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高校课程中的建构与实践

2018-04-24     来源: 教学研究     作者: 刘吕红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文基于实践基础,冀望从理念上构建一套整体谋划、立体推进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并提出实践的操作流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刘吕红(1966-),女,四川资中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四川成都610065)。
【原文出处】《攀枝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9~95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认识
凝聚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根本导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将国家理想、社会理念和公民行为集于一体,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这无疑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根本导向。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是中央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融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成为学生的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体系建构与实践必然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其融入全课程、贯穿全过程、整合全内容,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遵循。
(二)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五大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理念。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即是在过程中坚持以德为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改革,形成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思政”“大宣传”“大教育”格局,推进以整体教改模式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体系建构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按照《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要求,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深度涵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推进以课程体系创新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构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理念。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阐释的主阵地,但理论要化为物质力量,课堂的互动与协同必不可少,即是要“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互动获得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心理认同,进而在实践中自觉践行,推进以课堂互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构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理念。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不断探索“协同”新路径,构建了“大思政”“大教育”“大宣传”格局,合力推进以开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技理念。随着新技术新媒体迅速发展,“互联网+”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植入新的技术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搭建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筑牢思想道德高地,抢占宣传舆论阵地,推进以“互联网+”理念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构与实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以“课程体系”创新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和实践
“课程体系”创新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体系描述:在学科支撑下,通过综合改革、综合评价导向、条件保障体系等要素的促进,重点建构目标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价值体系等子系统,由此,从线性上提炼出课程体系创新的系统,即是目标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价值体系→目标体系的五大体系的融合与转化。
“课程体系”创新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最新成果指导学科建设,实现从目标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化。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指导教材编写,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内容转化。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四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融入主渠道的导向功能,实现教学体系转化向价值体系转化。五是用学术成果和实践成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大众化,实现价值体系向目标体系深化。体系如图1。
图1  课程体系创新的五个转化系统
“课程体系”创新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实践: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和各主要组成部分内在关系的研究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将共产主义理想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的主渠道建设为师生广泛认同,实现目标任务向理论体系的转化。二是形成课程教材体系,运用科学的价值导向,实现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三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课程、全过程、全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体验升华,充分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四是着重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观的体系建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落脚点,进而内化为师生的政治信念和理想追求。五是加强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思潮中的引领作用和带动作用,从本质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二)以“教改模式”整体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体系建构与实践
“教改模式”整体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体系描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主体要素包括社会发展、学生需求、教师能力三个方面,需要重点解决好方向性、针对性、实效性这三个核心问题,由此构成了宏观上教育方针落地、中观上框架搭建、微观上切实推进的整体教改模式。
“教改模式”整体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构和实践中,始终围绕“以德为先”的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改革(融入网络教学),实现师生、教研、团队三方互动,进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学科支撑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材内容、开设名师讲堂、推进小班化-研讨式教学、实施非标准化命题考试、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等,建构了课堂、实践、网络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系如图2。
图2  整体教改模式图
“教改模式”整体涵育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实践:一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视为一个整体,创建各级领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实施部门贯彻执行的管理体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协调创新。二是以拔尖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三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创新,探索了与教学目的衔接和与学生认知衔接、案例与教材内容衔接等问题。四是重点探索了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个性化教育的问题,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维的课程选择。五是网络运用和实践课程扩展,在提高课堂鲜活性的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的内容。六是通过项目研究、政策宣讲、“三进”工作等,将碎片整理成体系,将研究渗进实践过程,较为充分展示课程策划过程,表现实施的影响力。
(三)以“两个课堂”互动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体系建构与实践
“两个课堂”互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描述:包含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课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阐释的主渠道,将理论阐释与实践体验有效结合是目前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之一,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参与率,落实为教学准备阶段的师师互动、教学过程阶段的师生互动和教学总结阶段的教师-助教-学生之间的互动。
“两个课堂”互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课堂互动的核心在于通过机制保障,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三维互动。为此,互动涵育体系围绕两大目标,建构三大机制,实现两个课堂之间的互动。体系如图3。
图3  “两个课堂”互动图
“两个课堂”互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一是教学准备阶段,以集体备课为抓手。课堂教学阶段,全面拓展师生间互动的形式与内容,合理引导生生在互动中的思想碰撞。教学总结阶段,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组织了教—助—学三个层次的教学总结。二是由校园、网络和社会三维空间的互动构成实现第二课堂的互动,涵盖了课堂教学、暑期实践、“双创”指导、网络融入等环节。三是“两个课堂”之间的互动,通过强化教师激励机制、学生成绩考核机制、教—助—学相结合的组织机制的来实现。
(四)以“多方协同”开放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体系建构与实践
“多方协同”开放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体系描述:协同是指协调两个及以上的不同资源单位或者个体,在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系统,需要在开放涵育理念指导下,多方(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相关的学校部处、需要支撑的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参与方能完成,从而形成多方协同的格局。
“多方协同”开放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体系建构:高校应采取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的部院协同新路径,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形式,合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思政”格局。与校内各学院加强合作、形成协同,构建“大教育”格局。同时,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做好院企协同,以企业的专业化服务为活动提供后勤保障,有力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大宣传”格局。体系如图4。
图4  “三个协同”开放图
“多方协同”开放涵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体系实践。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务处、研究生院协同,争取课程改革的各项保障。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性地与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宣传部、党办等协同,适时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是院际协同,共同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举办沟通交流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校内各学院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经验交流、教育基地共建等举措,进一步推动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四是组织策划活动开展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相关企业协同,聘请专业化人士提供策划服务和产品制作技术,开展参赛作品技术改良、活动宣传片制作等工作,做好教学成果展示,使校内外单位直观地了解、感受学院的教学成果,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经验交流。
