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多维思考

2018-03-13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9.63~67,83     作者: 徐蓉 王梦云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多维思考
徐蓉 王梦云
【摘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是当前一段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使命。理顺思路、把握导向是狠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适用性与符合性、标准化与个性化、改进与加强及其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明确质量属性、厘清质量定位、把握质量动态,形成工作思路和行动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质量属性;质量定位;质量动态
【作者简介】徐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梦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9.63~67,83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研究”(项目批准号:16JDSZK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事关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国家所需人才之间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也事关人才自身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涉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2017年以来,教育部提出要“打一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实现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五个方面的攻坚”,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审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事关课程教学质量的各个层面做好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的全方位部署。笔者认为,面对已有的努力和质量攻坚的新要求,我们还应进一步理顺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程及质量时所涉及的几对关系,特别是教学的适用性与符合性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改进与加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我们在澄清认识、权衡利弊和采取行动之间更加从容,在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定位后采取更为切实和坚定的行动。
一、质量属性: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用性与符合性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具有自身特定的属性,而这种属性通常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足特定主体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属性并不是一种先天固有的属性,而是被后天赋予和在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具体而言,要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属性,首先要理顺主体的需要及其建构的过程,这是一项复杂工程,原因在于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所期待的主体是多方面的,而且各类主体之间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学生、教师、学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国家,每一类主体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和需要出发去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或者提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需求。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要客观反映和评价课程教学对相关主体需求的满足状况,并认为一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有关的人员和机构都应作为评价主体。[1]其中,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是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他们肩负着来自两个方向的责任,一头连着国家,一头连着学生。“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2]是否成功地连接国家和学生是衡量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尺度。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要求总体上也来自两个方向,一方是国家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的规定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须以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为遵循,即教学质量中的符合性;另一方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各方面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须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形成良好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即教学质量中的适用性。因此,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至少需要深入了解上述两个方向的要求,开展对教学质量适用性与符合性的研究。
就适用性而言,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须密切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值得重视的是,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正确认识学生的需要。客观而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和期待无论是从内在的心理反应还是外在的行为选择来看都是复杂的,既存在相同于所有课程的普遍性需要——汲取认知、培育思维、积累学习体验、获得必要的学分等,也存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分析实践问题、释疑理论难题、解决思想困惑、获取行动指引等,并且这些对课程的需要和期待可能在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高校中、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分层分类的情形。如此多样的需求通常都能以课堂问卷、日常交流、网络信息等特定的途径和方式汇聚到教师面前,使教师在不同学期、不同班级的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形成对学生需求相对成型的认识图谱,从而在与每一次教学内容的密切结合中因材施教,由此也构成一个较为理想状态的教学周期。当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教师需要更为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对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在每一门课程的特定内涵与范畴之内,学生根据已有的实践经历和知识积累,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某种问题视角去审视一些理论、观点及其阐述的方式,教学的过程也因此而须在普及知识和贯彻价值理念的同时,面向实践和问题,寻求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与说服力,说理透彻的教学才是高质量的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须关注其符合性,作为一门具有明显国家性质的课程,教学存在的前提即是其内容对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要求的遵从。从各个历史时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名称、结构与组合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历史选择,以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和法治问题的阐释,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在培养大学生逐步发展为各个领域专门人才的同时,能够同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符合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由此,所有面向大学生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的理论讲解,在关切学生需求的同时,都需要遵循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都需要符合政治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理论的力度,而这三个维度的把握和落实也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中的难度所在。一方面,理论和观点的讲解或中西方理论的比较需要在密切联系国情和现实中避免成为空洞的说教,建构起应有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更需要对纷繁多样、鱼龙混杂的现象和问题有所选择,尤其是须选好以明确的价值目标为指向的案例,科学引导青年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责任使命。符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之重器。有学者提出,“应当把确保实现党和国家给定性的课程内容、标准和基本要求放在第一位”的观点。[3]
