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混合教学: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有效方式

2018-04-24     来源: 教学研究     作者: 谢惠媛

摘要】混合教学把“教—学”看作是一个融贯多种要素的、多面向、立体化的可持续过程,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以混合教学为进路,结合自身特点与要求,整合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要素,充分发挥其优势,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地,高校应发挥混合教学的助推作用,从课程体系化建设的角度,优化教学体系、人才体系、评价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使之形成系统联动效应,产生教学合力,提升教育成效。
关键词】混合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改革
作者简介】谢惠媛,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100191)。
原文出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京),2017.11.38~42
基金项目】2017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BJSZ2017YB08)。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想意识,面向不同层次及需求各异的大学生群体,单向度、单一化的教育思路已然无法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相比之下,强调教学方法多样性和教育维度立体化的混合教学,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反映教学规律,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自身情况,以探索与推动混合教学为契机,改革教学方法,建构与创新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以此提升教学合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混合教学的特征
2013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福克斯(Armando Fox)教授改变以往专注于MOOCs的做法,首次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简称SPOCs)概念,并在其主持的课程《软件工程》中试用该模式。这一转变不仅仅意味着教学手段的更新,同时更体现出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即从单一化教学转向混合式教学。
就内涵而言,混合教学主要指通过多种手段、方法或技术,多渠道地开展教育,以期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之目的。而SPOCs所凸显的混合教学则一方面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便捷,另一方面主张合理发挥传统课堂的积极作用,由此整合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两种方式。诚如福克斯指出,SPOCs并没有单纯依赖于线上或线下平台,相反,它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倡导以线下引导为主、以线上讲授为辅,力求发挥各自的长处,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混合教学的特征。
相较于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混合教学具有包容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等特征。首先,混合教学强调综合多种教学要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张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方法和手段、丰富且有代表性的学习资源等实现教学目标。从马格瑞特(Margaret Driscoll)关于“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性阐释可看出,“混合”实际上可涵盖多个方面,如对各种以网络为基础的技术模式(如实时虚拟教室、自定义步调的指引、协作化学习、流式视频、音频和文本)的混合、对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方法)的混合,对教学技术(如录像带、只读光盘、以网络为基础的培训、电影)的混合,以及对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的混合。[1]这种阐释从某种意义上不仅说明了多元化的必要性,而且体现了混合教学的包容性。其次,混合教学强调有机整合各教学要素。不难理解,假如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只是散沙般堆砌,毫无章法且缺乏组织性、系统性,那么它们极有可能相互抵牾,大大削弱教学效果。诚如瓦尔迪兹(Rick Valdez)指出,如同化学意义上的化合一样,混合要求按照预期目标把各要素融合起来,而不是把它们凌乱地凑合起来。[2]因此,混合教学在鼓励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方式的同时,重视把它们凝练成一个整体。亦即说,它要求正确处理“多”和“一”的关系,力求做到由“混”而“合”、由“多”而“一”。最后,混合教学具有开放性。在回答“混合什么”与“如何混合”等问题时,它既没有“一刀切”,也反对封闭僵化,而是按照教无定法、贵在有法的原则,主张根据教学目的和对象,围绕教学主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混合的内容与混合的方式,故而为教学创新预留了足够空间。
进一步,混合教学把“教一学”理解为一个融贯多种要素的、多面向、立体化的可持续过程。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加工、储存,对价值观念的认同,以及实践中对相关观念的提取与因循,必然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经历知识观念的输入、消化与融贯等环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基本原理,启发其思考与判断,根据学生反馈加以引导与纠偏,鼓励他们把所学知识观念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从了解、理解到深化,这是可持续的螺旋上升的动态,而非一次性的静态。故而,“教一学”不应当被简单地看作是单一的、单向的、平面化的知识传播与接收。明乎于此,课程教学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而教育质量才有可能得到明显提高。鉴于混合教学包容了多种富有活力的元素,具有开放性和整体性,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因而它能帮助学习者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与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转识成智,做到知行合一。
从MOOCs到SPOCs的发展体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实质上说明了,整合多种要素的混合教学比单一化教学更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更能取得教育成效。因此,高校应结合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要求,思考能否推行及如何推行混合教学模式,进而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优势。
