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有些人提出为人民服务“过时论”,其主观根源在于无视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代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不了解其所具有的当代伦理含义,否认为人民服务与人生观的逻辑关联。根除错误认识,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理论研究、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创建等工作。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社会主义;“过时论”;人生观
【作者简介】刘树宏,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卿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京),2017.6.48~5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项目(项目批准号:2016BJMZTJJY0201)、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研究”(项目批准号:16BKS087)的阶段性成果。
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国人尽知的重要论断,在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甚至有人产生了“都什么时代了还提为人民服务”的疑问。难道为人民服务真的“过时”了?本文拟从主体层面对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根源进行剖析,从而达到澄清认识、统一思想的目的。
一、“过时论”无视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代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错误的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假反映。有些人提出为人民服务“过时论”,其首要根源在于无视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代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为人民服务思想由来已久,早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就有了该思想的早期萌芽。其后,列宁、斯大林在谈及知识分子工作以及无产阶级文艺思想时,都使用过“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等表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演讲和报告中,反复强调和阐述为人民服务思想。为人民服务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这一点即便是对“过时论”者来说也是毋庸置疑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自此以后,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说“过时论”者所说的“时”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间段的话,那么在这期间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否放弃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呢?
事实胜于雄辩,就让我们来追索一下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史。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将为人民服务思想与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把为人民服务思想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数是从共产党的宗旨和无产阶级文化层面来阐述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邓小平在继承为人民服务思想基本内核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把为人民服务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层面,进行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调整经济的具体手段,与到底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在于是否实施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解放、发展生产力着眼,针对“剥削”“两极分化”两个历史性难题,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发展目标——“共同富裕”。邓小平还特别强调,新时期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迫切和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任务“极其艰巨复杂”,不仅有“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而且还有许多“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需要应对。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342。总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能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克服。”[2]228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审时度势,对为人民服务思想再次进行丰富和发展。江泽民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从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努力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3]245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3]271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对为人民服务作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4]、“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5]370的时代演绎,而且还强调指出,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5]477,并且对秉持这种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下,在吸取为人民服务思想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挖掘为人民服务之于党和政府建设的时代价值。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不仅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题发表重要讲话,而且还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即便人们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并且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勤勉工作。[6]4-52014年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再次表达了拳拳爱民之情。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6]101
总之,为人民服务思想过去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依然需要。过去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党和党领导的军队“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7];如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虽然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没有变,在2017年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仍然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6]154。“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9]所以,无视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代的丰富和发展,是为人民服务“过时论”产生的首要的主观根源。
二、“过时论”不了解为人民服务的当代伦理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提出为人民服务“过时论”,是因为认为它是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的产物,与现在实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是格格不入的,从而产生了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思想认识。
梳理为人民服务思想发展史,不难发现,为人民服务除了具有党的宗旨含义之外,还具有另外一层重要含义——伦理含义。为人民服务从政治领域拓展到道德层面,从对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等少数人的要求拓展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这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党贯彻以德治国的重大举措,更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应对时代新挑战的科学回应,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应时顺势而为的产物。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个人欲望膨胀、道德式微、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等道德滑坡现象,如何有效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保驾护航,就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尤其是把为人民服务从党的宗旨层面拓展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领域,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0]2056,并强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10]2056,这是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大创举,也是新时期党对为人民服务思想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此为契机,在21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的为人民服务给予了较为系统、深入的阐释。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规定。如果说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的话,那么为人民服务在道德层面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的道德的显著标志,《纲要》从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层面对为人民服务进行了阐释。第二,社会主义道德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模范引领,更需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纲要》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11]1984,“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11]1984。这样,就把之于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等少数人的政治要求,拓展到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即全体公民层面。由此观之,有的人认为“我是普通群众,为人民服务与我无关”的观点就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第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现实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同样,在本职工作中,先公后私、爱岗敬业,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表现;在生活中,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也是在践行为人民服务。即便是自由职业者,只要其遵纪守法,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所以《纲要》强调指出:“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11]1984第四,为人民服务的现实表现体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统一。为人民服务既包括大多数人都能做得到的诚实劳动、遵纪守法的基础层次,也包括多数人能够做得到的爱岗敬业、先公后私的中间层次,还包括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得到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最高层次,其表现的多层次性充分彰显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统一。总之,在当代中国社会,不论觉悟高低、能力大小、岗位高低,每个人都能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同时,为人民服务在道德领域还有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现实要求,还是一种道德目标。《纲要》在肯定大多数人都能或者都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的同时,又指出了人们通过道德实践可以达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最高道德境界,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还是有区别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来讲,达到的境界应该是绝对的、唯一的,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对于普通群众的要求则可以低一些,可以是爱岗敬业、先公后私的中间层次,也可以是诚实劳动、遵纪守法的基础层次。但是,无论是谁,都应该把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层次作为自己的道德理想。因此,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政治要求,也是普通群众或全体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义务。此外,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和个人品德建设中还具有“主心骨”的作用。
