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困境与对策

2018-03-13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17.8.206~209     作者: 张金伟 吴琼

【摘要】当前,思政课教师在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价值中立”与“课堂批判权”思潮对思政课教师造成角色困惑,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基础弱、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解答问题能力低,部分思政课教师面对教学对象自觉意识较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特点。因此,要以理想信念为重点,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思政课教师深耕理论的责任意识,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针对性授课与话语方式、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问题指向;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张金伟(1984-),男,河北卢龙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琼(1966-),女,新疆呼图壁人,博士,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原文出处】《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17.8.206~2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思想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研究”(16BKS050);新疆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疆方略研究”(2016CKS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中心环节和立身之本,体现着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国家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的现实诉求。立德树人,首要在立德,树人为旨归,凸显的是“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无德无以立身,无德无以立天下,德是对人才的首位要求。这里的“德”,不仅包括狭义层面上的品德、品行,还包括广义层面上的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和教书育人的主体,立德树人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思政课课程设置、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也必须通过思政课教师起作用。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也强调:“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要紧紧抓住教师环节,解决好内功问题”[2]。长期以来,广大的思政课教师坚守教学一线,坚持立德树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尚有一些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达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待,已经成为制约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践行立德树人的短板。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已成为思政课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困境
(一)“价值中立”与“课堂批判权”思潮对思政课教师造成角色困惑
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而全面的社会转型之中。随着经济体制重大改革、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加之国内外交流交往的经常性和全面性、网络传播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必然带来意识形态领域中多种社会思潮激荡竞争,各种敌对意识形态往往以伪善的面目出现,企图动摇主流意识形态、动摇我国所走的道路和制度。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占据网络空间,歪曲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应有作用,提出种种理论和观点对思政课教师施加影响,试图使思政课教师主动放弃立德树人的意识形态阵地,甚至成为在课堂上传播敌对思潮和抹黑中国的代言人。“价值中立”和“课堂批判权”即是两种给思政课教师带来较大困扰的社会思潮。
所谓“价值中立”,实质上是“去意识形态化”“客观知识论”,这种思潮主张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应在教学中秉持“不偏不倚”的纯客观立场,只教书不育人,污蔑思政课为价值观先行的“洗脑”课,对主流意识形态持冷漠与批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不屑一顾,放弃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价值培育,还炒作思政课只有中国有西方没有,应该取消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等。所谓“课堂批判权”,它主张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批评现实是应有权利、不应受到制约。在实际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走向了极端,从批判走向了抹黑,在课堂上大发牢骚,攻击党和国家及领袖人物,将党和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放大,上升到制度、体制和道路问题,丑化中国。应该看到,这两种思潮是不科学的,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在它们的主张下,要么弱化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形态阵地,要么将阵地拱手让给敌对势力,导致一些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淡漠、价值标准失衡,陷入自身角色困惑,并通过课堂最终使成长中的大学生混淆了是非标准、敌我标准,也没有形成享用一生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使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沦为一句空话。
(二)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基础弱、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解答问题能力低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着其能否传递给大学生扎实而系统的科学理论、直接决定着其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解答现实中的问题。长期以来,部分思政课教师授课走形式忽视内容,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获得感低、对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一知半解。这已成为制约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关键问题。具体来看,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过关。思政课难学、难教,思政课涉及的理论和知识过于庞杂而精深,这就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精深地掌握所讲授的本门思政课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其他思政课专业知识,因为各门思政课本来就是互为支撑、凝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温故而知新。但在实际中,打通各门课程、掌握精深理论的思政课教师则尚属少数。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掌握程度低,无法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应相关学科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陷入知识冲突。
部分思政课教师关注现实与解答问题能力低的问题亦十分突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回答问题。但是,一些思政课教师对现实的关注度低,奉行“低头做学问,不问世中事”,教学内容陈旧老套,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看待世界、关注时代,这反映出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因循守旧与惰怠。另外,部分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不足,不敢触碰现实中的问题,犯了思想上的敏感病。实际上,问题无法回避,关键是要用主流意识形态来科学认识问题、回答问题,从而激发正能量。产生以上问题,与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有重要关系,一些高校忽视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入职门槛低,将许多不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现实关怀的人员安排进思政课教师队伍,认为“思政课谁都能上、上好上坏一个样”,甚至有些高校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专业教师队伍,以大量聘用在读的研究生为主,教学效果不佳。
(三)部分思政课教师面向教学对象自觉意识较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特点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对象,而好的教学效果则建立在对教学对象深刻的体察之上。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包括了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学生,他们绝大多数为“95后”,朝气蓬勃、求知欲高、好奇心强,但知识储备尚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建立之中。在手机、社交软件、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普及的情势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十分便捷,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观点的影响,“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这三种社会思潮对学生影响尤为突出。具体来看,大学生群体可以划分为不同专业门类、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亚群体,有的大学生还成长于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环境下,极容易受到宗教思想甚至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思政课教学对象中的以上特点,都应转化为思政课教师在组织教学、设计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中的自觉意识。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这些特点置若罔闻,思想上认识不清、行动中麻痹大意,造成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严重脱离学生。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还在于思政课教师对列宁“灌输论”的误读。列宁在《怎么办?》中确立了灌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列宁指出,由于工人群众无法自发的产生科学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和知识分子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从外部“灌输”进工人的头脑,从而提高工人群众的思想水平和革命战斗力。应该看到,这里的“灌输”,是从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人、培育人的功能和必要性上来谈的。然而,一些思政课教师片面地将“灌输论”误读为一种简单而乏味的教学方法,将“灌输论”转变为方法上的“填鸭式教学”,授课刻板僵硬、没有亲和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实践中,许多具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被舍弃了。导致学生上课走过场,课堂上“低头族”“瞌睡族”“手机族”的出现则是思政课缺乏吸引力的重要标志。问题不在学生身上,而在于教师没有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对策
