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大约14万中国人远涉重洋,来到欧洲西线战场,为英法军队提供后勤保障,他们搬运补给、挖战壕、抬尸体,为一战的胜利作出贡献。至少2000名赴欧华工在一战中病死、战死,但他们险些被历史遗忘了。
中国派遣劳工赴欧
1916年,英国、法国等协约国家劳动力吃紧,需要大量人力时,纷纷要求中国参战,加入协约国。当时的段祺瑞执政府应协约国要求,派遣中国劳工进入欧洲。
得到中国政府的许可后,1916年10月,英国在威海卫设立招工局和华工待发所,英法传教士则在山东、直隶等地进行招募活动,一批批农村青年涌入威海卫。这些人员经过报名登记、体格初检、签订合同等手续之后,又被编排成班、连,开始队列、行军、体操等体能训练。经过短期集训之后,登上英法商船,被运往欧洲战场。从1917年年初至1918年年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威海卫出发的华工达54000多名,威海卫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华工招募基地。
英国人在山东和外省各地招募的华工,源源不断地来到招工局在威海卫设立的“华工待发所”,集结待发。他们经过查体检疫、照相登记、按手印、戴“手镯”等程序后,换装编组,按班、排、连的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每日在“高丽口子”的沙滩上,由英国军官指挥,开展军事训练,等待来船出发。
经过集结训练的华工,等到英国军方安排的远洋轮船到来后,立即登船出发。现在看到的资料记载,1917年1月18日至1918年1月7日的一年时间里,就有“透克罗斯”号、“安提罗科斯”号、“俄国女王”号等24艘远洋轮船,来威海卫载运华工。一般是每个月两三艘。这些船,小的能乘千把人,大的可运2000多人,最大的一条装载了近3800人。为了躲避德国潜艇,华工船在海上走得不快,一般要漂荡1到3个月才能到港。多数是到英格兰岛西北的海港利物浦下船,也有的直接运到欧洲的港口,如法国马赛港、阿佛尔港。还有很多是在美国西部港口,用火车转运,横穿美洲大陆后,再登船运往欧洲。后来,因为高丽码头水深不够,华工上船需要转驳倒运,英国人嫌登船速度慢,加之威海不通火车,华工开始转到青岛登船。
华工们唱着出洋歌赴欧
“正月里梅花开迎接新春,闻听说大英国来招工人,修铁路保马路整理房舍,绝不派战斗事扛炮当军。”从山东省广饶县人蒋镜海的日记记述中可以看到,华工是唱着这样的歌曲出洋的。蒋镜海1917年初报名应聘华工,随后拿到了编号为97230的华工登记单,成为一战时期英国招募的华工。所有华工在合同存续期内,编号即代表劳工本人,号码就是劳工的身份证,根据号码付工钱,分配衣食和任务。
1917年春天的威海卫,蒋镜海和毕粹德、朱桂生等华工背着行李默默地站在队伍里,等待登船。当时的他们面对遥远的欧洲茫然无措,他们心中唯一的希望是能挣点钱活着回到老家。当蒋镜海与其他的华工到达法国马赛港的那一刻,他们在海上漂浮了近3个月的心终于落了地。因为从离开中国那一刻起,华工们就面对着生死未卜的命运,死亡的危险如影随形。1917年2月24日,德国潜艇在地中海海域击中运送华工的邮轮,船上543名华工全部葬身大海。但这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他们甚至来不及舒展因为长途劳顿而疲惫不堪的身体就立刻被送到了前线。
华工们被迫投入战斗
到达欧洲的14万华工,其中有9.6万人被分配给英军,3.7万人由法军支配,1万人被“借给”美国赴欧远征军。华工们被送上前线后,除承担挖战壕、运弹药、埋尸体、修路架桥等危险工作外,很多人被迫投入战斗。无论是在后方,还是在极其危险的前线,华工们的工作环境都非常恶劣。有的染病而亡,有的则因饥饿与劳累抛尸他乡。
蒋镜海的日记有这样一段记载:刚到法国,由于对现代战争一无所知,当德军飞机铺天盖地而来时,许多人跑出战壕观看,结果敌机既投弹轰炸又俯冲扫射,致使许多华工被炸得血肉横飞。
1917年冬季,他们挖战壕的地方已在敌人步枪的射程之内,有些地方与敌人战壕相距不过100米。他们是站在敌人战壕前挖战壕,战壕挖好之后,英兵才进来,所以他们实际是在最前线。遇到下雪时,满脸飘着雪花。到了天晴雪化,境内泥浆没胫。轮班睡觉时也只得站着睡,这是与当初所订合同中“不参战”的条款不相符的。
毕粹德(编号97237)被送到欧洲西线战场,负责挖掘壕沟、打扫战场等工作,隶属英国军队管理。然而,当他再次“见到”来自家乡的人,已经是90多年后了。此刻,他长眠在法国索姆省博朗古的小村庄里,墓碑上刻着“编号97237,卒于1919年9月27日”。
