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觉“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一步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从“供侧改革”思维视角看,是一个涉及教学(供给)内容、方法、手段诸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以刺激需求,形成供求双方良性互动的系统工程。作为“供给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形成了以供给内容:逻辑主线清晰,“重点、难点、热点”三个环节耦合;供给方法:灵活多样、喜闻乐见;供给手段: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线三点相统一”讲授方法,提升了供给的“引领性”“精准性”“实效性”,从而刺激了需求侧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以原理课教育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的供需两侧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三点”耦合;供给方法;供给手段
【作者简介】武菊芳,河北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学研究;刘云章,河北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学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7.9下.20~2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6GJJG073)、河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6ZD-6)“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资源整合、内容优化与模式创新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并具有基础性作用。为了促使教育对象—需求侧欣然接受,进而积极求学,作为“供给侧”就应力争做到:给予的内容要精彩、优质、有针对性,给予的方式、方法要带着温度,有亲和力,讲究技巧。基于此,近年来我们借用“供给侧改革”思维,着力在供给端改进方面下功夫,努力“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教学资源整合、提炼,从供给内容优化,到供给方法、手段改革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一线三点相统一”讲授方法,刺激“需求侧”引起了良好反应,成效令人备受鼓舞。
一、逻辑主线清晰: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贯穿原理课供给内容始终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主义是十分严整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科学与实践价值是任何社会科学理论无法比拟的。但在我国,仅就其可以区分为研究机构的研究对象、作为高校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内容而言,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原理”课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是给青年学子提供精神产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和感染他们的重要渠道和思想平台,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认同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P742-743)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既要讲清、讲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全面地讲授渗透体现在马克思资本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贯穿整个原理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统领整个教学内容。围绕这一主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教材体系灵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通过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论六部分体现出来。这六层内容依次递进,互相衔接、相互贯通,最后落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从内容与形式上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2]从而可以避免对原理分门别类乃至碎片化地讲解,保证了供给的科学性、引领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3](P11)
二、三个环节耦合:抓好“重点、难点、热点”三个环节是提高供给质量的重要法宝
在逻辑主线清晰的前提下,如何围绕主线展开教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表达为学生能接受并把握,则是需要倾心投入、积极探索的。这同样属于“供给侧改”之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
1.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原理课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在高校十分普遍。现在的原理课实际上涵盖了以往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原理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门课的内容,而按教学规定总学时基本在50左右(3学分)。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尽最大可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与核心内容从理论上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刻意追求“基本”原理的面面俱到,而是要按照“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目的要求贯穿主线,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实现基本中有重点,重点中显基本,从而达到使大学生由理论清楚到制度自信的教育目标。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以下内容凸显为重点:一是辩证唯物论原理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二是唯物辩证法原理与矛盾分析方法;三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与辩证思维方法;四是唯物史观原理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标准以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方法;五是剩余价值理论与“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立场;六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而对其他具体原理则或者概括讲授,或者布置阅读材料课下自学、教师利用网络线上线下对话或集中辅导答疑。
在讲授这些重点内容时,我们又特别强调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讲授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应把握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比如讲授辩证唯物论时,特别强调这一原理所决定的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讲授唯物辩证法时,特别强调这一原理所决定的全面的视野、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是我们把握复杂多样、变幻莫测世界的可靠保证。讲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时,特别强调这些原理所决定的辩证分析、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是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透过现象抓本质、正确认识当今世界“一球两制”的锐利武器,等等。从而使学生在理性思维的方向上和逻辑上得到训练,有助于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培养。第二,注重无产阶级政治立场的感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始终坚持渗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选取特定案例,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以谋求人类解放为己任,参加和领导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革命实践以及感人事迹等感性资料与其科学理论论述相融合,使学生受到深刻感化,达到直抵人心的效果。第三,注重崇高社会理想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去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类必然归宿,领会今天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出及其实践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崇高的社会理想的价值取向引导、接受和确立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能够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察下面的山景那样”[4]。
2.抓住难点,精准施教
上述凸显重点是提高供给实效的首要之义。但是,要使这些要点带着足够的吸引力、理论穿透力来引起学生关注,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则是我们更要下气力解决的难点。通过调查问卷及座谈,我们了解到影响“需求侧”一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主要因素有:首先,从外部因素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近170年了,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大环境,使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困惑与不安,成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障碍之一。其次,就原理课教学内容而言,其理论深刻,并且是以特定的范畴和逻辑论证形式表述出来的,学生感觉深奥、抽象、枯燥,不是十分容易理解,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再次,从学生思想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扩大,各种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进,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多元化的价值观迅速在学生中扩散。这在满足青年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良莠难辨,以致造成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养成。面对这些难点、难题,我们的认识与做法如下。
