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运用

2018-04-24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郝潞霞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整体性方法、科学统筹的方法的自觉运用,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要义。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学习,不仅要认真领会其基本内容,而且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方法.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整体性方法;科学统筹的方法
【作者简介】郝潞霞,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100044)。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17.6.115~124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15KDB012)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九大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整体性方法、科学统筹的方法的自觉运用,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要义。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这些方法,对于准确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是指在工作中以认识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分析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主要抓手,以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工作方向的思维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是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事物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的自觉运用。坚持这一方法,要求勇于正视问题、善于找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的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针对治国理政实践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P49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重大课题,领导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展示出光明前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处于关键期、改革处于攻坚期、矛盾处于凸显期,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因此,“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我们党从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动发展的实际出发,为破解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系列难题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的具体运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3](P16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也都紧紧抓住并致力于解决各自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样是对以问题为导向方法的灵活运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正是致力于补齐贫困人口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突出短板,突破制约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各种瓶颈。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需要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正是致力于释放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和权利意识明显增强,诉求不断增加,如果合理诉求不能得到及时回应,必然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正是致力于解决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的内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正是致力于彻底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坚决消除影响党的战斗力的沉疴,从而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2.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是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事物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的自觉运用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原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对客观实际的集中表达。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P203)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强调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工作方向,注重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5]“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我们党从我国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出发制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自觉运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毛泽东曾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7](P839)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强调在解决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中不断推进事物发展,是对矛盾及其运动原理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结和提炼出了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突出矛盾,并通过抓住和处理好这些突出矛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体现了对事物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的自觉运用。
3.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要求勇于正视问题、善于找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8](P235)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首先要勇于正视问题。正视问题即直面矛盾,是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是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矛盾又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就决定了对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不能掩盖、回避或推脱。习近平强调:“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5]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时刻树立问题意识,勇于直面矛盾,还要深刻认识到,很多矛盾和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特征,解决起来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核心是善于找准问题。矛盾不仅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而且也具有特殊性。同时,问题作为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叠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各类矛盾和问题的属性和特点,以便精准发力加以解决。对于具有共性的普遍问题,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做好顶层设计,而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具有个性的特殊问题,要认真梳理,摆出问题,逐一制定可操作、可监督、可检查的具体措施;对于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要具体分析,弄清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也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问题的关键,才能真正牵住“牛鼻子”。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关键是努力解决问题。这是正视问题、找准问题的最终落脚点。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5]解决问题,还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做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落实,积小胜为大胜。
二、整体性方法
整体性方法,是指把认识对象看作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形成对事物系统、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整体性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自觉运用,坚持这一方法,要求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事物,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整体性方法的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和大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整体性方法的灵活运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接续奋斗。如何续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责任。习近平强调,要“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9](P4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我们党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内涵的变化,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从整体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我们党清醒认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动,深刻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格局正在经历的变革与调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中国的发展与治理置于全球治理之中,系统谋划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既积极借镜全球的资源与智慧发展自己,又积极融入推动全球治理破解发展困境的战略构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四个方面,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战略部署,体现着对整体性方法的灵活运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政治保证。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3](P1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也都是一个完整体系,同样反映了对整体性方法的运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强调要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也强调要惠及全体人民、不让一人掉队,还强调城乡区域要共同发展,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是对改革的整体设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当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要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一体建设,是对依法治国的整体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注重从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六个方面全面推进,是对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管党治党的整体安排。
2.整体性方法是对普遍联系的观点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自觉运用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确立整体性观念,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考察事物,而不是片面地、零散地、孤立地观察事物。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3](P7-8)整体性方法强调从整体的角度,从全局、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事物,体现了对普遍联系观点的运用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整体性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综合把握与顶层设计,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同时注重每个“全面”自身的内在结构性,彰显了对普遍联系观点的自觉运用。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既相互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复杂有机整体,推动社会有机体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各种要素形成的“合力”。整体性方法把对象看作一个由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用整体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了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自觉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思想观念要素,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社会有机体的各个层级。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元要素的有机整体;全面深化改革是包含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等各方面改革的整体性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强调四个方面要协同推进,形成合力,避免单兵突进、各自为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自觉运用,也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3.坚持整体性方法,要求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习近平指出:“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10]整体性方法强调把事物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用整体的观点,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整体性方法,必然要求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3](P9)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当前,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战略思维或者战略思维能力不强,就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事、着眼大事”,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强调:“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3](P9)
坚持整体性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为保持战略定力提供了坚实基础。战略定力是在复杂形势下抵制各种诱惑和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目标和首要挑战上的能力。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全面开放,国内国外各种思潮、各种观点甚至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且众说纷纭。习近平强调:“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11](P283)只有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才能增强发展自信,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从而保证科学战略构想的实现。保持战略定力,最根本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就抓住了全局,抓住了根本,抓住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保持战略定力,还要坚定不移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科学研判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必须坚定不移地协调推进,不患得患失,不瞻前顾后。
三、科学统筹的方法
科学统筹的方法,是指在全面把握事物矛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妥善处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从而推动事物整体、协调发展的思维方法,“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3](P9)科学统筹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坚持这一方法,要求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科学统筹方法的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目标,又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实现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统一,是对科学统筹方法的具体运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但是,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党领导人民,既面向未来,又立足现实,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即近期奋斗目标,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即长远奋斗目标的阶段性目标,体现了未来与现实、长远与当前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3](P1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包括战略目标,也包括战略举措,既有改革的“破”,也有法治的“立”,既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强调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体现了目标与手段、“破”与“立”、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着科学统筹的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把战略目标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科学统筹起来。全面深化改革是要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在“破”,全面依法治国是要规范各种体制机制的运行,重在“立”,要求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从而把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有机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抓手;加强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表现;伟大事业是目标,伟大工程是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强调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了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有机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既注重总体规划部署,又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实现了总体谋划和重点突破的统一,贯穿着科学统筹的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理念、重大举措等方面作了总体部署,同时又强调从着力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入手,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规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同时又强调要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既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同时又强调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全面从严治党,既从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管党治党的要求,同时又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作风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6]
2.科学统筹的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正如列宁指出的,“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2](P412)唯物辩证法不仅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3](P304)矛盾分析方法最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一切要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4](P213)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承认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进而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错综复杂的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揭示事物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例如,要分清普遍矛盾和特殊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等,从而根据具体情况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科学统筹的方法,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求在全面把握事物矛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从而推动事物整体协调发展,是对唯物辩证法自觉运用的具体体现。
3.坚持科学统筹的方法,要求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习近平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10]科学统筹的方法,要求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统筹好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从而激发统筹兼顾的优势,以达到更好效果。因此,把握和运用好科学统筹方法,必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3](P87)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指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必须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15]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还要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比如,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改革触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深,兼顾各方利益的困难越来越大。这就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6](P37)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学习,需要把握精髓、抓住根本,这不仅需要认真领会其基本内容,而且还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N].人民日报,2013-03-02(1).
[3]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N].人民日报,2010-03-02(1).
[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1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