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转换

2018-04-24     来源: 教学研究     作者: 徐 稳

【作者简介】徐稳(1970-),女,山东郓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济南250014)。
【原文出处】《教育探索》(哈尔滨),2017.6.75~78
【基金项目】教育部专项(13JDSZK002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S08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合法化的逻辑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还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转换和创新。
一、话语及话语体系
话语“是一个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即它既是由一定的符号、概念、词句、语音、语法所构成的语言符号,同时又反映了特定的认知、情感、意志”[1]。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话语是建立在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之间的桥梁,它使传播者的思想能够被受众知晓”[2]。话语具有符号性、意指性和渗透性特征,具有传递信息、规范思维、思想教化功能。从形式上来看,话语体系是“由各自相互关联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来看,话语体系是“一个融合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表达系统”[1]。话语体系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历史传承性特征。一种典型的话语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意义阐释、价值观凝聚、文化传承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是一个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话语表达系统,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以经典文本话语、政坛政治话语、学术精英话语等为主的话语形态。当今时代,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国内环境快速变迁,理论研究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在多样化背景下也表现出新的话语格局。“话语状况,不但可以看作是国家民主制度、人权、社会正义状况与形态的真实写照,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指标”[3]。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进行反思、选择与建构,既能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反思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其突出特征在于很强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存在明显的倾向和特征:一是有的一味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照本宣科,教学话语僵化保守、老套乏味,沉溺于抽象理论的解读,严重脱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与大学生话语体系对接存在严重的紧张和冲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失吸引力,实效性大打折扣;二是有的盲目崇拜西方的学术话语,教学话语过分西方化,盲目单纯套用西方学术话语,缺失面向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的严谨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认识不够,缺乏道路、制度和理论自觉和自信,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背离其初衷,变成西方制度、西方学术和西方话语的传播阵地,导致“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事”,从根本上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价值和影响;三是有的一味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偏好,教学话语随意、庸俗化甚至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主题,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致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庸俗化。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一定程度存在着生、冷、硬的问题,导致入耳难。过度使用政治性话语、宣传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的习惯,造成当前的话语困境”[4]。因此,我们需要审视和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时代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大使命。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有一点需要提及,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有深刻洞见:“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这种功课对性格的影响不会大于关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性格的影响。”[5]只有通过话语体系转化,把文本话语、教材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融理性、感情于一体的生活化、情感化话语,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话语表达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遵循话语表达自身的规律,又要受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表达的影响和决定;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范式对其话语体系创新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
1.创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构建话语体系,主要是指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不是照搬西方的话语体系”[6]。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实践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话语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突出优势,是中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第三,“世界眼光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7]。创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话语决不可随意弃用;流行的西方主导性话语不可盲目套用;面对各种敌对的意识形态话语不可‘沉默不语’”[8]。
2.尊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权
网络话语是一种产生于网络媒体中的语言,是汉语语言的变种,具有时尚性、形象性、便捷性、诙谐性、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青年网民大胆创新,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发展、创造出网络话语,形成特有的话语体系。网络话语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引起社会生活和教育环境的悄然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不能忽视青年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变革现象,需要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的网络化语境,与时俱进,及时捕捉这一现象并做出反应,转换教学话语体系。当代大学生是追求时尚的急先锋,富有个性、喜欢创新、强烈地反传统;网络话语正好能满足大学生的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特立独行、颠覆传统的心理,因而大学生是网络话语创造、使用和发展创新的主要群体。“作为网民生力军的大学生群体,使用和传播了大量网络话语,是网络话语的自主创作者、自觉接受者和大胆使用者”[9]。这是客观事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正视和研究这种现象,一是要允许大学生使用网络话语来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而不能一味地压制、打击他们的网络话语体系的使用权,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适得其反;二是要正视大学生使用网络话语体系的特点,通过研究其网络话语体系的特点进而掌握他们的思想现状,贴近当代大学生话语体系,构建起汇聚正能量的话语体系,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敢于借鉴青年在网络话语中的语气方式、表达方法和修辞习惯等,增强传授者的语言魅力,拉近与受众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情理兼备”[10];三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网络话语体系研究,促使社会网络话语向大学生网络话语转化,使大学生网络话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有效对接,借助于大学生熟悉的网络话语资源表述和诠释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以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3.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语
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不能忽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语体系的研究和继承。“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建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学会和懂得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非常必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经典故事蕴含鲜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古代典籍、经典名句,经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都可以成为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素材。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劝学语句;像“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等爱民、敬民话语;像“计利当计天下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谋天下语言;像“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坚定信念经典话语,等等,都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描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阐释为学、做官、执政、信仰与做人的道理,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给予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涤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11]。习近平之所以能把深奥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观点和枯燥的政策性文件语言变成引人入胜的话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符号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无法割断的历史连续性”[1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融入这些经典的话语,既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风格形成的折射,教学本身会更加引人入胜,也是教师把中国优秀传统智慧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当代实践,也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其实效性会大大加强。
4.研究和借鉴大众的话语体系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理论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用过于学术性的语言、用僵硬而毫无感情色彩的话语,简单、生硬地表达生活中的抽象案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全可以走出教条式的“说教”、僵化的“灌输”的模式,采取开放姿态,切实融入大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增强实效性,提升针对性,最终实现创造性发展。言语的真正内涵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完全展现和得以丰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会转化思维方式,转变话语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政治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为理论指导,因此在具体话语创新实践中,教师可以依靠和借鉴一些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执政党的思想指导的话语,精选题材和语言,通过归纳提炼和抽象形成理性化、通俗化、生活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话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将课本上的理论性、学术性、文本性话语转变成生活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素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切中大学生的兴趣,创造各种机会,使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成功运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大学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获得更多的对理论、对学习以及对生活的真正体悟,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去探索现实生活的真谛。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真正走近学生,体验学生的生活世界,增进大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识与体验。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解学生的新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真正将理论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倾向与行为习惯中。融入互联网络生活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渠道,这种方式更能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网络化社会生活的思想意识,真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深入地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等的发展,通过网络媒介深入了解学生动态,关注学生生活,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中。
其次,话语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杜绝“假大空”话语的出现,充分挖掘贴近学生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话语。现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比较多,获取信息的范围也甚为广泛,而过多的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接受认知时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授理论知识时更加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讲述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理论、体验社会。比如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影响巨大的群体,是一种活泼、别致而新鲜的话语,当代大学生对这样一种新生事物,持温和的包容态度,从而是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主体之一;与此相对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适当控制、研究和借鉴网络流行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其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美丑、善恶、荣辱和是非,达到培育大学生接受和信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学目标。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进行教学话语方式的转换,在理论课教学中勇于借鉴和运用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精华语言以及经典的话语教育素材,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提炼成大众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话语,从而将专业性、学术性话语转换成大众化、生活化的形象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运用举事例、讲故事的方式传播主流思想和价值观;要善于运用生活化语言分析问题、答疑解惑;要善于运用谈心式、聊天式的话语触动内心世界;要善于运用诗词歌赋呈现真性情,等等。
总之,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的有效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高境界。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项久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策略[J].新华文摘,2016(15).
[3]施旭.当代中国话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郭凤志.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及话语体系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2016(1).
[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
[7]冯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新华文摘,2014(16).
[8]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2).
[9]崔海英.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点及转化与引导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6(2).
[10]王延隆.网络流行语与思政教育的话语变革[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1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12]韩喜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J].红旗文稿,2014(22).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