(一)以理想信念为重点,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群体与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目标人群。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力量,肩负着以思政课为阵地向学生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自身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上缺“钙”,就会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蛊惑,从而弱化阵地意识并被敌对势力抢夺课堂主导权,无法发挥出立德树人的功能。因此,“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3]。首先,要以多种形式对思政课教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注重提高教育效果。高校要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学习,使思政课教师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要开展针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专题培训,使思政课教师及时解疑去惑,科学领会和认清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最新举措。其次,强化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筑牢抵御“价值中立”“课堂批判权”的思想防线。思政课教师应在思想上对立德树人的使命高度自觉,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明辨与我们抢夺课堂主导权的诸多社会思潮。对于所谓的“价值中立”,思政课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知识都建立在价值基础上并以价值为最终旨归,思政课堂上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而不是用价值取代知识,背离事实的“洗脑”;区别于西方有些国家的“思政课”为隐性课程,中国的思政课则为显性课程,思政课的设立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宗旨的自觉体现。对于所谓的“课堂批判权”,我们更应该警醒,看到批判与抹黑存在着原则性的区别,客观解读历史与现实,也与歪曲历史、丑化现实有原则性的区别。思政课堂是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和立德树人的阵地,思政课教师要自觉认清企图弱化、歪曲思政课教师作用、与我们争夺思政课阵地的种种思潮的虚妄,高校要特别警惕思政课教师中的“两面人”和“砸锅党”,加强教育和疏导,“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4],不能胜任的绝不能安排教学活动。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深耕理论的责任意识,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理论视野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能力的根本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制订专业成长发展计划,坚持终身学习、全面学习。打破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学科壁垒,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将各门思政课的知识点贯通起来,增强理论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广泛地涉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5]。思政课教师应在授课中对某一知识点采取多学科环视与比对,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点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增强思政课课堂的理论性与说服力。最后,理论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持续而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思政课教师应围绕教学、服务教学来开展研究,在科学研究中提升理论,将理论中的新收获转化为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树立目标,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历史的眼光,讲清当代中国的清晰来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波澜壮阔历史。二是要引导学生把握规律,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深刻把握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比较的视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6]。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用“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看待现实中的问题。五是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建设国家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7]。
(三)以学生为中心,实施针对性授课与话语方式、教学方法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8]。“围绕学生”为立德树人的工作方法,“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期待、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互联网中的各种不良思潮。针对互联网中传播的“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给大学生造成的思想困惑,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批判鉴别,讲清楚“普世价值”思潮中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实际上倡导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具体语境来抽象地理解。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清楚它与“普世价值”的区别,讲清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和根本要求。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还原历史”旗号“歪曲历史”“抹黑领袖”等行为,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不良用心,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正确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针对“消费主义”在学生中的恶劣影响,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消费观,教育学生人的价值不在于单纯的消费,要以雷锋、焦裕禄等榜样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明白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与奉献,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倡导适度消费。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成长于宗教信仰浓厚环境的学生,思政课教师要重点讲好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要着力向学生讲清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党和国家保障少数民族权益、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道路的优越性;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核心要义,宗教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上的原则区别,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大学生为什么不能信仰宗教、高校为什么不容许进行宗教活动等。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三股势力”分裂国家、歪曲宗教教义、鼓吹恐怖活动的实质,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做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中坚力量。
做好思政课教师话语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师授课的亲和性。思政课教师面向学生授课,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在话语方式上,思政课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生活性、接地性、幽默性,善于适度运用“生活语言”“网络语言”“流行语言”,并切记不能庸俗化。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采用案例教学、课堂研讨与新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要多采用与学生生活贴近、关注度高的案例,这些案例的范围应该包括大学生活、世界和国家形势、社会热点、时代特征等,切实做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关于课堂研讨,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围绕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并善于鼓励、引导,最终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10],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利用新媒体技术,综合采用视频、图片、语音等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技术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赋予课堂吸引力和时代感。思政课教师还应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介,加强与学生在课堂外的互动交流,开辟网络课堂这一新的立德树人阵地。
参考文献:
[1][3][6][7][8][9][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柴葳.陈宝生在浙江大学调研时强调  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N].中国教育报,2016-12-06.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8-11)[2017-03-01].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