的。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反对在某些时尚思潮下放弃这一重要概念的做法,目的也是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需要。这一基本理论不错,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几十年来,做过较充分的论证。在社会主义低潮时期特别需要防止这种政治软弱的退让和淡化。有误解可以解析,不能因误解而退让。无原则退让,容易造成溃不成军,因为它破坏了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原则。
二、遵循重复教育和反复教育的要求,防止简单否定重复教育的现象
经过反复和重复的教育达到教育效果,这是由人们的认识规律决定的。人们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的提高往往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认识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辩证法,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大中小学都有历史课、德育课、政治课,有些人在改革的新时期就曾以防止重复为名,主张取消大学和中学的一些课程,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几个层次的教育内容中的历史、德育、政治课程,虽然不断被重复,但其实际内容并不是重复的。比如历史课,小学主要是讲故事,中学主要是掌握线索,大学主要是研究其中的因果关系和规律。
对于一本经典著作的学习也是这样,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有较大的收获。一个人对同一本经典,在不同的年龄段或成长阶段学习,收获并不一样。比如,读一本经典小说,30岁以前的阅读大概就是掌握故事情节和事例,但70岁的人再读同一本经典,可能就是重点掌握其中的哲理和规律了。人们在阅历和学习能力的不同阶段接触的经典著作,肯定具有不同的读书收获。人生经历在变,能力在变,读书的收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注重重复学习和阅读的人们,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笔者也是如此,30岁以前读《三国演义》,记住的是故事情节,追究的是各方人员的正义性。70岁读这本书时,就看出不少以往根本不可能看出的问题。例如,看出作者写了各种人之间的“义”的消极性。关羽讲义,关键时刻丧失政治立场,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刘备讲义,为了给兄弟关羽报仇,置国家兴亡大局于不顾,向同盟国吴国发动战争,结果被吴国火烧连营、打得落花流水;张飞讲义,听到关羽被杀,暴烈情绪大发泄,打人、骂人不择手段,最终被下属切掉了脑袋。一个“义”字,起的作用十分消极。
笔者30岁前阅读《红楼梦》也是这样。那时只注意黛玉葬花、宝黛爱情、贾瑞追求王熙凤的荒诞结局,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滑稽可笑。但70岁再读这本书时,注意力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看到的是:黛玉家庭的没落造成其十分敏感而计较的性格,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性格,刘姥姥作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的卑微身份,以及贾府各种人等放高利贷赚钱,家族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在封建社会中荣宁二府贵族走向没落的必然。这个时候对小说之中的那首诗理解也更加深刻了:“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择膏粱哪承想流落在烟花场”。
在重复教育或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一轮的学习过程中主体的人生阅历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想特点不同,对于同一部经典著作的理解也不会相同。一门课程的不断深化,也具有同样的道理。
三、强化案例教学,遵循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案例教学是遵循由心理层面到思想层面的思维意识的提升规律,使用案例分析的教育。一个成功的案例赛过一篇长篇大论的说教。一个成功的案例就能够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人,攻克一个难点,超越一种逆反心理。案例教学是教学中的一把利器。
大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过渡阶段。典型的案例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同时又包含着引向理性思维的内在逻辑。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辅之以案例教学,就比较容易由形象思维入手,引向抽象思维,完成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构成案例的类型很多。一段个人经历构成一个案例,如清华校友朱凤蓉的成才之路,他把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化在与国家命运相关的原子弹试验工作之中。国家的事业和个人价值都获得了成功,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
一个生动的比喻也能构成一种案例。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缺乏”比喻为“缺钙”,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和讲究方法比喻为吃盐,等等。
一个新鲜而有说服力的好角度也能构成一个案例。如对青年的看法,与对待自己亲生子女的看法很不一致,采取双重标准看待自己的子女与他人的子女。对自己的子女总是看到希望,但同时却给一般青年扣上“垮掉的一代”的帽子,既不客观,又不公正。这说明看待青年有一个立场和感情问题。
四、区别意识形态与现实政策两个不同领域,不宜捆绑式解读
