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活动会议

北京大学召开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工作会议

2018-07-04     来源: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     作者: 佚名

6月25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工作会议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郝平,校长林建华,党委副书记安钰峰、叶静漪,副校长王博、龚旗煌,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柴真,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等领导,文科资深教授马克垚、严文明、胡壮麟、叶朗,博雅讲席教授,新入职青年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和理学部负责人、文科相关院系和研究机构负责人,以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等300余人参加大会。王博和社会科学部部长龚六堂主持上午的全体大会。
 
会议现场
郝平发表主旨讲话。他表示学校非常重视这次会议,它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历次讲话精神,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分析当前学校文科工作的形势与挑战,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明确未来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共同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北大文科的光荣传统,构建有中国特色、北大风格、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郝平提出文科下一步发展的六点思路:一是明确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出的战略部署;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面向未来,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加强人文与科技融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技术变革带来的教育变革之中并努力发挥引领作用;四是坚持四个“统一”,建设高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夯实学科发展基础;五是读懂中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更大作为;六是借力借势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深度讲好中国故事。
郝平发表主旨讲话
龚六堂作“面向未来的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尊重传统、开创未来”文科工作报告。他从成就、反思和未来三个层面汇报了文科工作,指出北大文科已经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了一批研究基地、交叉学科平台和高端智库,承担了一大批各类国家项目和横向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17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在国内整体优势明显、学科齐全、积淀深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同时,北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在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也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潜力相对不足、相对优势削弱等问题。面对新时代国家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北大迫切需要继承光荣传统,应对时代挑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迈上新台阶。龚六堂指出,我们要建设面向未来的北大文科,必须要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尊重传统与开创未来相结合,遵循文科工作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保持对于最重要和最前沿问题的敏感关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建立跨学科和国际性的学术共同体,关注中青年学者的发展和学生培养工作,完善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支撑体系。
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平文作“尊重、挑战和服务”专题报告。他指出,北大人文社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使得我们成为有思想、有文化的高校,部分学科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前列的条件,但任务依然艰巨。面对其它高校的竞争与建设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学科的任务,人文学科应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资源,切实解决问题,学科办会全力支持:一是以队伍建设为核心,营造好的氛围、激发老师活力,将精准支持队伍建设纳入资源配置改革体系,落实新入职教师的科研启动经费,加大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二是以院系建设为基础,开展国际评估,有责有权,重心下移,落到实处;三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注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平台建设;四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发挥学部作用,推动实体研究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人事部部长刘波重点报告了2014年以来的新体制建立和新老体制融合的问题,指出要以高水准引进人才,用综合评估保持队伍的高质量。在程序上,他表示会更加尊重院系、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在体制方面,学校通过博雅人才计划统一了人才引进渠道,做好新老体制的融合与衔接,一方面要关注到老体制中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创造足够的吸引力引进新人。
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张国有围绕学生培养工作作专题发言。他强调,北大文科始终关注自己的毕业生,从入学新生到毕业生的培养链条入手,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道德素养作为指导,更新课程结构,改进训练方式。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力量,但又不能仅依靠个体,需要有组织地通盘考虑,需要规则来保障,必须要形成好的研究与反馈机制,关注未来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与变化,关注下一阶段课程的改革,可以建立毕业生研讨会、校庆期间毕业生返校座谈会以及用人单位座谈会等制度,围绕毕业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做好课程结构改革并改进训练方式。
理学部主任饶毅以理科发展的经验作专题发言。他回顾了北京大学理科发展的历史情况,基于学校多年来坚持用同样的理念和标准来支持理工科的改革,北大理工科的建设全国领先,其方针、目标和措施已经比较明确,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有效执行。他表示,改革后的北大理科自由而不散漫,奉行高标准而不追求虚无的指标、不会相互拆台,可以为文科改革提供参考:一是和国际接轨、提高学术标准,给年轻学者以压力;二是建立人事晋升委员会制度,摒弃院系中的人情和面子因素;三是学术群体的互相支持,彼此通力合作,不设藩篱。
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提出一个判断和五点建议。一个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的队伍多了、经费多了、成果多了,但是优秀的人才相对少了、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少了、国际上的代表性中国学者少了;五点建议,第一是改变工程式的管理方式,第二是加大跨学科研究,第三是重视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第四是重视年轻学者,第五是重视研究成果发表的平台。
俞可平发言
中文系主任陈晓明介绍了中文系近期的工作情况,希望能够整合各个专业形成一个更大的学科群,在学术思想、项目、教学等方面形成一个深入合作的平台,包括中国古典学中心、中国现代学中心、中国语言学中心等。同时,他也指出中文系在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遇到的一些难题。
社会学系主任张静集中提出两点主张:一是北大文科的眼光和方向不仅应是中国的、历史的,还是世界的、未来的。因此,文科办学方向的共识,亟待辨别哪些需要固守、哪些需要开创,更重要的是,让二者不再相互掣肘,而是成为互补。二是研究生专业教育应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全国20所大学拥有自主学位点设置授权,希望北大积极利用这一制度权限,尽快合理布局文科研究生学位点设置的新增和调整。
法学院车浩代表年轻教师谈了他对北大文科精神的理解。一是兼容并包与学术立校的关系,学者之间有可能研究方向、个人经历、价值观等有不同,但只要谈思想、做学问,就能够兼容并包;二是教学改革与管理宽松的关系,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就像小微企业一样,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三是文科标准的独立性和多元化,不同学科差异很大,引领的方式也很不一样。北大的最大魅力就是能与最优秀的学者共事。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汇报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近两年来的发展情况。建院之初,文研院就立下三条原则,迄今一直是努力的方向。第一条原则是涵育学术、激活思想。学术需要内在的思想力量,思想需要学术的根基,文研院要搭建能凝聚、有厚度、可辐射的学术平台。第二条原则是近者悦、远者来。敬畏学术,尊重学者,学术事业中,学者的活力是决定性因素。第三条原则是清新风气,一流标准。一流的开放环境,一流的前瞻思维,一流的沟通方式,一流的和谐关系。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文研院举办了很多学术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邓小南发言
林建华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今天上午的报告意义重大,郝平书记代表学校对文科的总体情况提出要求,各位教授和各个部门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学校会认真考虑并推动落实。林建华认为,北大的人文社会科学从一开始就卓尔不群,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这是由它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力以及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北大文科的期许带来的,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因此,北大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承担起传承中华文脉的责任,要求更高,建设的方式也会不同。林建华强调,从历史来看,北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拥有一批具有博大胸怀的学者,只有这样的心胸才能高瞻远瞩,布局长远,与此同时,还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切实解决问题,从实践中总结出我们自己的理论。
林建华作总结发言
当天下午进行了分组讨论,人文、社科和经管学部的三位主任分别担任主持人。与会的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和机构代表围绕上午大会的内容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社会科学部和学科建设办公室草拟的多个工作文件(征求意见稿),深入坦诚地交换意见,提出建议,凝聚共识,共商共建,为今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总结回顾了过去北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传统和成绩,直面新时代挑战和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提出了今后促进学科发展的思路,为新的历史起点下北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