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分析

2018-03-13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12.68~71     作者: 张奇峰

【摘要】“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研究借鉴国际高校“慕课”形式的基础上,融在线视频、跨校直播互动和小班讨论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它不仅具有能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规模性、开放性和在线性的特点,而且通过与见面课(面授直播和小班讨论)的有机结合,实现进阶互动式学习。小班讨论在组织形式上强调“小而精”,整个讨论班可以分成讨论课前,讨论课上和讨论课后三个环节,强调以理论为内容的思想论争和交锋。小班讨论多环节和进阶式的讨论设计,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转为引导。
【关键词】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讨论;问题导向
【作者简介】张奇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12.68~7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它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价值性的目标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受限于课堂规模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达成此目标。“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研究借鉴国外高校“慕课”(MOOC)形式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改造,形成融在线视频、跨校直播互动和小班讨论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校复旦大学自2013年启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混合式共享课程,经过8个学期的实践,在注重实效下不断优化,在提高中确定规范,在改进中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了“在线视频+面授直播+小班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不仅具有能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规模性、开放性和在线性的特点,而且通过与见面课(面授直播和小班讨论)的有机结合,实现进阶互动式学习,不仅适应了成长于网络时代,习惯并享受着网络带来种种优势的新一代青年人的学习习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而且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主要就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小班讨论的模式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在“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设置小班讨论的必要性
小班讨论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价值引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与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多进行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在互动中实现思想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理论,在沟通中达成共识。而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讨论则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变教育“漫灌”为“滴灌”,通过解疑释惑,为实现价值引领和针对性引导提供了可能性。
小班讨论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按照混合式教学进阶式学习的设计,在讨论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了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讨论主题的设置上,可以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讨论的主题,布置相应的核心文本和阅读文献,通过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科学设计讨论内容、精心选择典型案例,并可以通过对最新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事件的解析,化繁为简,直接切入教材和思想中的难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实际关心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关注点有效对接,这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扣时代脉搏,因时而进,使教学内容反映时代声音,另一方面也在讨论中化解疑点,把重点、难点讲透,实现了将大道理、硬道理讲细讲活,娓娓论道、循循善诱,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班讨论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编写与修订,这既“确保了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准确性,但在可读性、生动性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同时,教材由于“时间差等因素的存在,难免还有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有些内容还未能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内容上,较多地运用学术话语、文件话语和书面话语,过于理论化、概念化和抽象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3]因此,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教育,而小班讨论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所关注的问题和与之相关的讨论都是从学生中来,关心学生的思想困惑、现实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开展讨论,在避免庸俗化的同时使用更加生动鲜活的语言阐述抽象、深刻的理论,在富有亲和力的讨论中体现理论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
小班讨论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讨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促使学生深度参与。通过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小班化的解疑释惑中,学生可以直接向教师表达个人思考与困惑。教师不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通过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发展潜能,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流程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讨论在组织形式上强调“小而精”。每个班级规模都控制在30人以内,同时还为每个班配备1名教师和1名助教。在学生选课后,教师和助教依据选课学生的学科、性别、个性特征(依托平台进行个性测试)等因素,对学生以4-5人为一组进行班内分组,并按照小组分别建立讨论组。由任课教师围绕特定主题设计内容,助教先在课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到班级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讨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转变了教学方式,深入到小班课堂,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解疑释惑并引领提升,改变传统大班千人一面“代入感”弱的问题。小组分工、搜集材料、阅读分析、提炼观点等环节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教师、助教、学生的共同讨论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小班讨论流程,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价值引导。
在形式上,整个讨论班可以分成讨论课前、讨论课上和讨论课后三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需要在助教和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任务。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课前,学生首先要围绕教师所设定的主题和给定的参考材料、核心文本自行阅读并做好笔记;然后小组成员确定时间进行小组预讨论,并在讨论前一天将时间告知助教或教师,以便助教和教师对小组预讨论进行观摩和记录。预讨论结束后,则推举一人总结小组讨论情况,并在正式讨论上发言。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要围绕讨论情况,简要地阐述本组成员就此次主题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与分歧及其原因。预讨论主要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熟悉讨论的主题和必要的文本材料。