国家外交政策一般是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基本外交战略考虑形成的,它是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改变的,尤其是在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外交,更是这样。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指导思想的灵魂,也是思想凝聚的典型,它是一个国家长期稳定不变的观念上层建筑。二者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二者不宜捆绑式地进行处理和对待,要适当地分割一下,否则两个方面都比较被动,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我国在新时期前后的一段时间,根据世界格局的变化,就大幅度调整了外交关系,提出“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争取更大范围的合作”的新的政策。其中最突出的是:中美关系缓解,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局面。思想界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这就是以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去适应外交关系的变化的倾向。这样做的结果,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变化,不断扭曲意识形态形象,扭曲我国意识形态的导向。实践证明,不能看到中美关系的缓和就丧失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基本观点。如果放弃对西方不同意识形态的警戒,就会处于被和平演变的被动地位。
其实在中美关系缓和的过程中,毛泽东与尼克松在政治上都是十分冷静而坦率的,没有任何抹杀两国意识形态分歧的想法。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对尼克松说:“你当选我是投了一票的。”尼克松说:“我想主席投我一票是在两个坏家伙之间选择好一点的一个。”[3]毛泽东认为,在两个大国的大目标确定之后,中美之间也可以互相骂几句,这不仅无碍大局,反而会使双方减少一些麻烦。他说:有时候我们也要批你们一回,你们也要批我们一回。你们总统说是叫“思想力量”的影响。就是说,“共产党去你的吧!共产主义去你的吧!”我们就说,“帝国主义去你的吧!”[4]
在这些问题的宣传上,应该保持现实政策特别是外交政策与基本理论的区别。政策性的做法,余地可以放得更大一些,但是党的基本理论绝对不能动摇和曲解,更不能倒过来,根据现实政策来判断基本理论的是非曲直。这样才能培育出正确对待现实政策与基本理论的辩证法,取得更大的主动,保持自己一贯的形象。
五、敢于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才能建立教育者的信誉
市场经济环境下更需要诚信。但是许多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讲诚信几乎成为奢侈品。尽管这样,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存在着对诚信的强烈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这种追求诚信的强烈愿望,要求教育者一定要面对现实、承认现实,在诚实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这是能否做到教育针对性的试金石。否则遇到问题绕着走,对现实问题采取鸵鸟政策,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甚至被人民群众抛弃。
对思想理论工作者来说,党中央提出了对于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突出一个真字。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关系失衡、生态恶化、干部腐败、法治社会受到种种干扰、青年就业机制运作不畅等,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尽快解决的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此一无所知,甚至连承认都不承认,回避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丧失威信,失去教育的效果。只有不回避客观存在的问题,才能树立真诚的形象,只有真诚的形象才能产生感染人、吸引人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说:“要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谈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特别是在出现负面事件时,早说比晚说好,自己说比别人说好。”[5]这就是要讲真话,以真服人,争取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带头讲实话,认真做分析,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才能达到为人解惑的效果。
六、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超越逆反心理的阻碍
在社会现代化程度提升的情况下,教育主体即教育者逐渐增加了某种程度的客体性,教育客体却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增强了某种程度的主体性。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也必须具有接受教育对象反馈教育的准备。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平等政治地位,在现代师生关系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要想获得成功,所持的态度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训导,而是平等地参谋、商量和探讨;不是简单地背诵几条原理,而是敢于接触不同意见和反面意见,并以理服人;不是专横地唯我独尊、一句话说到底,而是要尊重对方,征询意见、留有余地;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创造性劳动。