据中国公使馆统计,当时在英军服务的华工中,有名有姓的死亡者就达9900人。实际上,根据战后的清点和统计,在法军和英军中的华工死亡者和下落不明者接近两万人。
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1917年8月中国向德国宣战以后,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开始在前线挖掘尸体以便于日后把他们埋入军人公墓。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英军士兵全部负伤,修缮战壕的华工们就拿着手中的工具冲入阵地与德军搏斗,当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而根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记述,在加莱和敦刻尔克工作的中国劳工还遭受了空袭,在加莱的一次空袭中有8名中国劳工遇难。
在欧洲战场上,华工们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说:“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善于学习,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
华工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在蒋镜海的日记里,我们能从老人的笔尖下,感受到在那个屈辱年代,西方列强对华人的轻视以及中国人的自强之心,日记里有这么一段文字:“民国八年七月十九号,法人菜园葱、蒜、芸豆等被人偷窃,园主告之法国巡捕。巡捕领园主先至BC队各工人寝室(中国人的宿舍),搜寻一遍而无有。寻至英人寝处则葱、蒜等等连叶带蔓翻出十三袋之多。甚矣,英人之不知耻也。”当时的中国国贫民弱,连普通的华工也被当作劣等人首先被怀疑。
作为华工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蒋镜海与华工们组建了旅欧同人会,制定了《旅欧同人会简章》,把在欧洲的华工组织起来,互相帮助。日记中记载的《旅欧同人会简章》,证明华工在国外时有自己的组织。另外,按照合同约定,华工的工钱为每天5个法郎,工作10小时,有周末与节假日,但是到达战场后,扣去伙食费、住宿费、置装费及医疗保险,工资缩水一半只剩2.5个法郎左右,而当年前线的法国士兵每日薪金为10个法郎。1919年的英国议会会议备忘录中也不得不承认:“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担当了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甚至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未能得到。”
1918年11月11日,持续了4年的战争终于结束。同年11月16日,英国殖民大臣专电英属威海卫租借地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值此停战大喜之日,我向威海卫人民祝贺战争胜利,并感谢你们的帮助,从威海卫招募的华工军团对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非常感谢华人社团对政府的衷心支持。”
按照招募合同约定,华工的合约为5年,当战争结束后,许多华工仍然继续做战场清理工作,包括拆除未爆炸弹等非常危险的工作。当合约结束,思乡心切的华工大约有10万人选择离开欧洲,回到故土。英招华工的最后一批在1920年4月回国,法招华工也在1922年3月归国完毕。
一战华工的贡献使中国具有了名副其实的参战国和战胜国地位,100年后得到了英法等国的认可。2016年12月11日,由法国邮政部门和中法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联合制作的一战华工纪念邮票在法国正式发行,旨在纪念华工的贡献。2017年11月,英国华侨华人发起了一场名为“确保我们铭记计划”的全国性运动,要在英国为一战华工竖立一座纪念碑,还他们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