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

2018-03-13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7.11.18~23     作者: 冯刚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加强协同育人是遵循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坚持系统论、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主要包括育人目标协同、育人内容协同、育人方式协同、管理评价协同、学科发展协同。实现协同育人,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科研究支撑,打造兼具教学、科研、实践、管理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冯刚,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7.11.18~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VEA170002)的阶段性成果;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成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两项重要内容。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1](P532)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P266)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强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排忧解难。”[2](P540)从强调“主渠道”到强调“主渠道”和“主阵地”并存,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途径的丰富与发展,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增添了内在动力。“主渠道”与“主阵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的效用。新时期,面对新任务、新情况、新挑战,如何促进二者同向同行、共同用力、协同育人,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而言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种育人途径的功能和效用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的理论认识问题,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侧重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面对的现实问题,虽然途径不同,但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都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两种途径各自的优势,实现两种途径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同向同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表现,也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要求。
1.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发展。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P11)科学理论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阐述,理解科学理论、掌握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理论,可以不断提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指导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从而使科学理论成为“物质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提升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中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寻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科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涉及的科学理论,对于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因此科学理论是具体的、发展的,它在实践的推动和检验中不断地深化。一方面,实践产生了深化理论的需要。实践总是变化发展的,在实践过程中也同样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以及新的需要,正是这些现实需要,激活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P668)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活力,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指向和问题导向下实现深化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P500)理论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能否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相关科学研究能否指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能否更好地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需要得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检验。由此可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求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观检验,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在系统论中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高校的内外环境紧密相连,是高校育人系统甚至是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是坚持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内外环境支持。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整合课堂内外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存在于课堂之内,也存在于课堂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在课堂之内发挥作用,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课堂之外发挥作用。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效用绝不局限于课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效用也绝不局限于课外。增强两种育人途径的育人效果,需要两种途径相互支撑、同向同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促进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知行合一,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深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高校育人系统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整合校内外力量。现代社会环境多元开放,人们的思维方式灵活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面对和解决社会环境带来的客观挑战。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应体现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特征的客观实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解青年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世界大势和国家改革发展实际,二者协同用力,共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现实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客观的系统评价。现代管理学中,对实践活动的客观评估是推动实践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接纳校园内外、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明确自身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有人片面地认为只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或是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同时也有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标准评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或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最终造成两条路径的评价结果不能相互兼容,甚至两条路径的评价结果相互不能认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同样需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协同发展,在突出各自特点、功能与价值的同时,加强两条路径的相互认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支撑、互为引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推动两条路径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3.在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中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主体意识、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等时代特征越发突显。能否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体验和期待,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不仅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二者需要协同用力,使青年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中切身感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成长成才的关切,从而促进青年学生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加强协同合作,才能全面了解青年学生思想与行为变化的新特点、接受模式的新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场域不同、育人方式不同,在育人过程中接触到的青年学生的状态和信息也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育主体所接触到的青年学生大多限于课堂之内,教育主体所掌握的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大多是其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即使是在科学研究中深入了解,大多也限于二手材料,很少能够深入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所接触到的青年学生大多限于课堂之外,教育主体所掌握的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大多是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特点,很少能直接掌握青年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相互交流、协同攻关,通过了解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状态,才能全面把握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了解青年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引导、偏向于何种教育方式,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青年学生接受。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加强协同合作,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果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而忽视青年学生的成长体验和实际需求,很容易降低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青年学生的成长体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要想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优势,协同合作。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满足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满足青年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只有二者协同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满足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理论阐释和素养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思想疏导和日常行为养成,只有二者协同合作,才能使青年学生在价值关切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包括制定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方式、管理评价等主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不是简单的叠加或结合,而是在目标、内容、方式、管理评价、学科发展等多个领域实现有效的交流、合作、协同,使二者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共同用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包含多重内涵。
1.方向上要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重要路径,各有侧重、各具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于通过课堂教学增强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青年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青年学生树立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品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解决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促进青年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制订具体育人目标时会出现客观差异。但是,这种客观差异只是针对具体育人实践而言的,在育人目标的方向上应该保持一致。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5]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自身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当中,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实践的目标方向,使二者在育人实践中同向而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在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两者在方向上要同向同行。