二、混合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适用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课程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素质课程,它旨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鉴于混合教学强化了师生的互动性、学生的参与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与课程所强调的思想交流、观念生成与行动落实相契合,它有助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促使他们把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一方面,混合教学提供强化师生间沟通的多种方式。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在混合教学过程中,线上课堂所设计的在线提问与讨论界面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拓展交流渠道。而线下面授的方式,使教师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眼神、动作,声情并茂地启发与引导学生思考,为其释疑解惑,由此克服线上独立学习的不足,如削弱了那些讲求情感传递与共鸣的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形成共同学习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因缺乏足够力度的网络监管而使不当言论及不良信息蒙混其中,无法形成纯净的交流环境等。此外,线下课堂和实践教学所看重的经师生共同探讨而得出结论的方式,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他们对相关观点的认同,增强其对教师的信任。可以说,融贯多种要素的混合教学能营造积极及时且有针对性的互动氛围,产生范围更广的良性交互效应。
另一方面,混合教学注重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与以往“满堂灌”的做法不同,在线课堂以微视频、媒体资料库及小测试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预习和了解教学内容。学生可利用线上与线下课堂的时间差,搜集资料与进行初步思考,并带着疑难问题进课堂。而侧重于“对话”的线下课堂通过组织讨论、课堂展示和汇报、演讲和辩论、社会实践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与学习的潜能,启发其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这些教学平台和环节的设计不仅可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且能帮助他们牢固地把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并自觉践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爱国主义”专题为例。在混合教学中,学生可事先通过博客、视频、电子书、课程资料库等,初步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含义、特征、表现和要求等;然后通过搜集资料、参与讨论或辩论,回应诸如“和平年代是否还要重提爱国”、“新时期下如何爱国”等问题;继而他们可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爱国英烈的赤子之心;最后他们还可参与课堂展示与汇报,抒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表达自身维护国家利益与参与祖国建设的决心。
此外,以在线平台为重要依托的混合教学还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和信息技术健康发展的双重需要。[3]而混合教学能通过多条途径来促成两者的融合。这集中表现为:借助互联网等相对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拓宽学习渠道;借助微课重播等功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借助在线测评,帮助学生自助检验学习效果;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动态地监测与评价学生思想状况;借助在线授课,缓解以往内容较多而课时不足的矛盾,减轻教师重复授课的负担等。应当注意的是,混合教学所蕴含的技术革新不仅仅在浅层带来教学手段的优化,而且还在深层影响教育思路和教学理念。而后者要求正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线上和线下的衔接关系,解决线上教学碎片化与课程系统化的矛盾等。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内嵌于课程教学的过程。
由此可见,混合教学本身不仅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而且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机会,能为师生间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及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程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把混合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要且可行的。
三、以混合教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当前的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多元中确立主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就要正确处理“多”与“一”的关系,在科学的结构布局统摄下,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与整合影响教学成效的各要素,构建起相互衔接、彼此支撑、整体推进的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应以混合教学为契机,从四个方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化建设。
首先,以混合教学助推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教学体系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它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学手段与平台等。完善科学丰富的教学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针对以往教学理念有待创新、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平台亟需拓展的情况,在混合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应懂得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微课、微信、微博、微电影、电子书等,多渠道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设计小组讨论、辩论赛、话剧及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鼓励他们在行中思、在动中学,顺利完成从博学、审问、慎思向明辨、笃行的过渡。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把握混合教学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着力解决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从教学形式来看,如何在精选与综合运用多种平台、手段和方法的同时,又能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教学内容来看,如何在讲授知识点与重点难点的同时,又能凸显课程脉络,避免因内容的碎片化而导致知识结构的零散化;从教学环节来看,如何在设计安排线上教学、线下交流及课外实践的同时,又能使之相互衔接。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要根据课程总体要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依据教学大纲和专题内容,合理分布各教学章节的知识点,总体协调各教学环节的教学侧重点和各教学平台的授课时长,灵活安排各种方法手段运用的时间、形式和频次,借此理顺手段、方法、内容和环节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