《礼记·学记》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毛泽东教导“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也是同样的意思。这里说的就是尊重对方的平等态度。平等互动的态度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是超越逆反心理的途径。在理论与现实落差不大的社会里是很少产生逆反心理的。因为在那里,人们的直线平面思维能够顺畅地进行。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存在的某些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则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根源。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直线平面思维遇到了实践中的障碍,所以就比较容易沿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回返思考,对正面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现实生活中,那种不宣称为教育的教育,往往成为最有效的教育。其道理就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采取了与教育对象平等的态度,以润物无声的风格渗透了教育。实际上这样做就避开了逆反心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搞形式主义之所以效果不好,之所以不受欢迎,一方面来自实事求是的思想的抵制,同时也是因为遭遇了不同程度逆反心理的抵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简单从事。把思想教育搞成运动式、标语口号式甚至言不由衷式,肯定要激起教育对象的极大的逆反心理而遭到失败。
为了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除了采取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姿态之外,还要组织好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体现由浅入深、由具体向抽象的过渡。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有理论框架,而且理论框架一定要严密,没有理论框架的内容无论怎样能够激发学生情绪和兴趣,最终也是不能持久的。但是,讲解理论框架的内容不能层层累积、无穷推理,否则就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在准确的理论框架推出之后,要用大量的典型案例和事例来解析理论,消化主干理论观点。什么时候事实和案例足以消化理论框架,才能再推出新一层的理论框架结构。这样的课程内容的组织特点,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七、探索不同青年群体的思维规律,不断寻找解决思想问题的新角度
青年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时代的产物,一代成年人影响的产物。不同阶层、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青年群体都有其不同的思想特点和个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提到了要分别关心青年中的“蚁族”、“北漂”、“海待”、“海归”等各种群体。他号召政府和社会各方关心这些青年群体的青年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不同的青年群体,思想特点是不一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也概括出了“事无定规,与时俱化”的辩证法结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试图用单一的方法解决所有的思想问题。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处境、不同社会环境中的青年大学生,也必须运用适合他们思想特点的教育方法,才能体现出教育的针对性。
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备课,最重要的就是备好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体现针对性。要了解学生在教师即将要讲解的问题上存在哪些问题,有过什么议论,出现过哪些典型的说法,存在着什么样的疑问,他们的信息源涉及什么范围,外界社会思潮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掌握了这些问题,对于突出的关键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准备多套对应方案,随时察言观色,及时更换新方案,以保证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果不做这样的准备,一旦自己准备的单一教学方案不受学生欢迎,就会导致课堂秩序的崩溃。有的教师备课不是准备这些,而是想在学生面前显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自己的“特长”和“个性”,甚至想“立异标新”,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就是因为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到增强教学针对性上。
在对待教学内容上,寻找新角度、新思路、新的切入点,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注重以多样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听课积极性。《礼记·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先从容易切入的地方入手,然后再集中精力攻克核心关节。笔者曾经解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流行歌曲,逐步引导概括出青年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但最后我把结论敲定在理想信念上,他们却大吃一惊、幡然顿悟。结果,一个最容易引发逆反心理的问题就这样化解了。这就是新角度的魅力。