2.内容上要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内容上各有侧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但是,在育人过程中,也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互衔接。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内容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内容的坚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征,也是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育人内容之中,以确保育人内容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内容的延伸。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落实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当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落细、落小、落实。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明确的大纲、教材,有明确具体规范的教学内容。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有针对热点问题的活动设计。两者在内容上要注意相互衔接和延伸,既各有侧重,又形成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到的重要内容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环节中进行延伸,深化大学生的认识和信念。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现的大学生中的思想热点问题,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解、讨论和升华。
3.方式上要协同。一些高校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灌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日常行为养成,这样久而久之比较容易造成知与行的分离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知与行相统一,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因为各自的特点而忽视知行合一的行动导向。要突出知行合一,不能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上该讲的知识点讲了,学生也表示掌握了,而“行”的方面又体现为另外“一张皮”,即没有按照知识的要求去变成实际的行动,造成知行分离,这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先是“心即理”,然后是“知行合一”,最后讲“致良知”。“知”和“行”是一个整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体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讲的东西如果不去做,没有这种实践,没有成长体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不会得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就没有达到。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实践育人的机制体制建设上取得了突破,他们不是把实践育人仅仅放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而是将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把教学实习、专业实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学生活动、学生成长发展体验等统一起来,综合实施实践育人。特别突出的是相关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和共青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合并实施,建立了联动运行机制,取得了很好效果。然而事实上还有一些高校,虽然设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并有学时和经费支撑,但仍然没有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育人的有效融合,这种现象在倒逼高校进一步建立“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机制。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更加关注青年学生的行为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提升青年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还要提升青年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提升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更要帮助青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树立问题意识,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提升青年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促进青年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使青年学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4.管理评价上要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效果评价上也存在彼此分离的问题。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部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自己的标准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同样也以自己的标准评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终造成两支队伍相互不理解、相互不认可的不利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评价的协同,就是要解决两支队伍的相互认同、相互支撑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评价标准上聚焦人才培养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5]高等学校的核心点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等,都是要落脚到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上来。所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都要看它们是否能有效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标准不能仅限于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也不能仅限于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日常养成,要将二者统一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上,检验二者的实际工作是否有利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否有利于青年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5.科学研究上要协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它的实践发展具有坚实的学科支撑。自“05”方案实施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六个二级学科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均取得了深入的成就,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言,自1984年专业成立以来,经过30余年的不断努力,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但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研协同,在科研内容、科研成果、科研形式等方面相互支持。就现实而言,这就需要打造一支相互支持、同心同德的学科发展研究团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队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队伍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两支队伍各自的优势,弥补两支队伍的不足,使两支队伍协同创新、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科学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独立路径,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增强二者的协同育人,不仅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生动力的感召与吸引,同时也需要依托科学的管理手段,帮助二者在共同的目标方向中完成有效协作,实现协同效应。
1.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以及环体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比如,新形势下如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如何更好地理解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如何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自由开放、思想多元、文化交融的复杂局面,如何有效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文化的力量,等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这些复杂课题的过程中都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客观局限,比如受到教育场域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只能在课堂之中接触到青年学生的相关信息,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又只能在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接触到青年学生的相关信息,因此二者都不易独立掌握青年学生的完整信息,也就无法全面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树立问题意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协同两条路径、统筹两支队伍,激发其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共同用力,将两支队伍的注意力聚焦到具体的现实问题之中。
2.完善“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制度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不仅要树立协同意识,聚焦重点问题,同时还要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软环境”,即制订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对于协同机制而言,重点在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对话、协同工作、整体运行、内生动力等问题。首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对话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对话,使两支队伍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探讨各自工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推动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以促使两支队伍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客观实际。其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工作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绝不仅限于课堂之内,比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都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绝不仅限于课堂之外,比如各类培训、讲座报告等都是其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要有效协同两支队伍、两条路径,使两支队伍相互借鉴、互为支撑、协同用力。最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运行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积极整合两支力量,使二者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运行过程,科学配置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3.加强学科研究的相互支撑。科学理论是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需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研究,为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六个二级学科的协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六个学科具有各自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重点,但它们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传播和教育,服务于人民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六个专业要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大势、扎根中国大地、聚焦青年学生的现实问题,相互交流、协同用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研究,探求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突出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要关注现实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具体而言就是聚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这个现实问题当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从文化、供给、评价、多学科交流对话等视角探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4.打造兼具教学、科研、实践、管理能力的骨干队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需要整合教育力量,打造坚实的教育团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很强的育人活动,它的主体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需要从高校实际出发,打造一支兼具教学、科研、实践、管理能力的综合教育团队。一方面,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力量。高校需要有效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力量和党建队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多元构成,充分发挥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中育人主体的价值与功能。另一方面,要注意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力量之外的外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各门课程的协同效用,借鉴人文学科教学与研究中的人文关怀、实证研究范式,在学科交流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同时,最终形成育人合力。打造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要发挥党务政工干部和团的干部、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等长效机制构建中,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