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结合浙江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对实现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课内课堂、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外课堂、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网络课堂的“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马建青,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310028)。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7.10.70~7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效果研究”(项目编号:jg20160003)、2014年浙江大学在线课程培育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阶段成果。
“三大课堂”是指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课内课堂、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外课堂、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网络课堂,其核心是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如何实现相结合。近年来,笔者和教研中心的教师们积极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期发挥其综合效应,提升教学实效性。
一、“基础”课“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一直在进行,也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现实还不尽如人意。导致思政课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是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包括上课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刻板,学生参与太少,实践环节缺少,考核方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多种因素。根据笔者对全国200余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在“基础”课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此外,在“互联网+”的时代,在网络、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今天,网络学习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关于如何加强网络教学建设,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功能,都还处于起步探索中。
“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一方面要改进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基础”课教学是个系统,涉及若干对关系,如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课内课堂与课外课堂、网上与网下、教师与学生、书本与社会、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认知与体验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辩证统一的一面。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关系将影响到教学的理念、组织、实效等诸多问题。如何使这些关系保持一定的张力,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
无论是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其本身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但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取决于教师是否很好地运用了这些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应该是整体性、全过程的改革,包括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制度、评估、考核等等,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更是如此,要从系统论观点出发,立足于从整体上改革、创新“三大课堂”。三者可以是各自独立的改革,但三者若能相结合,就会产生整合的叠加效果,因此要把“三大课堂”教改放到课程整体改革中来思考、研究、实施,使“三大课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共同服务于教学总目标,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系统论思想,统筹考虑,使它们形成合力,相互促进。
“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的内化和外化,需要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三大课堂”教学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作用,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能产生1+1+1 >3的效果。
通过“三大课堂”相结合的综合改革可以带动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大课堂”教改涉及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将深刻、凝练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教学体系,通过“读·思·行”(网络阅读、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来体验、感悟、思考,真正理解和接受本课程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结合,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最终变成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素质,为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正是思政课教学改革期望达到的效果。
二、“基础”课“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改实践
鉴于以上的思考,近年来浙江大学开展了“基础”课“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改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第一,明确“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改理念和方向。我们在问卷调查和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改方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方式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对话,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把“案例教学”、“网络学习”作为“知”层面的深化,而“实践教学”作为“行”层面的发展,探究“知”与“行”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切实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参与来培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内化为自觉自行,提升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水平,提高投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行动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第二,编写教改资料,搭建网站平台。为了开展“三大课堂”教改,我们首先需要用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相关资料、方案。为此,我们一方面收集国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自己研制、编写新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教学方案。
以教学案例编写为例,我们走过了从“引用”到“改编”再到“创作”的过程,完成了2009年版、2011年版、2013年版和2015年版的案例集。案例的质量不断提高,更贴近教材精神、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贴近学生需要。2015年我们主编出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案例》一书。该书共47万字,案例按教材章节编排,每章10个典型案例。这90个典型案例集思想性、现实性、针对性于一体,每个案例均包括“案例文本”“案例思考”“案例分析”“教学应用”4个部分,方便教师使用和学生阅读。另外,还收集、整理了60余个视频案例。这些资料均分发给任课教师,部分上挂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上,供学生课外观看。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收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我们发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资料的编写和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开动脑筋,通过生活观察、资料搜集和讨论思考,编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案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方案。我们从中精选了一部分,经修改后汇编成了《学生撰写的优秀教学案例集(2012年版)》和《学生撰写的优秀教学案例集(2015年版)》。此外,《学生撰写的优秀实践教学方案集》包含了200个实践教学方案,约18万字。我们把让学生撰写教学案例和实践教学方案作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本知识、思考自我和社会、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来自于学生视角的案例及其分析,以及来自于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方案,往往现实感更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关注的热点,反映了学生的思考,不仅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我们的教学素材,而且成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很多学生感觉在收集资料和编写的过程中收获很大。