新角度的运用有时只需要变换一下思路。比如,对于分析一个问题,大家都运用某一个思路进行说明,这时就不妨换一个思路,以产生新意,引发兴趣。要在青年学生思想上“不设防的地段”突然发起进攻,然后迅速向核心要害处延伸推进,解决思想问题的过程有时很像组织一次成功的战役。例如,大家讲爱国主义,一般就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出现过许多爱国英雄等。如果这样讲多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就可以换一个角度。可以讲一讲百年历史上卖国主义思潮表现的历程,揭露每一个时期的卖国主义的本质和口号,揭露其危害和欺骗,其实这样也能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而人们却不会感到后者枯燥。再比如,讲社会主义好,一般大家都是沿着演绎式的逻辑,先讲一个社会主义就是好的结论,再举出许多支撑这个结论的事例,频频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容易引发厌烦情绪,这时就可以把这种演绎式的逻辑过程更换为归纳式的逻辑过程。先列举出许多典型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出结论,这样他们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更加认同主流结论。
八、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语言生动才能感染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语言为直接交流工具,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语言的训练非常重要。在这方面,许多学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的魅力,以及产生的高效的语言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样要掌握教学语言的要求,语言生动才能感人,产生教育作用。
谈到课堂教学语言,除了注意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消除口头禅、用语贴切以外,做到语言生动和注意语言节奏特别重要。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情景,从不同语言风格的人嘴里讲出来,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其中很突出的一个原因就是语言是否生动和语言有无节奏的问题。
语言生动的构成要素很多。比如,幽默含蓄的语言、风趣畅快的语言、排比节奏的语言、运用成语妙语的语言等,都可能产生生动的效果。但是,语言生动最本质的并不是这些。语言生动的本质是演讲者投入真情实感。那些讲课投入真情实感的人,语言不可能不生动;那些缺乏真情实感的人语言不可能生动。这是屡试不爽的结论。要想语言生动,就必须投入真情实感。那些具有真正的理想信念的学者,一般都是语言生动的模范。因为,那不仅仅是语言的技巧,而是整个心灵在吸引人、感染人,语言不会不生动。
语言节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十分重要,如畅快、舒缓、变速、重复、停顿、交叉等,都属于语言节奏。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恰当地处理节奏,就容易产生课堂的吸引力。当陈述一个基本事实的时候,需要畅快连贯的语言,一气呵成,给人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果讲到一个重要的结论或规律,就应该一字一句,慢速渐进,必要的时候还要重复,或整句的重复,以使人理解、记录或标记。如果需要提问和征询,就需要运用停顿、提醒和加重语气的手段组织语言的节奏。有时不同间隔的停顿,具有多种用途。有的极短的停顿表示尊重对方,取得共识,有的稍长的停顿表示提醒深思,有的停顿加重慷慨激昂情绪,等等。总之,注意节奏,就是要切忌平淡匀速。袁枚《随园诗话》中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名言,他讲的是作文,其实不仅作文需要力戒平淡,讲课、讲话亦同此理。
作为一名教师,以授课为己任,首先要过语言这一关。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是一个课堂语言合格的教师。要提升课堂语言表达的水平和能力,就要自觉地加强语言训练。世界上没有语言的天才,只有训练才能达到口头语言表达的高水平。在语言训练实践中,要坚持发现和克服自己课堂语言基本要求方面的缺陷,在语言训练实践中形成自身的语言风格。英国首相丘吉尔青少年时期有严重的口吃,曾经在议会党团的辩论中因为口吃出过丑。但他决心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努力克服口吃的毛病,终于成为语言技能娴熟的演讲家,其在“二战”期间的无线电广播演讲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
当然,训练课堂语言水平的根本在于训练思维能力。要想说得出,必先想得到。学习唯物辩证法,掌握科学方法论,提高周密思考的能力、全面的解析能力,是提高语言水平的根本途径。还要勤于思考,提高口头语言的应对速度。课堂教学或答疑释惑,在语言方面都要求适当的快捷应对速度。对所研究的问题努力钻研,增加阅历,有备而来,应对速度就会加快。学习、阅读、听讲、收听、讨论,都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机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机会和资源,思维就会变得快捷起来。
另外,还要注意向身边的人学习语言,学习那些语言表述效果较好的人的优点。那些在松散交谈中能够偶尔准确插话的人,那往往就是身边的语言高手。
语言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结合自己的实际特点形成的语言风格,如先发型、后发型,收敛型、外散型,直率型、斯文型,宽松型、专横型。专横型的语言风格容易引起反感,不值得提倡。良好的语言个性往往是自己语言优势的积累,是由自己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等综合因素促成的。要尊重和珍视自己的语言个性,不断审视和比较不同语言个性的优劣,在吸收和扬弃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就会使得课堂教学语言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5.
[3][4]宫力.毛泽东外交风云录[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8:302、308,338.
[5]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38、440.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