(五)以“互联网+”技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构与实践
“互联网+”技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描述: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广泛获取信息,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采用方便易用的手机进行主题微活动是主要形式,形成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平台的教育活动,形成了课内课外、网上网下联动的教学形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互联网+”技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整个建构以活动为载体,而活动从主题开始,形成纵横两条线展开,最后实现面的拓展。纵向线看,活动以课堂为中心,从班级开始,经过学院到学校,延伸至其他高校。横向线看,一条线以学院为核心,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和团委等部门形成合力的各环节,另一条线以学校为核心,链接其他高校。“面”即是学生、教师、教辅、网络的四者合一。由此建构了“互联网+”技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体系如图5。
图5  “互联网+”技术图
“互联网+”技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实践:一是将教材内容与国家重大事件相结合进行选题,近年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主题,细化为抗战、校史、新常态等课程小主题。二是进行活动策划,包括活动名称、主办方、承办方、活动对象、地点、时间、流程、嘉宾、评定标准、评委、经费预算等。三是活动实施,包括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成果展示(层级选拔、多形式表现等)。四是活动延伸,从课堂延伸至课程社会实践、社团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等。五是活动反馈,学生对活动的反馈是下轮主题活动的参考,教师对活动的反馈是整理活动情况,总结基本经验,教辅对活动的反馈是把握实施情况,优化教学管理。六是活动推广,通过项目申报、参与评奖、组办会议、发表论文、媒体宣传等形式,将活动成果进行推广。七是在整个活动中,将网络植入,形成了主题微活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和实践的价值延伸
(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课程体系
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有成效的全课程体系的运用,即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课程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形成了全课程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即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贯穿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网络教育及成人教育各层次,贯穿于文理工医各学科、各专业,贯穿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文化素质课等各类别,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配备和质量评价等全过程。
将全课程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延伸,可以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建设各层次、贯穿于课程建设各类别、贯穿于课程建设全过程,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落实落细落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通过“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门类全覆盖、课程运行过程全覆盖,围绕课程建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格局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二)以品牌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和实践中,很多学校都形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品牌,比如四川大学有“8秒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得到中宣部教育部高度肯定;南开大学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把握;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核心价值伴我行”的体验实践教学活动;东北大学以多方式引领学生“与信仰对话”;等等。这些品牌借助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机,深入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将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牌凝练过程向纵深延伸,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改革,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为引领,始终以品牌坚定整体性设计改革创新方向,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品牌贯穿教育教学的点·线·面的全过程,有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改革创新的全面开展;以制度规范和目标考核为手段,整体提高改革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品牌凝练和运用中的多方互动、多元推进,构建强有力的教学改革支撑体系等。
(三)用项目制强化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构和实践,通过各级各类项目的立项、管理、监控和评估的“项目化”方式整合全校思政课教学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围绕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有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含培育)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解答项目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等,各省市也有相关的项目立项,同时,各高校也有各类各层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专题立项。
项目制的有力推进夯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延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科支撑。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项目立项采用三级申报,即是对于省部级教改项目,在鼓励申报的同时,学院组建优秀团队集体攻关、重点申报;对于学院确定的重要教改项目,评审后作为四川大学教改项目;对于一般教改项目,评审后作为院级教改项目立项。二是项目实施采取三维管理,一维是通过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学科研协作科、项目负责人进行三级管理(院级项目实行学院和项目负责人两级管理);二维是对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由项目申报书、项目中期检查报告、项目结题报告等组成的物化流程节点进行流程管理。三维是通过开题报告会、中期检查会、项目考核评估会等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质量管理。三是项目评估进行多元评估,即是根据项目申报书所确定的教改任务,项目结项成果允许多元多样,如教改专著、教改论文、授课PPT等,教学成果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促进各教改项目各展所长、特色鲜明。
(四)健全制度体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团队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课程为核心的,团队建设是重点,制度建设是手段。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团队建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制度体系,包括校院两级已有的实施意见(或办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设想和基本思路的文件、考核体系的文件,以及教学的基本规范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系建构,延伸出来就是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团队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以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团队、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建设团队、以“大思政”为指向的协同创新团队,其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分层分类进行,即是基于课程本身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分为四门本科主体课程的团队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团队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团队建设,还要基于团队成员有部分交叉分类进行,教研团队、课堂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等;学科团队主要是基于专题研究进行建设,专题是从课程中抽象出来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经验总结问题,直指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协同创新团队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管教学和科研的管理人员牵头,内联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外协同各部处,开展“大思政”“大教育”“大课程”的协同工作格局。
(五)丰富校园文化体系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突出校训、课堂、环境、活动、网络五大载体建设,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了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大思政”理念的体现,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延伸到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中,可以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打造辅助思想政治理论的讲堂、论坛等的基础上,在突出活动载体中,倾力打造了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和实施了若干学生社团建设计划等内容;在突出校训载体中,主要是挖掘学校历史教育资源、挖掘校训文化内涵、推进学校精神和国家精神落地生根等,借助学校周年校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进行校园文化的深刻解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化为价值追求和服务承诺;在突出环境载体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基地,包括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等,以及校外的各类教育基地,展开以人文景观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精神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其中;在突出网络载体中,全力打造了“一网三微”新媒体平台,精心谋划和组织网络“微”活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70790.html.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EB/OL].[2015-0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3]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S/OL].[2015-09-1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4]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学习借鉴四川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经验做法的通知(川教函[2015]233号)[EB/OL].[2015-05-15]http://www.xysyx.net/Item/1447.aspx.
[5]刘吕红.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创新的“五个转化”[M].思想教育研究,2015(10).
[6]刘吕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的理论建构——基于“点·线·面”主题教育活动的研究[M].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6(3).
[7]刘吕红.启发·自主·合作·探究·反馈——“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M].大学教育,2016(4).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