其次,以混合教学助推人才体系的建设与创新。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智力保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课程量大面广而教师人数有限,师生比普遍存在失衡。这导致教师忙于应付教学而没有足够精力开展研究工作。而混合教学所要求的教师分流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此种境况。在该模式下,鉴于课程依托线上、线下和实践等不同平台开展教学,而教师精力有限且专长各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面临分流调整,专注于承担科研、教学或辅导等不同任务——有必要指出,这种分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时也非一成不变的,它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师的专长适时调整。具体而言,科研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教学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围绕教学大纲向学生讲授相关的教材内容,宣讲党的理论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传达中央的最新精神;而辅导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主要把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侧重于个性化的辅导。在综合考虑个人意愿、性格特点、学术背景及过往绩效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选配教师,使其在一个或多个课程团队中致力于教学、科研或教辅。与此同时,出于降低师生比与扩充教学队伍的考虑,课程还可聘任辅导员、班主任等承担实践教学等工作,邀请其他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承担线上授课任务。此外,由于线上教学突破了高校围墙限制,承担该教学任务的可能是外校的优秀教师,而线下教学和实践教学则仍以本校教师为主,因此,不同高校的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配合也十分必要且重要。通过教师的分流与课程团队的重组,混合教学能够盘活人才资源,促成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的确立,使多所高校优秀教师实现强强联合,形成专兼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相互协调的师资团队,确保高质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次,以混合教学助推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创新。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与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是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并在行动上加以体现,而以往单一的考试形式难以对其效果做出有效评价,因此更需要形成综合的、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借助混合教学所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平台,实现考核评价的多层次、全方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混合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像以往那样单单以考勤和卷面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应全面考核其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表现,按比例予以综合评价。基于对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视与对参与教学的强调,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是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重要的衡量尺度,从而避免素质教育陷入知识化和简单化的误区。就教师的考核与评价而言,鉴于混合教学会催生教师的分流重组,形成教学、科研和辅导相配合、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要求根据岗位特点,在保证落实任职资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就教学质量的评价而言,混合教学也要求从多个维度建立教学质量观测点,避免质量测评出现静态、滞后等现象。可见,混合教学能从学生、教师及课程质量本身优化评价体系。
最后,以混合教学助推条件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充足的经费投入、必要的配套设施、合理的管理制度等是课程建设的强有力后盾。以管理制度为例。混合教学要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广泛推行,就要以确立良性且长效的教学协作机制为前提。这种协作机制部分地表现为,在不同高校之间组建课程联盟的同时,解决诸如校内校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的学分互认、教师的互聘、工作量的核算和绩效的分配等难题,形成协同创新的格局。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为形成工作合力提供重要保障。
教学体系、人才体系、评价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是课程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混合教学的引入有助于推动上述四个方面的建设,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创新注入动力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混合教学并非互联网和传统课堂的简单叠加。它所带动的改革创新并非仅止于教学方法,而是牵涉到教师、教学和管理等各个层面,有助于促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内部多种要素的系统联动与优化,创新课程建设体系,提升教育成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把握混合教学的精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和改革契机,把自身打造成为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品课。
参考文献:
[1]Margaret Driscoll. Blended Learning: Lets Get Beyond the Hype[EB/OL]. https://www-07.ibm.com/services/pdf/blended_learning.pdf.
[2]Rick Valdez. Blended Learning Maximizing the Impact of an Integrated Solution[EB/OL]. http://drsticks.com/uploads/ID_Strategies_-_Blended_Learning.pdf.
[3]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5-2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