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的教育学视角

2018-04-24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许瑞芳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够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转化成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素质,在立德树人上具有独特价值。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存在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不足,学生的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性,要遵从教育规律,从课程、教材与教学等视角探究教书育人的逻辑。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
【作者简介】许瑞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7.11.69~7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学校积极公民培育研究:理念、方法和技能”(课题批准号:CEA120115)。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够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授和引导学生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转化成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素质,在立德树人上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存在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不足,学生的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性,要遵从教育规律,从课程、教材与教学等视角探究教书育人的逻辑。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的逻辑起点: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是指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社会发展要求与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和课程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入手开展建设,从而构建起能够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的逻辑起点是立德树人,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育人是其根本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政治认同,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是由其课程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现代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但我们要认识到,超越具体专业知识的是深层的价值观根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课程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有意图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课程作为一种手段,要将学校的教育目标加以具体化,并且选择、组织和编制实现这些目标的课程内容——教材,而如何编制教材,以及学生为掌握教材要做哪些准备,都决定着教学的展开过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课程来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尤其是遵循用来指导课堂教育实践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的相关理论。其中,课程论主要研究和解决“教什么”,教材论主要研究和解决“教什么的具体呈现”,而教学论则主要研究和解决“怎么教”。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和教材内容的编写与教学的展开,才能真正实现对受教育者思想的引领和意识的疏导,才能将学生形塑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的课程论逻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或情感等方面的要素,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不仅需要考虑课程本身的内涵要素,还要考虑社会、学科内容的组合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改革,尤其是通过“05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调整、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逐渐规范化,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其学理基础,同样也包含了诸多哲学社会科学内容。面对如此庞杂的知识内容体系,如何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历史和逻辑、学理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实现课程结构的自洽,如何在把握政策发展动向的同时实现课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等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内容的设置既要考量政治需要,把握政治政策动向,也应当遵循其作为科学的逻辑主线和发展规律,按照科学规律办事。”[2]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但不管包含哪些板块内容,最为重要的都应该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视野下,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坚持政治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贯穿于课程设置中。既不能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各个学科内容而削弱其政治性,也不能因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导而弱化法律、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目标。同时,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强调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的特点,通过教授理论知识,满足学生的理论诉求。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建设,仅仅对高校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程质量,而应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贯通设计。应基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从简单层次到复杂层次,从个体与自我、家庭、社会,到个体与国家、世界的关系,科学设置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在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和思想层次上既相互承接,又层层递进。比如,小学、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围绕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逐渐拓展,并解决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识、道德的基本规范以及浅层次的理论传授,更强调知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高中和大学学段的思想政治课程侧重学生与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体现为学生个体生命与历史、思想和理论的逐渐深刻关系,更强调系统性与理论性。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课程要更能展现思想的张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提升。当然,思想政治课程的贯通设置还需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度、衔接的效果评价制度等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思想政治课程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
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建设,不仅应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效,还应发挥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课程的育人功效,实现全课程育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的建设与教学中,使课程在传递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的教材论逻辑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课程的具体内容,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托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材的编制质量与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必须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的编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志,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标准上。因此,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标准就是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基本要求。”[4]教学内容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的,教学方法也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进行设计的。教材是国家、民族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民族实施智力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不仅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还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各国都对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和修订给予高度重视。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其对教材编写要具有鲜明的权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健全国家教材体系,并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这些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明确了教材编写的权威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进一步通过教材建设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要把政治性放在首位,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根本特性。教材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教材是系统地、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进行社会教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及内容。通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源性价值。必须要注意的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意识形态性的彰显化,但在教材话语的采用中,必须对政策话语、文件话语进行转换,突出教材话语的学术性与理论性,增强教材语言的可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强调理论性。教材是体现一定思想理论的载体,同时又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制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出发。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背后所依托的是复杂立体的理论体系,在教材编写时应以该门课所依托的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要部分进行选择,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在保证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同时突出相关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价值引领的使命,要注重挖掘和提炼有效的理论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兼具经典性与发展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姓马”,阐释与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同时,也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积极汲取社会文化的先进元素,加强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对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阐释。科学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有发展的理论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推动着理论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把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编写进教材,并及时教授给学生。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然也要以开放发展的姿态与时俱进地更新,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和创新的品质。
此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其教育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教材是用于教授学生的,必须体现教材的教学性。教材内容的编写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教材的本质特性是作为教学资源尤其是学习资源而存在。”[6]教材是连接学科内容和学生认识活动的联合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涉及文、理、工、农、商、医等专业。教材需要体现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基本性,因此也要求教材内容保持相对稳定与规范。同时,在纵向上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中学政治课教材内容的衔接关系,在横向上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教材之间的边界以及相辅相成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教材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系统性,形成自洽的知识链条;另一方面,相互之间在内容上应该有所衔接、呼应和联系,避免简单的内容重复和交叉现象。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的教学论逻辑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最终要实现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比课程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精神。”[7]教学论从根本上是要解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具体路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的目标主要在于解决教学效果问题,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这从课堂教学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从教学论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用好课堂教学”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有效教学要解决的是对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实现从知识层面到深化情感体验,实现价值认同的问题。现代化的教学应该是基于教育技术的一种课程统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探究的是如何依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的不同,突出理论的深度,采用不同的课堂呈现形态和教学方式,构建“一元核心、多元并举”的融合教学范式。也就是以传统讲授型教学为核心对理论进行富有深度的讲解,同时基于教育技术的运用,立足于学生的理论思维发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混合使用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多种课堂教学策略。但不管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还是采用慕课等在线教学的方法,抑或是混合式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每个受教育者经过学习活动是否获得了或改善了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体现在受教育者理论思维力和思想政治品质是否得到了提高,也才能表明该教学是否具有教育性。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坚守与情怀,更要成为学识渊博的专家型教师。作为专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广泛地掌握、深刻地理解,并真切地信仰,在进行理论教授时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如此开展的理论教学也才能具备穿透力和说服力。
其次,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课程和教材本身是物化的载体,通过教师的讲授把理论生动化,由此拉近求知者与理论之间的距离,产生亲和力。教育者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合理安排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教学有其独特的严肃性要求,即做到“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同时,还应关注教学的亲和力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大学生的现实境遇、思维特点及精神世界有充分的了解。教育者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现实境遇,熟悉他们的话语特点,契合他们的思维方式,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才能在教学中与大学生达到语境同构、思维同构、情感同构。在语境同构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运用大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拉近与学生的沟通距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在思维同构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接受水平灵活运用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在教学中完成理论讲授与价值传导;在情感同构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基于学生情感接受的共同点进行思想理论教育,通过共情最终达到价值共识。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依赖于课堂的有效讲授和良好的师生互动。有效的讲授和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优质课堂的具体呈现。教师有效讲授可以对学生了解、领会、理解和认同相关的理论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则有利于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是否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传授的教育信息,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所传授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学生思想困惑的盲点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这些问题从根本上都涉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如布卢姆所倡导的“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作为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和发展内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有效的讲授与良好的互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既要有知识体系推演的体验,更要体现对价值的引领。作为传道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道”、信“道”,才能作为先行者和领路人,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前行。教育者只有在思想品德上具有榜样示范性,只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让学生愿意跟上并且能够跟上,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3][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宇文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现状、问题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4]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4.
[7][英]罗素.罗素论教育[M].译者:杨汉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85.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