可见,有的人提出为人民服务“过时论”,其主观根源还在于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党的宗旨层面,而未能把握为人民服务所具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伦理含义。
三、“过时论”否认为人民服务与人生观的逻辑关联
为人民服务除了上述党的宗旨和伦理含义之外,还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有些人提出“过时论”,在于其否认了为人民服务与人生观的逻辑关联。
人生在世,总会有对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人生观。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三个方面,其中,人生目的处于核心地位。往往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目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对于“人为什么活着”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纵观现实世界,人们对于“人为什么活着”之“什么”的认识和回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即为什么人活着。在为什么人活着这个问题上,现实生活中主要存在三种情形:其一,只为自己一个人活着;其二,为自己的小家庭成员或者亲朋好友活着;其三,为更多的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活着。二是物,即为什么人获取什么物而活着,关键在于获取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仅为自己甚至小家庭成员的物质利益而活着的人,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活着是为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且活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己私利,其更高的追求在于使更多的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愉悦。当代社会中的优秀共产党人和模范人物以及众多爱岗敬业的从业者,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事实证明,只有具有为多数人而活着,而且在追求为他人获取更多物质利益的同时更重视精神生产和享受的人生目的的人,才会树立起与之相应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现代社会,只有树立起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才能经得住各种诱惑,从而走好人生之路。同时,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其表现也具有层次性。以自己的工作岗位为载体,通过诚实劳动、遵纪守法获得自己以及家庭成员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资料,具有这样人生观的人处于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基础层次。在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关爱职业对象,能够自觉凭借自己的工作尽可能地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具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就处于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中间层次。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而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能够时时刻刻全心全意为工作对象服务,为他所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服务,处于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最高层次。培育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当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头活水。
在当代社会提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从个体人生来看,提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纵观人的一生,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幼年时期;二是具有劳动能力并且能够创造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青壮年时期;三是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时期。一个社会若想实现社会成员正常的新老交替、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鼓励和提倡处在青壮年时期的人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足以养活更多婴幼儿和老年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第二,提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有利于规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弊端。趋利避害是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市场经济加剧了人们的求利之心。提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能够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的求利性,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第三,提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有利于促进行为规范从文本形式向现实生活转化。为人民服务不论是作为党的宗旨还是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都还属于文本层面的行为规范,若想使这些规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落实到个体人生层面。唯有在人生观层面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使为人民服务在现实生活中扎根、开花、结果。
可见,提出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人,还在于其从根本上否认了为人民服务与人生观的逻辑关联,这是产生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观原因。
四、根除为人民服务“过时论”错误认识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有些人产生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错误认识,除了上述提及的主观原因外,还折射出我们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根除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错误认识,凝心聚力共铸中国梦,应该在深入、全面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过程中,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有些人产生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错误认识,除了上述主观原因外,还在于宣传教育的不到位甚至缺位。因此,根除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错误认识,首先应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当前,为人民服务具有党的宗旨、伦理含义、人生观的多重含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表现。习近平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2]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13]42-43。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诞生的第一时间,积极有效地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责任,增强人们对这些理论的了解和认知。中国共产党人应当率先垂范,承担起这一宣传教育责任。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是一般的理论,而是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修养密切相关的思想武器,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3]45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包括其伦理含义和人生观意义,都是每个党员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与行为的基本遵循。一方面,广大党员要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操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广大党员还要自觉承担宣传的义务与责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为人民服务思想,同时更要勇于善于做“积极的思想斗争”[14],使诸如“过时论”等错误认识无处遁形,让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风清气正的主旋律。同时,高校也要承担起宣传教育责任。高校是青年聚集的重要场所,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的各类课程要形成宣传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要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5],不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还是在专业课上,都要让学生时时刻刻沐浴在为人民服务的良好舆论氛围之中。
2.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为人民服务“过时论”也在客观方面反映出当前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短板。学界对于为人民服务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对其伦理含义和人生观含义的研究更加缺乏,甚至有学者慨叹“近些年来人生哲学的名存实亡”[16]。因此,今后学界应该加大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研究力度,重点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下功夫。从深度上说,学界应该把研究重点及时转换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上来,尤其要重点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因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才会“变成物质力量”。[17]而理论是否彻底、是否能够说服人、是否能够变为物质力量,关键在于理论研究的深度。从广度上来说,学界可做的工作也很多。从时间视域来看,可以增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民本思想的研究;从学科专业来讲,为人民服务思想研究涉及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人生哲学等多学科领域,因此,可以加强多专业领域的联动研究;从国际视野来看,为人民服务思想并非中国独有,在美国等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提法。前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尼克松等人在就职演说中都有与为人民服务相近的提法,比如,“我们在这一场努力从事的斗争中献出的精力、信念和忠心,将照亮我们的国家和所有为国家服务的人”;“没有人民,我们什么事也做不了;有了人民,我们什么事情都能做”。[18]因此,应该加强对其他国家相关思想的研究,为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宣传、研究的目的终归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目前有人产生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错误认识,这说明我们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有“死角”。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也是根除错误认识的一项重要举措。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党长期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目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为人民服务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1的科学论断,并且将其提升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高度进行强调。还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是促使为人民服务从文本形式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调动全体公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符合基层组织特点并且深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才能使每个人在创建活动中自觉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
总之,有些人产生为人民服务“过时论”的错误思想认识,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影响。根除这种错误认识,应该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37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8.
[5]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8]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9]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9.
[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6]武东生.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理论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6(2):24-29.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8]陈立思.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