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的三重互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18-03-13     来源: 《北京教育》:德育,2017.7/8.102~104     作者: 李京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铺展开来,兼具科学性与权威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真正使学生入脑入心,应以教材为核心,通过教材用语与教学表达、理论讲授与史实补充、理论成果与现实发展三重良性互动,使教材体系有机转化为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作者简介】李京,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17.7/8.102~104
“05方案”设立了四门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其中一门课程,意义重大。“概论”课程要讲授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等,涉及国家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切问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每一方面又都涉及许多理论知识。教材只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很难全面覆盖所有理论成果,也不可能就某一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释,更不可能及时呈现党和国家最新精神政策,这无疑对“概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和极大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的个人发挥预留了空间,如何更好地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决定了教学效果和目的。
一、教材用语与教学表述的良性互动
首先,教学表述要与教材规范性表述相一致。“概论”课程的内容决定了教材用语的政治性、严肃性,决定了教学表达的学术性、规范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用语必须准确、规范、严谨。课程涉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理论,这些理论内容都有许多规范性的表述,如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讲授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三大法宝、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授中,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都是专门术语,必须准确、规范。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在这次讲话中首次提到“四个自信”,不再单单是“三个自信”,那么教师在授课中就要及时更新术语,这也是教学表述规范准确的应有之义。
其次,教学用语要规范、准确、严谨,兼顾生动性活泼性,有温度接地气。教学的对象是青年学生,要尽可能地采取青年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注重规范、严谨、准确,不免会带来呆板机械、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教案,由不同教师讲授,其风格、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差别造成的。教学艺术包括很多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艺术。马克思说:“我们的阐述自然要取决于阐述的对象。”[2]所以要把教材用语转化成口头语言。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营造一种开放、多元、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有动力、有意愿跟随教师学习。
最后,准确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行为。比如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等也可以用于交流信息和情感,又或者可以适时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以随意轻松的方式与学生对谈互动,都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融洽教学气氛,使课堂氛围亲切自然。同时,还可以将生活中、网络中的一些流行用语运用到教学语言中,但要警惕为了一味迎合学生口味,使用低俗语言,哗众取宠,必须把语言的严谨规范与生动活泼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二、理论讲授与史实补充的良性互动
理论讲授是“概论”课程的基础和主体,具体历史事实的描述与分析则能使理论讲授鲜活起来,栩栩如生,更易于学生理解,内化理论的科学性。理论讲授与史实补充的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理论讲授中将历史史实有机地融合吸纳,做到史论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已经涉及少部分与“概论”课程相关的历史史实,但大部分与“概论”课程不重复,特别是“国史”,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与经验教训、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并没有涉及,这部分教学中可以结合理论讲授重要史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科学的系统体系。一般而言,教材会从形成依据或背景、理论基础、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等方面来论述这些理论,学术性、理论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在理论分析中,应注重结合历史事实,让理论在历史中生动起来,对于学生理解认知理论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中,面对“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内容,可以引入1980年8月邓小平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这样一段史料,来论证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客观评价这一问题。再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这部分内容,可以充实有关“一化三改”具体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等内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史实讲授。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中的“台湾问题”,可以补充“台湾问题”由来这部分历史内容,等等。用历史事实来丰富理论论证,使严肃的学术理论栩栩如生,更易于学生接受理解。不少学生都反映过去对这些理论问题仅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中,通过结合史实的讲解,对理论阐述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理论成果与现实发展的良性互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概论”课要讲授的重点,这些理论成果既着眼于解决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又立足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一要讲授清楚这些理论形成的国内外背景,即“为何”,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问题导向。二要深刻阐明理论内涵,即“何谓”,强调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三要阐述理论的与时俱进与一脉相承,即“如何”,强调理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从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首先,授课中要及时融入党和国家最新政策精神。一般而言,教材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体现党和国家最新精神政策,而“概论”课又要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中央政策精神,富有时代性、时效性。这就需要把与“概论”课程相关的党和国家最新政策精神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转化。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相关精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从严治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讲话精神,等等。“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如何更好地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这样的任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的始终。”[3]这要求任课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理论研究能力,及时、准确地将最新理论成果吸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其次,把与课程相关的世界与中国政治通识融入教学过程中。融入教材的世界与中国通识的选择至少可以依据两个方向:一是拓展国际比较视野,在国际比较中展现中国特色与优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比如,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部分内容,可以扩充中国、美国、英国的选举制度,在选举制度的比较中凸显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二是贯通中国政治与政府发展,以历史发展的图景呈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例如,中国政治与政府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拓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六次行政机构改革的发展历程,从国家行政机构演变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政治制度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对相关世界与中国政治通识的补充拓展,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事实来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最后,恰当处理理论与现实相矛盾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媒体自媒体快速成长,在课堂之外,当代大学生会通过多种渠道获知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青年学生又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面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存在的一些棘手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阶层固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腐败现象等,青年学生可能会认为所学理论与现实状况有所出入,理论没有很好指导实际等。理论的“应然”与现实“实然”的不尽一致,增加了教学难度,同时也要求在授课中要处理好理论与现实相协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疑惑或尖锐的问题,教师要敢于面对、客观分析,不粉饰忽略问题,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以亲和的态度和同理心来回应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以教材体系为本,从历史与理论的逻辑出发,丰富教学体系,注意把握教材用语与教学表达、理论讲授与史实讲授、理论成果与现实发展三重互动关系,是“概论”课程教学体系向教材体系转换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7-2(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北大举行[N].北京大学校报,2016-8-30(04).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