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路径

2018-03-13     来源: 《高校辅导员》(济南),2017.5.16~20     作者: 郑洁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前提和基础。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要把握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四度”和“四气”,即:教学目标要有“高度”、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过程要有“温度”、教学方法要有“效度”;理论讲授要有“底气”、教学话语要接“地气”、教学形式要有“生气”、考核方式要有“灵气”。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获得感
【作者简介】郑洁,女,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原文出处】《高校辅导员》(济南),2017.5.16~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4JDSZK095)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特征,根据当代实践需要,在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上,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如何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突出强调了要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2]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
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特殊的职责和使命,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需要思政课教师“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各项工作。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活起来”,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喜爱、教师热爱和受到尊敬的优质精品课程,真正把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落到实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要把握“四度”
(一)教学目标要有“高度”
教育教学的目标同党、国家和民族的使命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5]。这就深刻阐明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深刻回答了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定位,即“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四个服务”的目标方向和明确要求,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高度来开展思政课教学。在这一崇高目标的指引下,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不仅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还要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和增强“四个意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背景下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树立起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教师的教学有了方向,才会尽心尽责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有了目标,才会认认真真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有获得感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要有“深度”
思政课教学是以课堂为载体、以教学为中介、以理论为内容的精神交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了“思政课的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的全新理念。在“重点是思”这个问题上,要求思政课教学富有思想性,着力增强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对所讲授的理论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把握,把深刻的道理通过鲜活的教育载体和表现形式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回应现实问题,用理论的彻底性、科学性去征服学生、赢得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为此,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四个坚持不懈”和“四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多阅读、勤思考、常写作,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在马言马、在马学马、在马信马、在马讲马、在马研马、在马用马”,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当前,尤其要讲深讲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及其蕴含的理论创造、体现的时代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赢得学生的信服和敬重。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才有亲切感,这样的思政课教学才有亲和力与针对性。
(三)教学过程要有“温度”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发展需求和学习状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触动点和共鸣点,强化师生互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同时,思政课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掌控好各个教学环节,管理好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读讲稿”和“念PPT”的现象,语气、语音、语调平铺直叙、平淡无味、冰冷生硬。他们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不分析学生的学习期待,不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导致学生对教师没有亲近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为此,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情和义、情和理的交融”,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声音的高低起伏,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肢体语言;要注重情感投入,讲授中富有激情和热情,适度走下讲台,适时和学生互动,对学生多些亲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学热情,体会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要对学生多些关注、关心和关爱,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尊重、理解和支持教师,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思政课的亲和力才会得以提升。
(四)教学方法要有“效度”
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标准年、质量年、基础年”。各高校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不断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以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多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探索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既包括理论讲授、专题教学、案例研讨、演讲辩论,也包括多媒体教学、MOOC教学、微电影展示、情景剧教学,等等。一堂生动且富有亲和力的思政课,不应拘泥于一二种教学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且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这就需要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当前,要遵循“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原则,既重视面对面的课堂理论教学,也重视课后的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既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也重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学;既重视引导学生线上自主教学,也重视引导学生线下交流讨论。在移动互联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政课教师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青睐的“两微一端”来开展教学,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变抽象的“基本原理”为具体的“生动道理”,以此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三、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要把握“四气”
(一)理论讲授要有“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广大思政课教师备受鼓舞和鞭策。当前,思政课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建设力度之大也前所未有。教育部党组确定2017年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提出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并提出了“五个攻坚”的总要求。这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战斗员是教师,指挥员是党委书记和校长”[7]。而要打赢这场战役,需要发挥战斗员(教师)在战场(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战斗员(教师)需要有打赢这场战争的勇气和底气。为此,要通过多维发力和协调推进,建设品牌课程、强化教师培训、深化理论研究等重点工作,增强教师教学的理论自信和内在勇气,提升教师的“理论魅力、实践魅力、话语魅力和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要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这样有信心、有勇气、有底气的思政课教师,学生才会信服他们所讲的理论内容,这样的教师才是可亲、可敬、可爱的,这样的课程才是有获得感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亲和力的。
(二)教学话语要接“地气”
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有其特有的话语风格、表达习惯和接受偏好。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话语体系,使用“接地气”的教学话语来讲授,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话语脱离学生实际,教材语言占据教学主导,课堂教学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话语转换[9]。部分教师不善于将“高大上”的理论用“接地气”的话语予以阐明,不能把“有意义”的理论讲得“有意思”,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出现教师在台上“自导自演”,学生在台下“自娱自乐”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话语不接地气,不适应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日常话语表达。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围绕“突出重点,关注要点,化解难点,回应热点”的教学要求,组织接地气的教学实践活动,解决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问题;要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掌握“大众话语”“时代话语”“生活话语”,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开展教学。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正确、合理、适度、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使教学话语符合学生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思政课教学才具有亲和力与针对性。
(三)教学形式要有“生气”
强调教学形式要有“生气”,主要是指应该推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解决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提高教学参与度的问题。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就有兴趣,就喜欢听,愿意听;参与度高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就有动力,就喜欢参与,愿意参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要按照“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要求,既要执行“规定动作”,又要设计配套的“自选动作”。
学生学习思政课不应限于课内学习,要延伸到课外实践,通过各种育人实践平台,构建起“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教育新机制,组织多种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让思政课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在互动中、参与中学习知识,增强思政课的活力。当前,要按照“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围绕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开展实践教学,“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就业创业中所遇到的现实困惑”[10],引导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内容、教学方法、价值判断等展开多维度的思考,使广大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国情、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正如要“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一样,也要将理论知识溶解到各种教学实践中,把“漫灌”和“滴灌”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理论养分,营造学生喜欢听思政课、愿意听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切实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四)考核方式要有“灵气”
既要有好的教材,又要有好的老师;既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又要有好的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学要讲究方法艺术,思政课考核也要讲究灵活多样。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通过教师出试卷,学生答题的形式进行。目前,有的学校沿用传统的集中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有的学校采取过程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有的学校采取写论文、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有的学校采取传统考试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有的学校采取一人一卷的机考方式进行考核,等等。
在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应鼓励任课教师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进行考核,鼓励老师根据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查形式,开展不同方式的考核。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创作艺术作品的方式进行考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拍微电影的方式进行考核;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唱红歌比赛的方式进行考核;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收集法律知识、分析法律案例的方式进行考核;中文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朗诵经典著作的方式进行考核,等等。以上各种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做些尝试和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相融合,学生才能喜欢上思政课,思政课的亲和力才能得以提升。
总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思政课教师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导,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肩负起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环境和氛围的历史使命。要以提高思政课质量为目标,以完善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为基础,以教材、教师、教学、教法四方面建设为突破,通过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1).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乘风而上点亮课堂——记2017年全国高校思政课听课调研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7-08-04 (1).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93.
[10]陈宝生.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7-08-04(1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