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活动会议

“对话资本论”学术论坛第1期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19期顺利举办

2018-04-01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庄忠正、姚冰

4月1日,“对话资本论”学术论坛第1期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19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高精尖中心会议室召开。论坛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主题为“对话《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
图:对话《资本论》论坛开幕式
本期论坛主题有四个维度:一是与会学者与《资本论》这一经典著作展开对话;其二是围绕《资本论》,与会学者展开跨学科对话;三是以《资本论》为中介,我们与所处的新时代展开对话;四是在不同学科开放式的对话过程中,实现“对话”本身的增殖,推动思想自身的扩大再生产,彰显《资本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真理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在开幕式致辞中谈到,当今时代为青年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青年学者们应静下心来与历史对话、与原典对话,拒斥盲目追随时尚和潮流,真正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深入的沉淀式研究,努力发掘原典的当代启示与价值,最终实现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对未来发展的正确把握和对前人思想的有效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主编崔唯航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的主题包含三个意义重大的关键词:“对话”、“新时代”、“《资本论》”。要认识、理解和把握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就离不开对资本问题的考察,离不开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集大成之作——《资本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侯衍社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著作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谢富胜教授认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劳动过程;这一劳动过程的核心是通过控制雇佣劳动实现效率。与劳动过程的具体形式相联系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积累体系,它是经济再生产和雇佣劳动再生产的基础,包含着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促发了劳资之间冲突斗争的新形式。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刘梅博士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包含人的全部生存体验在内的感性活动,《资本论》的辩证法透过资本逻辑在社会中的现实展开切中了社会现实,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的新形态的隐匿现实。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黄志军副教授基于对《资本论》第二卷的考察探讨了资本内部的辩证法。资本循环中“货币的复归”、资本周转中的“价值的转移”和社会再生产中的“资本再生”等环节鲜明地揭示了资本自我推动和自我创造过程的内部辩证法,揭露了资本蕴藏的内在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郗戈副教授指出,《资本论》不是对现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简单应用和验证,而是从其“三重批判”即资本逻辑批判、物象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中内生出历史唯物主义新形态的建构。“三重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总体再现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论的发展。《资本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充分“历史化”,并发展出一个扬弃了抽象原理的具体理论总体。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齐昊博士认为,随着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构性转化,处于不稳定工作状态的劳动者规模日益增加。深入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过剩人口的阐释对于我们分析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庄忠正博士认为,马克思谈及“科学”时使用了德语“Wissenschaft”一词,不仅具有思辨性、实证性和批判性,而且蕴含着科学分析方法,能更好地阐释《资本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以作为“理性具体”的“社会现实”为研究对象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彰显了《资本论》的科学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雪琴博士聚焦于对垄断资本学派凡勃伦思想渊源的考察,指出垄断资本学派在建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理论的过程中,批判性吸收了美国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破坏——不在场所有权”理论,形成了以“停滞——金融化”悖论为内核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学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洪源助理研究员探讨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货币形式辩证法,从叙述的辩证方式及其界限、货币的本质规定与形式规定、货币本质所带来的全面异化及其扬弃、货币形式的内在矛盾与自我消解、货币形式的颠倒性和破解方式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货币形式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区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志洪博士从资本运动的逻辑呈现的四个有机联系的层次:一是形成、扩张与扬弃的总逻辑,二是价值增殖的核心逻辑,三是创造—消解文明的基本逻辑,四是提高—降低效率、竞争—垄断、创新—守旧、理性化—反理性、公共性—私独性等相互矛盾的具体逻辑等,阐述了资本逻辑的系统结构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慎萧博士认为,资本主义金融化转型实质上是通过将工人家庭部门纳入金融系统实现对其金融掠夺、获取金融利润,金融利润的根本来源仍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一转型虽然可以改善家庭部门当期生活状况,却导致了家庭部门的收入日益不稳定和负债日趋加剧,难以实现资本主义金融的长期繁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牛子牛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和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回应,指出劳动主体的再生产问题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紧迫问题。他认为,马克思在《大纲》和《资本论》中的相关阐释为把劳动主体的再生产理解为通过资本主义价值系统的生命权力机器,将劳动者构造为特定的欲望负责的道德主体的过程提供了基本参照。
与会学者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照当下社会现实问题,对《资本论》及相关手稿进行了跨越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多维度阐释,并就《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达成共识。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一部经历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著作,《资本论》具有穿越历史的洞察力、旺盛的生命力和严谨的科学性。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重大问题阐释这部著作的深刻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彰显《资本论》的总体性视野与当代生命力。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