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呈现来看,教师对于教学质量属性中适用性和符合性的要求是具有基本认知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更为恰当地把控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高校对教学管理、教学监督、教学考核等要求的日益细化和增强,也随着市场化倾向对教学评估影响的日益深远,学生对课堂教学所作的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各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迫使教师在教学准备和课堂施教过程中无形地改变了倾向和权重,一定程度地迎合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趋势,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适用性的问题上如何恰如其分地得以呈现,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好评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根本等,已成为当下亟待重视的问题。在相对枯燥的理论基本形态下,教师如何能够在学生对课堂的生动有趣的期待中不出现剑走偏锋的求新与猎奇,如何不以对学生需求的过分迎合替代国家价值观传播的规范要求,这确实是对其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艺术更高标准的考核。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个群体,在量大面广的教学任务下,每一所高校的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个团队负责执教,团队工作的状态,尤其凸显对符合性与适用性两者之间关系把握的重要,执行符合性高于或优先于适用性的要求,较能把握住团队工作的基本方向,倘若适用性优先,则容易在博取学生教学好评的过程中带偏整个团队的价值趋向,毕竟,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来自包括学生在内的各方的认可与好评,也都渴望获得各种形式的尊重。
二、质量定位: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所有产品的质量定位问题都是一个复杂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产品在研发、生产以及成型的每一个环节上按照怎样的标准来衡量,也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信誉度、竞争力和影响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教学活动的开展、进程及成效都类似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按照其所连接的国家和学生两个方向上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的质量水平,也即根据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实际情况,把教学活动将要呈现的内容、形式、效果等因素定位在某一特定的档次或层级上,做好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和质量定位。对于普通产品而言,质量控制和定位通常能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解决,只要存在质量标准,产品的优劣就可以对照标准来衡量。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衡量标准却很难量化,或者说很难根据国家和学生两个方向上的需求来确定一个固定的标准,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家庭在其所处的纵向的社会地位上可能是分层的(至少每个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不同的),其所在的横向的社会分工(主要是学生父母的职业与家庭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方位)必定是分属不同类别的,而其思想和心理的需求又可能是分化的,这种分层、分类、分化的多元状况必定引发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的多样性,由此也加大了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难度系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定位也因此而成为一个难题,首当其冲需要厘清的就是教学的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尽管衡量教学质量的难度系数较大,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要求是具有一定标准的。总体而言,包括政治性标准和思想性标准两大类,而且这两类标准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因强调思想性而忽略政治性,也不能只讲政治底线而没有思想内涵,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的体现,就是教师如何在充分理解两类标准的前提下自如地掌控课堂和教学进程。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这个标准性要求是存在认识上和执行上的误区的,这容易导致课堂出现两种极端情况:其一是只追求政治正确,忽视了思想理论及其应有逻辑的展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仅仅演绎成一个不犯政治错误的说教过程,然而,在失去亲和力与说服力之后,理论必定会显得空洞而苍白;其二是只追求思想性和学术性,忽视了理论在分析展开后的归拢、提炼与拔高,在思想的深度中欠缺了政治的高度。事实上,若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专业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充分铺陈,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价值观的提炼。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在标准化的要求上是存在尺度的把握问题的,尤其是需要在技术层面上把握好政治性标准和思想性标准的相互融合与支撑,既不盲目偏废,也不盲目着力。因此,从质量标准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是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的,他们不仅需要通学理而讲政治,而且能够化信念为激情,在有情有理中实现教育教学应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也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崇尚千篇一律的课堂,具有良好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课程通常都是在执行教学质量标准的同时也须具备足够的个性化魅力。面向全国2000多所各级各类高校的两千多万学生,千校一面的课堂必定是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的,打造坚持标准的个性化课堂,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教师和学生作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两大能动因素,都是各具个性特征的,不仅教师之间综合的个体素养千差万别,而且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诉求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之间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质量水平必然存在如何控制和定位的问题。不同高校的教师都需要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知识积累、思想水平等方面的实际状况,来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水平,确定教学标准的层次与定位。厘清质量定位,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去作出判断,有些课堂教学需要思想的深度才能满足学生对提升自身更高层次理论思维的需求;有些课堂则需要多样的形式或技术的支持去避免学生因理论的枯燥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可见,在经由个性化而塑造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方法,我们可以广泛学习但切不可随意嫁接。
在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识的情况下,处理好课程教学的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事关教学在特定课堂的具体展现和其应有质量水平的实现。通常而言,不同高校都需要依据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普遍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作出合适的定位,既坚持必要的标准,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张力,又顾及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方案中融入体现学校和教师独有风范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是一种相比较而存在的衡量,在符合一定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标准之下,只有适合特定学校、适合特定学生的教学才是符合质量要求的教学,因此也必然是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这一质量定位也对我们的教学准备与教学投入提出了要求,在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师的培训、集体备课的开展等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运行,都不可轻易模仿、照搬或盲目追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其教材和课程内容的统一性而便于开展规范的培训与合作交流,但每一个由具体的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课堂之间则是存在个体差异和具有多元需求的,因此,坚持教学的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结合也是实现教学质量应有的追求和提升教学水平必要的保障。对于教学管理部门和施教者而言,教学投入的方式也须因地制宜,须关注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边际效益,把对教学质量的定位建立在对标准性和差异性等相关因素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
三、质量动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与加强之间的关系
