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四个着力点

2018-03-13     来源: 《教育探索》(哈尔滨),2017.5.88~91     作者: 吴春雷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重在取得实效。教材、方法、情感、评价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四个有效抓手。依托教材、挖掘教材,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融入真情实感教书育人,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持久动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机制,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方法;情感;评价
【作者简介】吴春雷(1975-),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研人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济南250014)。
【原文出处】《教育探索》(哈尔滨),2017.5.88~91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JG01);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CBX15005);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6-ZX-GJ-16);教育部择优支持计划(15JDSZK1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事关重大。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为学生所普遍认同、真心喜爱,并自觉转化为自身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就必须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效果。而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最根本、最可行的还是要回归教材、方法、情感、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教材、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践、以真情实感教书育人、科学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效果,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深刻把握“原理”课的课程内容、教学特点和教材体系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深入研究“原理”课的课程内容、教学特点和教材体系,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究竟应该“教什么”,从而正确把握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是进一步思考“如何教”的前提条件。坚定的信仰源自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我们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原理”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这正是“原理”课区别于另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的关键之处。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教师就要在教学前真正吃透和把握好“原理”课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领会编者渗透于教材内容体系中的教育意图和方法论。设立“原理”课的目的在于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阐明在当代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必然性,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引导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去除附加于马克思主义之上的种种伪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因此,如何把深奥、抽象的“原理”课讲得深入浅出、亲切可信,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同,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是每一位“原理”课教学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优秀教材是基础,用好教材是关键。“教材是教学之本,好的教材可以为教学提供先进的教学内容、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的教学规范,因此要认真吃透教材,遵循教材的基本逻辑和基本观点”[1]。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是要避免把依托教材理解为照本宣科,完全没有个人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从而向学生生硬地灌输教材内容;二是要避免不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任意切割教材,或者完全脱离教材另讲一套,甚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讲成反对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对待“原理”课教材的正确态度是,既要依托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材体系一般采取的是逻辑演绎的叙述方法:从抽象—具体—抽象,而教学体系的讲述一般是具体—抽象—具体”[2]。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要在明确教材要求和性质的基础上,领悟教材精神,吃透教材内容,根据教材所规定的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境界。
在“原理”课内容安排及讲授上,要特别注意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各部分的教学安排既要具有内在逻辑性,又要注意详略得当,切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个各自独立的内容。具体而言,在“原理”课绪论中要重点讲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为什么要坚持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廓清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要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讲透讲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后四章内容的学习,即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阐明在其内在矛盾支配下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证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内在规律。这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正是马克思主义过程论思想、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以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展开和实现。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贯穿于全部“原理”课教学内容和体系的一条红线。
二、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践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
“原理”课作为大学本科四门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其理论体系由一系列具有严谨内在逻辑的概念、范畴、观点和原理构成,讲授这些基本概念、范畴、观点和原理是严肃的、必要的。如何把“原理”课的抽象内容讲清楚、说明白,充分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信服并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在诸多教学方法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克服“原理”课“空对空”教学误区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对“原理”课教学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原理”的讲授一旦脱离实际,很容易造成讲课仅仅停留在机械灌输和简单说教的层面,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原理”课产生疏远甚至抵触的情绪。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命力根源于实践,它在实践中产生,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扬弃自身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因此,“原理”课的讲授必须立足实践,勇于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的质疑和挑战,善于对青年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疑问和困惑进行正面引导,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汲取支撑“原理”课教学的鲜活案例,真正实现“原理”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内容时,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圈地运动、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实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案例进行教学,这样由历史走向现实,理论结合实际,就可以使学生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把握不至于陷入空洞的理论记忆;再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在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的同时,还要注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融入课堂教学,将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纳入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意识能动作用”时,可以引导学生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刻阐述,鼓励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又如,在讲解“普遍联系原理”时,可以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蕴含于其中的哲学意蕴,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价值追求,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我国的指导思想,是国家意识形成的核心,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性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体现着国家和社会的性质及发展方向”[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是马克思主义寻求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在现阶段的必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真正人人平等、追求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精神的当代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马克思主义面向实践、尊重群众的人本精神和投身人类解放事业,以实现生命的不朽价值的修身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这样,我们就能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阐明我们为什么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
三、将真情实感融注于教学全过程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的持久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要讲好“原理”课,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教师本人的真情实感融注到课堂教学中,融注到与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真心实意地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这样,大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理”课的“可爱”之处,从而对“原理”的学习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动力。“情感教育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在调节思想及行为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4]。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学习理论的主体作用。
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学生的朋友,善于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在与学生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过程中,用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切切实实解开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问题的思想疙瘩,真正解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和心理问题,反对简单片面,反对搞形式主义。要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与时代风尚,善于在主体间性关系的基础上构建教师与学生间自由、开放、平等的对话机制,在融洽的交流中帮助大学生把握人生航向。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就要建设一支信仰坚定、学养深厚、教学技艺娴熟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执政党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教、真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明白自身的学科特点和重大责任,并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机制,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
虽然对学生进行考试和评价不是“原理”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考评的形式和结果却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乃至学习情绪都起着极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考试考核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原理”课的积极性,增强实效性。
必须改变传统的通过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平时表现的评价,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情况的考查。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既要包括适量的理论知识考查,又要重视考查学生对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重视考查学生日常践行的表现。
首先,对“原理”课的考核评价应该有适当的理论考核。我们既反对单一考查知识点的考试方式,也反对完全抛弃对必要的概念、观点和原理进行考查的做法。一方面,单纯考核对知识点的记忆可能会使学生将价值观的培育变为机械的死记硬背,从而有损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离开了必要的知识体系这一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培养就会因失去抓手而成为空话。一个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掌握不了的人,很难说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其次,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撰写论文或材料分析等开放式考核方式。这种考查方式既有较高的综合性和理论性,又能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现实,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利用所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再次,对学生日常践行表现的考查,既要包括对学生出勤情况的考察和对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辩论等的综合评定,又要包括对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取得效果的评价。例如,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经典名著读评”活动,让大学生选读老师推荐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然后开展“读书汇报交流会”,由主讲人发言,其他学生参与点评,鼓励大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原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艰辛与快乐。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会、辩论赛及课外实践活动并及时做出总结评价,不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相信,这样一套学习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原理”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能实现对学生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从而有效增强“原理”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六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57-61.
[2]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1.
[3]哈斯塔娜,麻海山.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认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51-53.
[4]孙小莉.让情感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彰显魅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7):59-60.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