讨论课则又可以细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每个小组按抽签顺序由小组代表简要报告本组讨论情况并阐述本小组的观点。每一小组代表发言完毕之后,其他同学针对此小组的观点进行评论,这一评论可以是对观点和论证提出批评,也可以是赞同观点,但提出不同的论据。在所有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再由每个小组对其观点和论证所收到的评论进行回应。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了解其他同学是如何破题和进行论证的。接下来的环节则是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论证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此次讨论课的主题和所给核心文本进行初步的解释和分析。通过这一环节,旨在让所有学生都对此次讨论主题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对讨论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教师依据主题设计的初衷和学生之前初步讨论的结果确定1-2个最佳论题,引导并推进讨论,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则要不断注意把控讨论的节奏和走向,要能够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生问题中的应有之义和隐含之义不断调整讨论方向、推进讨论,将问题引向深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讨论内容的理解,在针锋相对的讨论中形成有说服力的论证。最后在讨论结束之前,教师对此次讨论进行简短的总结,主要侧重彰显讨论中的亮点和论题中所蕴含的理论和价值意义。在正式讨论课结束后,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进行讨论,之后则每人交一份讨论稿,这个讨论稿没有篇幅限制,要求学生全面回顾整个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如经过讨论课后是否还坚持预讨论时所持的观点,受到的启发和对自己观点的修正以及相应的理由等。通过这一完整的讨论流程,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同时针对他们在讨论中所暴露出来的理论问题进行差异化引导和帮助。
在对学生讨论的评价中,要坚持全方位的评价标准,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过程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知识感悟、情感体验、态度表现和价值观的影响;结果评价强调整个讨论流程中各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不仅重视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重视测评活动过程中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即综合评价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情感、智慧、责任等素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公共生活中需要的包容、合作、自律、友善等道德品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三、小班讨论有助于实现经典阅读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主题设计
与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讨论班更加强调以理论为内容的思想论争和交锋。教师要想在讨论课上取得成效,最关键的是对理论的透彻把握和精彩演绎。这一理论的展开和演绎一方面要依据教学目标设定讨论情境,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并具有思维启发与价值引导性的问题,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经典有所了解和掌握。这些经典是经过历史沉淀和实践考验的文本。因此,让学生直接阅读和研讨经典文本是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使学生领会基本命题在产生之初所面临的历史处境和问题情境,直接和经典作家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经典作家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自己的生活和处境。
同时,小班讨论也通过聚焦特定的问题,强调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教师通过精心选择典型案例,科学设计讨论主题,通过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剖析,特别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实践和发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讨论兴趣,在讨论中让理论紧密贴合实际,在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自身思想行为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经典阅读与问题导向的讨论相结合,有助于充分地完成在“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设置小班讨论课的目的。这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朋辈学习的方式解疑释惑和强化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理解与领会。核心文本研读和讨论这两种形式中,核心文本研读是基础,是为了让还未熟悉大学学习和讨论班学习状况的学生能尽快地调整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其最好的形式就是学生能够依据讨论主题,通过对所列文献的研读和分析充分地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理有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倾听中明晰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得到智识上的快乐,在相互交流中解疑释惑。
四、小班讨论课改进路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环节和进阶式的讨论设计,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班讨论是一种重视过程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能按照进度学习教材知识和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参与线下讨论,在团队中学习倾听、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同时将所掌握的知识与自身经验相对照,最终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因此,如何让学生保持一以贯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此外,从功能上看,“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讨论课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或学习知识的活动,而是希望师生共同体在讨论交流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思想交流和价值引导。参与讨论课的学生应该首先能够学会倾听,听清、听懂其他同学对同一主题的意见和看法,了解他们是如何破题和进行论证的;其次才是说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如果有学生难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由于对论题的理解和对讨论课所给材料的理解不够充分,可以通过课前的准备,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来理清自己的思路。而有些学生往往不善于倾听,会做一些无谓的争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予以纠偏,确保讨论有效推进。
小班讨论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转为引导。就讨论课的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或兴趣。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对讨论课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与时俱进,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汇到教学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善于倾听、理解和引导学生现实经验中的问题,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之中。
增强“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班讨论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表达能力,充分发挥理论的力量和魅力,不断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2]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3]吴宏亮.在改进中加强,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