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二期

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建议

2018-04-24     来源: 教学研究     作者: 王岩

【摘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当下最紧迫的任务。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程属性,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宏观层面,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和要义、实践要求、历史贡献。在中观层面,要结合各个章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以及提出的新思想、新矛盾、新使命、新征程、新方略,有机地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原理”课。在微观层面,要注重对各个概念及知识点的讲解。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育人
【作者简介】王岩,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4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8.1.60~65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5年资助研究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自由主义的中国嬗变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项目批准号:15WTA02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思想理论动态与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5AKS0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广大青年学生起到思想引领和立德塑魂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最紧迫的任务。
一、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原理”课
作为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鲜活运用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关键,我们应主要讲清楚以下问题: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论述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之源、动力所在,是我们党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在全面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审视这一判断,无疑是坚持辩证唯物论,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地顺应当代历史进步、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的科学领会与灵活运用,是对唯物论的实践发展。
(二)贯穿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上,提出了“十四个坚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继承性”、“创新性”和“时代性”无不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与时俱进地创新党的理论的伟大品格。
(三)充分把握了认识与实践的矛盾关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科学认识论展示的思想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实现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在深刻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同时,“只要我们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这些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既有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充分体现,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科学态度,从而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由。
(四)“人民中心”思想、“主要矛盾的转变”的论述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立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让人民监督权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蕴含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思想,蕴含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鲜明主旨所体现出的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政治立场、人民评判标准、人民共享原则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发,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既是我们党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这一科学结论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之中,既遵循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渗透着人的自觉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
(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的问题。结合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战略部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新探索。“中国梦”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以及担当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必将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当代中国国情,以更宽广、更长远的视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宣言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上给予科学解读。
二、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原理”课的几个层面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属性和课程要求而言,有一个辩证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问题,这决定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基本理路。
(一)宏观层面
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就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彰显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教学的主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旗帜鲜明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给予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性回答。因而,“原理”课在讲述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应当把握几个认识:
(1)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必然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必然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必然引领新实践,这就要求从唯物主义立场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必然逻辑。
(2)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要义,明确其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3)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分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如何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理论特色。
(4)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5)深刻认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4]
(二)中观层面
围绕各个章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科学诠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以及提出的新思想、新矛盾、新使命、新征程、新方略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有机地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原理”课。
1.绪论部分
主要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它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的体现,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等方面具体予以说明,从而合乎逻辑地得出这一思想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2.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应着重于党的十九大的新表述,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进行现实的对接。在介绍世界的物质性问题时,专注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石,重点分析“新时代”这个概念,指出“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对新时代的内涵及特征的研判能够使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从而科学界定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问题上,系统总结了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即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成就和变革,突出表现为“九个明显改变”。
(3)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如“一个主要矛盾”、“两个一百年”、“三个基本”、“三大历史任务”、“四个全面”、“四个伟大”、“五位一体”、“十四个坚持”,从而深刻领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5]这一观点。
3.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深刻解读“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等命题,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缘于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6]同时也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其内在矛盾必然推动它随着实践发展而发生变化,并且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必然也包含着以往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我们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理论探索,它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相呼应,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也必将说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7]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要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在讲解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问题上,讲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政治论断是对社会基本矛盾具体分析的结果,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它是我们党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看的,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在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既要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也要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以非凡的政治魄力、卓越的领导才能、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带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路人和掌舵者。以他的名字命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合乎唯物史观。
(3)关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要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突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等。由此彰显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意义。
5.科学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8]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带一路”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方面的论述,将为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提供正确的方略。
(三)微观层面
这一层面涉及各个概念及知识点的讲解。
一是“新时代”。在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中根据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与现实根据,明确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讲清楚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征,讲清楚它与当今世界时代主题和发展大势的关系。
二是“新矛盾”。既可以在第一章第二节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中讲解,主要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可以在第三章第一节中比较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之间的异同。但无论从哪个部分切入,都必须从理论上说明虽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9]因此必须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是“四个伟大”。在第一章第二节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规律)问题上,要讲清“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各自的内涵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说明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还要深刻说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共同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
四是“新征程”。在第一章第二节关于对立统一规律中,从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分析“两个一百年”,特别是要讲清第二个“一百年”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它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教学要说明这两个阶段的关系,也要将这两个阶段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制定的“三步走”战略进行比较。
五是“新方略”。既可以在第一章第二节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也可在第六章第二节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说明。要讲清“十四个坚持”,说明这“十四个坚持”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自觉性。
六是过去五年的历史性变革。可以在第一章第二节用发展的观点说明,也可以在第六章第三节说明。要讲清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九个明显改变”,就要说明五年来的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直面时代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历史性课题,并以超凡魄力和顽强斗争精神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实现了这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要把过去五年的成就放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放在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观照,从而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此,可以分别在第一章、第三章进行讲授,要重点讲清楚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问题。
八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于第三章第一节所讲的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讲清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原则、方针、主线、布局、要求、目标等问题,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任务,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0]
三、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原则
一是充分认识“原理”课的课程属性。充分把握这门课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对特殊之处。“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容的课程,其课程属性和特点必然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原理”课内容的突出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体现的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解读和揭示,并在此基础上聚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原理”课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手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终指向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原理”课所呈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规律的突出特点,就必然要求我们在进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过程中一定要沿着“一般性”、“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思路,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蕴含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出的一般性的解读、普遍性的结论和规律性的认识,既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所具有的鲜活性、时代性以及由此所呈现的理论的深刻性和科学性,又能够体现出“原理”课所固有的课程属性和基本特点,保持“原理”课应有的话语体系、学术风格、课程特色和叙事原则。
鉴于此,我们在着力于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过程中,就必须深入研读、科学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深刻内涵,从中概括、凝练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升华、抽象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使之与教材有机融合、完美统一。
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读懂、弄通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讲课中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不能就事论事,搞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应坚持系统性、整体性,而不能边角料式、细枝末节式地进课堂;应当秉持严谨而客观的学风,而不能赶时髦式、一哄而上地进课堂。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把握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深化认识党的十九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各项战略部署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党的十九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整合,既能使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讲有理论的厚度,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现实的针对性。
三是体现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因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必须将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贯穿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体系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思想观点、语言范式,通过其科学性、严谨性、学术性彰显其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从而在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四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涉及诸多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课堂,将每一个问题都逐一分析,这既不现实,也不合乎“原理”课的要求。因而,既能整体把握又能抓住重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又符合“原理”课的教学规律。教学核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着重把握新时代这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以及党的十九大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