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儒家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功能

2018-04-24     来源: 教学研究     作者: 陈文殿 张立兴

【摘要】儒家优秀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流,其内蕴的博大精深、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丰厚而独特的资源价值和滋养作用,主要表现在立德树人上的滋育作用、以文育人上的支持作用、时代语境上的相向作用、文化内涵上的涵养作用。发挥儒家优秀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作用,既要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方法论,也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切实有效的路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适宜融通。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儒家优秀文化;立德树人;以文育人
【作者简介】陈文殿,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张立兴,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曲阜273165)。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7.12上.47~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招标重点项目“儒家优秀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4GXSZKKG2323)阶段性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儒家优秀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丰厚而独特的滋养作用。高校既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价值功能,更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将以儒家优秀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提炼和现代价值转换,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这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更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立德树人维度:儒家优秀文化对于思政课教学具有滋育作用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传统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是基础,是方向。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是首要的,做人做事第一位是要崇德修身。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人的生命不同于一般动物生命,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重属性。精神生命是人的生命的灵魂,是人的整个生命的支撑点。德性、价值观和德育更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内核。
在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方面,文化修养和滋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场性”教育、“灵魂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文化建设中,应首先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应彰显文化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应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当今时代,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之间的张力日趋激烈,也更具活力,这一现象在青年学生身上尤其突出。在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感性解放愈加“无限”的背景下,青年学生对深层、崇高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渴望和向往也愈益迫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就在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学的一座富矿。我们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否则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要立德树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代大学生欲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一方面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文化资源、精神滋养和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应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性资源作用,以引导和滋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以文育人维度:儒家优秀文化对思政课教学具有支持作用
人创造文化,又为文化所化。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人类性;既是民族的血脉,又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炬;既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又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任何人都受着自己民族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文化的化育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儒家优秀文化具有陶冶心性、情感教化和思想价值引导的功能。依据心性与德性对人的情感和价值、精神和思想进行陶冶和教化,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共同内容,也是二者属性和功能的突出特点。在以文育人方面,儒家优秀文化对思政课教学具有支持作用。
文化是质与量的有机统一。文化不是空洞的,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人们的价值观。“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所以有文饰、文章之说,“文”又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指的是改造、教化、培育、万物化生之义等等。“文”“化”合在一起,最早见于《易传》,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简言之,即“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发挥“化人”“育人”的作用。具体而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渗透着一个民族绵延不息的血脉、文脉和机理,积淀和凝聚着民族国家的精神标识、精神基因和情感纽带,蕴含着民族共同体的知识信息、理性精神和价值诉求。文化是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复合体,精神文化是文化系统和文化复合体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人的生命是由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构成的二重性生命。物质生命决定精神生命,精神生命引导着物质生命。人的生命又是文化生命,文化生命是社会生命,社会生命是通过文化和精神反思的生命,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反思性的生命。文化承载精神意识,文化化育心性情感,文化润育思想信仰。文化通过纵向影响和横向影响来化人,前者正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力量。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文化外延不断扩展,文化内涵愈加丰富,文化现象日趋多样,文化功能逐渐深化。所以,思政课教学必须领会和把握当代文化状况和发展特点,领会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精髓,充分发挥其化人、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既要重视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时代语境维度:儒家优秀文化对于思政课教学具有相向作用
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矛盾丛生的时代。全球化的文化冲突,社会文化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冲击,现代化和转型社会的挑战等等,使青年学生的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也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趋势。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当前的时代语境表明,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具有“异曲同工”的相向作用。就我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习近平强调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思政课教学与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结合和融通,为环境之所需,应时代之所要。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政课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等,也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今日中国正处在社会历史和文化变革创新的紧要关头,思政课教学担负着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习近平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思政课教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应深刻领会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发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精神资源,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四、思想价值维度:儒家优秀文化对于思政课教学具有涵养作用
教化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蕴含着教化,教化离不开文化。每个国家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在文化基因、精神标识、价值情感、观念信仰等人文精神方面,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一脉相传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道德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精神价值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就在于“依道德立志”“以道德行教”“立道德治学”的人文教化精神。《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北宋思想家张载力倡“治学”需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蕴含着中华民族革新进取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气质。儒家文化富含立志修德、思齐内省、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等精神资源。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发挥儒家优秀文化的道德和价值涵养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立世之本,更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阶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也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内核和价值引导,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特文化优势,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不竭的凝聚力、向心力与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6.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