网络学习需要有供学生学习的网站和资料,因此,建设好网站,特别是网站拥有丰富的、高质量的资料是至关重要的。教研中心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精品课程网站。网站有大量可供学生学习、观看、研究的资料。教师上课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开展小组讨论,完成作业,课堂上则安排学生演讲或小组交流、班级讨论,实现了部分教学内容的翻转课堂。这些资料也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撰写实践教学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提供了参考资料和样板。
2016年我们主编出版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学指南》,全书40万字。这是一本配合教育部部编教材,供学生阅读、教师参考的综合性参考资料,是对部编教材的细化和拓展,丰富了“三大课堂”的教学资源。
第三,全面推行“三大课堂”教改方案。为了保证“三大课堂”方案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学生身上,我们一方面通过统一教学计划的方式,保证课内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课时。明确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要占到总学时的1/3左右;明确每个学生要参加两次实践教学活动,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报告或论文;明确每个学生都要上网学习并完成相应作业。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来保证“三大课堂”教改落到实处,明确期末总评成绩=实践教学及其成果成绩(占35%)+网络教学及其作业成绩(占15%)+课堂讨论等课内表现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30%)。这一考核方式使平时成绩占到了70%,从而使考核贯穿在“三大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为了提高实施效果,教研中心通过专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教师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培训、交流,统一认识,明确要求。教研中心为每位专兼职教师分发了教学资料和备课材料,保证教改方案落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身上。开课前和结束后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以促进彼此的提高。
在“三大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任课教师和学生也都积极开动脑筋,实现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参加公益行动、志愿者服务;走访名人故居、老教师、杰出校友或优秀在校生;探讨大学生活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中问卷调查和访谈是学生选择较多的方法,调研内容几乎涉及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行动”为取向的“行动式实践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公益活动(如去福利院服务老年人,去公交车站打扫卫生,去社区做垃圾分类宣讲等),并制作一份不少于30张幻灯片的图文并茂的PPT来反映本次活动。所有图片都用活动的真实照片,每个小组成员还要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参与活动体会和感受,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的公益活动的过程和收获,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大学生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更加理解和接受了本课程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导向,纷纷表示非常欢迎这样的实践教学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微电影也是学生很感兴趣、收获很大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围绕着“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拍微电影,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助教和各组组长参与现场打分。最终成绩的评分包括微电影及其剧本、组员活动体会以及现场展示情况。通过数年的探索,我们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程实践教学可操作性不足的问题,妥善解决了主题、经费、安全、时间、考核等问题,使实践教学覆盖到每个大学生。
在“三大课堂”实施过程中,如何使“三大课堂”结合起来,彼此呼应,形成合力呢?我们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三大课堂”教学的同一主题,布置学生阅读网上相关资料(包括文献、案例,观看视频,阅读学生的实践教学报告等等)。根据网上提供的案例,布置学生思考,或在课外或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并在课堂上做班级交流、讨论,教师点评。同时,小组结合教学内容,商定实践教学方案,完成实践教学活动及其报告。做到“三大课堂”围绕同一主题实施,“读·思·行”紧密结合,层层递进,互相呼应。
第四,“基础”课“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改受到学生好评。“三大课堂”以其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参与性强、体验丰富、形式生动活泼、启发性强等优势受到学生欢迎。它是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单一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与实际生活的接触。较好地实现了该课程的教学从灌输到启发、从独白到对话、从单向到多向、从被动到主动、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变,改善了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受到了学生的好评。有学生说:“教师很注意实际的案例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结合,教会我们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去看问题,增强了我们的认识能力。”还有学生写道:“这次公益活动没有像在中学时那样,托熟人,搞证明材料,拍两张照片敷衍了事。我们真正地去交涉,怀着新奇与激动的心去做这些事,去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也真正地从我们付出的汗水中感悟,从每个细节去看全貌。”“课外调查研究使我们接触了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很有收获。”“真正感受到了实践活动的意义,不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这次活动,更是为了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奉献一份爱心。以一颗感恩、助人的火热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尽一己之力。”
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方法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为本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以及获得“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荣誉称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基础”课“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展望
为了深化“三大课堂”相结合的教改,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再做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不仅要符合教材的主题思想,能较好地用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而且要符合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和接受心理,要有时代感,要适合教学需要。要形成与案例文本相配套的讨论形式、思考题和案例解析思路。做到事先周密策划、事中随时调控、事后认真评估,以使案例教学活动建立在较为科学的基础上。
第二,实践教学的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促进思想品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思想品德、法律意识外化的两大飞跃,这也是本课程教学实效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环节。
第三,网络教学的学习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如何在众多的内容中选择与课程主题相符合、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深入思考并且适合学生课外网上阅读的材料,并且这些阅读材料要有利于提出可供课堂讨论的案例题或思考题,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主题。
上述三方面并非独立实施的,而是放在教学方法综合改革中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三者应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网络学习的资料和思考、课内案例教学的事例和讨论、课外实践教学的主题和活动都是相互关联、彼此呼应、相辅相成、不断递进的,共同服务于促进大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并最终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一目标。此外,如何来评估“三大课堂”相结合的实效、探讨其机理等等,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