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党建

刘琨祖逖的豪气和饮恨

2018-06-13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谢德新

刘琨和祖逖是东晋北伐的名将,两人以冲天豪气和赫赫战功在暗淡的晋史上闪耀光辉,人们熟知的“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等成语,均是这两位英雄的生活写照。但两人矢志追求的北伐统一大业不仅未成功,热血捍卫的东晋政权也在胡狄的进犯、军阀的作乱中土崩瓦解,留下泣血饮恨。
当西晋灭亡,隔江而立的元帝建立东晋之时,因有一班励精图治的文臣武将,维持住了偏安一隅的稳定,这已属不易,再进一步实现统一几乎是不可能的,借这面旗帜凝聚人心,唤起斗志,对晋室尚存正统信念的官宦民众是需要的,但真的要实现这种梦想,估计就连中兴之主司马睿也没有信心。不知刘琨、祖逖是否真心相信。但无论信者与否,并不影响他们的行为,知其不可为之,且献身奋斗不存一丝杂念,这是难能可贵的。
刘琨死于同盟兄弟段匹磾之手,为了在失败中重整旗鼓,抱一侥幸落入虎口,特别是拘禁期间,看朝廷使来,知己必死,他并不遗憾自己英年早逝,而是遗憾壮志未酬,这是何等慷慨激昂!段匹磾杀刘琨,是给自己私心包装上了奉命的外衣,演绎了那出风波亭。祖逖病逝于前线,死前军情紧急,他看见将星陨落,知死期已近,将家属转移至险地以壮其志。当初,祖逖举家渡江南进,投靠东晋,又壮怀激烈,上书元帝志在北伐,此时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但晋元帝不愿浇灭志士的理想激情,给他一个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名号,发给千人的粮草和三千匹布,不给一兵一卒,任由祖逖招募。有吞天之志的祖逖不在乎这些,当即率众部曲渡江,中流击楫发誓:不能请中原复济者,有如长江!以2000人起家,深入虎穴,在北地树起一面反抗大旗。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
北伐的事业是失败了,但祖逖、刘琨的精神永存,英雄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但悲剧的英雄留给后人更多精神的财富,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胸怀更令人景仰。知其可为是对事业必胜的信心,而这样的队伍中也会裹挟众多世俗趋利者、投机转蓬者;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队伍中都是闪光发亮的金子。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需要有理想信念的支撑,不屈不挠的勇气与耐力,更要有明知前面是坑也要跳的牺牲准备,世俗者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西晋从曹魏手中篡夺权政,也接下了曹魏集团的大半个班底,随司马氏夺权的队伍有忠于司马集团的人,更多的是换旗易帜更换门庭“知其可”的人。司马集团胜则胜了,貌似众心归附,但并不是万众一心,因为西晋从根子上就不坚固,有杀戮、有高压,残酷的朝野纷争与诸王的争权夺利相结合,很快便葬送了西晋政权。纸醉金迷者有,玩世不恭者有,野心勃勃者更多,都是在知其可、望其可的理念指导下,像飞蛾一样扑向权力这堆大火,火灭了,飞蛾也殒失了,留下的只是历史的笑谈。
晋代的历史刻下祖逖、刘琨闪光的名字,更彰显他们身上那种知其不可而敢为、明知粉身碎骨而去为的精神。东晋时,北地的抗击义士大都体现出这种精神,如邵续、李矩、魏浚、郭默都书写了绝地奋击的悲壮篇。历史的毁誉是一面筛子,筛去的是泥沙,留下的是金子,当歌舞升平时,黄钟与瓦釜不分,乱云飞渡时,方显黄钟大吕之响彻。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