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满足国家和学生两方面要求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任何一方的需求发生变化,或者说与教学有关的时间、地点、环境、对象、技术等条件的变化,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通常而言,“教学质量赖以产生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过程是生成教学质量的主体内容”,[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自然也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从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质量要求,动态发展则是常态。同样,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也不能因循守旧,教学质量对教师能力和态度的考量也是动态发展的。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行在取得重要成绩的同时确实还存在不少事关教学质量的问题值得进一步追问,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生需求是否了解、教材体系是否转化、教学话语是否适切、理论是否联系实际、问题意识是否建构、案例运用是否妥当、教学方法是否多样、现代技术是否应用、实践教学是否开展、课堂管理是否规范、教学监督是否弱化、师生之间是否互动、学生兴趣是否激发、考核评价是否科学、干扰因素是否存在、价值引领是否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不一定都是新问题,但却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问题,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之下,这些问题都会有新的反映和表现,需要形成新的应对策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动态系统,既要在反思和发现问题中改进,也要针对薄弱环节有所弥补和加强,还要处理好改进与加强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方向和内容上都各有侧重,唯有措施得力才能在质量提升上显现成效。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要求,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也成为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新期待。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顶层设计、行动计划和落实方案,建设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话语体系,探索了体制机制保障、改善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方法的多种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方法、面貌等方面以及取得了全面的改观和成效,同时,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整体制度设计和政策激励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了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的支持和关注,工作热情和职业自信获得了较大提升,这些主客观条件的改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当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的角度,从增强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感的角度而言,课程教学的改进和加强仍然存在不少空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追求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地在改进中加强,把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认识统一到在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形势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目标上来,才能实现在发展中保障质量、把握质量动态的课程建设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项国家工程,教学内容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旨在帮助学生不断形成历史的、哲学的思维和分析方法,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理论也是紧随国家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而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因此,从满足国家需要的方向上看,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与及时更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把发展了的理论演绎准确、讲解透彻则是对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我们需要改进的是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新发展的理念与态度,始终坚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学要求,而不是把这种更新简单地概括成“多变”或“流变”并进而否定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内在的规律。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支撑、管理评价、统筹协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根据理论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趋势明确现有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尝试打造新课程,多种形式地拓展课程体系;可以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涵的立体化教材,并改善教师对多样性教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通过改善师资队伍的现有结构,促进教师之间在教学中的合作与借鉴,弥补由于特定学科背景造成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够完备;等等。总之,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作出改进,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应有的姿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是一项团队事业,全国有数万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的是统编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因此无论从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还是从教学工作本身出发,都存在不断加强的需要。通常而言,每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教学与研究团队组成的,团队的核心任务和基础工作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而展开,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都面临重大发展契机的条件下,教学科研团队还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做实、做厚、做强:其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团队事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分层次的责任落实,特别是要形成层次分明的政治责任、管理责任、业务责任,确保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在规划设计、设施保障、资源使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等方面保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使组织保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真正强大的推动力。其二,多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团队通常都会存在专业背景差异、知识结构不同等现象,同时团队成员对特定思想理论的认识程度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建立在全方位知识基础上的价值观传播过程,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一方面是其理论素养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需要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培训等形式来增进整个团队对教学要求的理解和落实。其三,多举措加强教学管理。面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严肃纪律、加强管理、明确导向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或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或者是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都需要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方法来加强管理。由此,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现了教学质量动态提升的要求,不仅具有内在的必然性,而且也是具体可行的。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个目标,也应成为一种信念,只要改进和加强的措施得力,实现质量攻坚的目标必定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9.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8.
[3]钱广荣,李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问题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5).
[4]刘志军.论教学质量的内涵与构成[J].教育评论,1999(5).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