第一,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穿透力。我们在教学中着力真实地还原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密切关注世界局势与发展进程,结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结合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研究动态和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前沿理论成果,进行比较讲授,在阐明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昙花一现的同时,着重阐明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和深刻影响力,解读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努力使原理课反映新时代特征和学术生长点,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上下功夫。[5]比如,我们开设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讲座,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一方面,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回归、挖掘和解读、有对资本主义现实矛盾的针砭、批判,也有对人类思想文化研究的深化,这些启发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探讨;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夸大甚至制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严密完整的科学思想失去了内在的统一性,特别是他们观察历史、观察社会发展趋势的主观立场和抽象思辨方法,又给人们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和迷茫。对此我们要有辩证地理解和清醒的认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鉴别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宽了理论视野,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第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针对原理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难题,我们树立“把理论融入感性材料,用感性材料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教学理念,注重话语风格。在教学中特意注重话语体系转化,贴近理科学生知识结构特点,易于学生理解。在讲授各个基本原理时,尽力做到语言表达接地气,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点,要结合精选案例、历史典故、趣味故事等翔实的感性材料进行理论解析,深入浅出,又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下功夫。从而满足了大学生审美需求,赢得了充分认可。
第三,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问题意识,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既直面国际共运中的曲折、低潮,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困难所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又引用大数据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行解析,即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既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一概而论,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事物螺旋式发展规律,形成对上述问题全面、科学地认识和理解。
3.关注热点,凝聚共识
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供给侧”的针对性、感染力,在“原理”课教学中认真抓好“关注热点”这一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今天处于“需求侧”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身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由此造就了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关注点多,但又缺乏独立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等特点。这就要求作为“供给侧”端的原理教师,在授课时,始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作为切入点,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解释现实问题上下功夫,从而融会贯通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比如,针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全国上下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与医学生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从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价格监管体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期待等诸多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引导同学们理性看待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境以及近期实施的“三医联动,重点建立医联体”,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新举措,相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终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状,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满意。提升大家对将来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责任与荣誉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与他们所关心问题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另外,我们还抓住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人机博弈取胜、精准医疗、“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热点问题,分别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思想深处的契合点,从而达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共鸣、共感、共振以实现形成共识之目的。
三、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供给方法、手段创新跟进,是提高供给质量的有效路径
众所周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为内容服务。在确立了供给内容的“一线三点相结合”讲授方案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供给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能否增强亲和力,真正提高供给质量的重要抓手。
1.供给方法多样化
课堂讲授是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双方无缝对接的主渠道,但怎么讲、谁来讲以及供与求双方的地位、作用如何,等等,则是需要供给者真情投入、精心打造的。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探索了案例式教学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形式多样、各有千秋,但归根结底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结合所学原理围绕真实的典型案例、社会热点话题、疑难困惑问题进行质疑、思考、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与理解,并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其核心是千方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构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良好教学格局,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学、学懂、真信、会用。
2.供给手段现代化
在信息科学高度发达,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声音、图像图表、文字相结合,让同学们真正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对于提高原理课教学水平势在必行。并且这些方法、手段必须与上述“一线三点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照应。把握这一原则是与某些偏离原理课教学内容、目的,一味迎合部分学生的心理、兴趣以哗众取宠的根本区别。比如,前面所述“贯穿一条主线”原则,我们将“原理”课的主要内容画成一图表,将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做中心线或根目录,重点问题做二级分目录,难点、热点问题做三级子目录,相互衔接,首尾呼应,直观、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胸中有数;又如,将精心选择的案例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制作成影像资料或舞台剧,展开教学,即“微课堂”;或者讲课中适时插播3~5分钟切题的影像资料,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及兴趣。特别是近一二年来,我们利用微信平台,让每位教师与授课班级学生建立微信朋友圈,进行阅读书目布置、讨论问题发布、教学问卷调查、答疑解惑等开展线上线下师生互动,既扩展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灵活,还增进了师生情感,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凌小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2,(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田培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永恒魅力[J].求是,2011,(13).
[5]齐鹏飞.思政课:透彻的理论有说服力[N].光明日报,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