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前,教材内容更新落后于社会实践,部分教师内功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重视程度不均衡、保障要素不到位,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重要因素。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师资建设、推动教法创新、优化机制保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
【作者简介】刘川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100191);刘川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理事长;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中国高教研究》(京),2018.2.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6年委托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2016SZ205999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课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2017ZD005)的研究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一项战略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党的十九大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素材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九大回顾和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等重大政治判断,深刻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定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作出全面部署。
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既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在党章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指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历史贡献,是我们党划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必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深刻领会把这一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指导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必须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必须坚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按照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的要求,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讲清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其深远影响,讲清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讲清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既增强大学生对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又增强大学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0次提到青年。在报告结尾处,习近平总书记用浓墨重彩的一段专门论述青年、寄语青年,这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总书记对青年的期许、要求与厚望讲给大学生听,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成才,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加快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三次大的调整变化。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件)颁布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应尽快将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更新升级,及时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布局写入教材,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需要直面问题、深入研究
在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各高校普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启用以来,教材质量和课程质量显著提升,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相比以往有所加强。调查显示,86. 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91. 3%的学生表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有收获[3]。但是各地、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同、建设水平不平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还不够高、学生获得感还不够强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一)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基础和保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得到推广使用后,教材的系统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接受度普遍提高,然而受到政治性、理论性要求高、更新周期较长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4]:在内容上,较多地运用学术语言、文件语言和书面语言,过度的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存在晦涩拗口、难以理解的情况,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接受度,降低了理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时间上,由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更新时间快、频率高,而教材的更新、编写周期长、难度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滞后于形势发展、教学需要的情况;在实践上,理论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对已有实践案例的引用少,对将来实践的借鉴、参考和指导意义不足,给学生留下无用、空泛的刻板印象,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
(二)部分教师内功不足,学术功底不扎实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领路人,教师的个人魅力、学术功底、道德品貌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看,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但不可否认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存在内功不足、专业素养和学术功底不强的现象,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大打折扣。一方面,部分教师的理论功底不扎实,能力与课程需要不相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包含政治学、经济、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在内的综合性学科。而目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存在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单一,自身阅历和实践经历单薄等现象,不能满足综合性学科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不强,专业知识水平不够。目前,仍然有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部分教师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握不够,严重影响了授课的严谨性、透彻性[5]。同时,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仍有不足,科研成果较少,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数量较少、质量不高,运用科学研究推动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教学效果不理想
课堂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基本环节,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接受度、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整体上得到改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爱程度普遍提升,但出勤率较低、低头率较高等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仍然普遍存在,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灌输式教学仍然存在,部分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理论宣讲和知识灌输,讲课像在作报告,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独立思维空间较少、课堂参与度较低,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因此受到极大影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时代性不强,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呈现形式各具特色,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多种多样,成长于新时代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关注度不高、应用率较低、知识更新速度慢,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听、不想听、不屑听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不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停留在课堂的教学上,走出去的意识缺乏,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较差,实践育人的效果无法得到很好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程度不均衡,保障要素不到位
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近年来,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的提升,相关的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有所改善,但距离现实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多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注重用理论解释理论,而对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为课堂教学的改善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协同育人、合力育人的保障机制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福利待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上级部门、学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注度、重视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机会少、平台少;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支持度较低,可利用的资源少,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孤立无援、独木难支的境地。同时,师生交流的渠道较少,教师对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缺乏了解,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生不能真心实意地接受,给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带来了困难和挑战[6]。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必须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在批判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就研究方法而言,传统的文献研究和规范研究难以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的真正症结,必须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实地观察等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一线找问题、挖病根,真实呈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亲和力与针对性方面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受到的制约。就研究视角而言,应主客体互换、让服务对象说话,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客观感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反应,切实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获得感,充分发挥学生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上的主观能动作用。就思路创新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高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造了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队伍,建设了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不仅要通过示范观摩、师资培训等方法普及推广名师名课的科学做法与成功经验,更要通过深度访谈和定量测度,概括总结他们身上影响课堂亲和力与针对性的优秀特质,从而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供新思路和新启示。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需要多措并举、深化改革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学理念,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更加健全的内容体系,同时抓好队伍建设和机制保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提升工程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
(一)创新教学理念,确保以人为本,努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在思政课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获得放飞人生梦想的强大思想力量[7]。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作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既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又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解疑释惑;既要立足现实,解决“切实管用”的问题,也要着眼未来,关照“终身受益”的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为学生真心喜爱、对学生终身有用、让学生毕生难忘。
(二)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治性、学术性、思想性兼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要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硬性灌输和空洞说教,不断提高关注现实、回应现实的能力,构建政治性、学术性、思想性兼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8]。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四为”发展方向和“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设定和优化教学内容,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头学习研究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如何将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教学内容被学生所接受、为学生所用,确保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
第二,既要厘清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之间的边界分工问题,也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问题,还要系统审视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深度进阶,大学与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进一步明确不同学龄段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难度,既避免知识交叉重复,也避免形成知识盲区,通过不同课程内容和难度的有机衔接,进而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要推进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融入,既关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又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用本地事、身边事、热点事去讲道理、释疑惑,要切实做好统编教材与省编教材的融入使用,提升课程的解疑释惑能力,解决学生思想灵魂深处的困惑,从而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更加具有活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主要宣讲者,课程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队伍的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第一,要加强教师选配。严格按照1:35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高起点准入,高质量培训,高效率管理”的原则,配齐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切实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要加强教学技能培训。通过示范观摩、师资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广使用先进理念、科学做法和成功经验,让“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成为常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第三,要加强师德建设。教育者的亲和力要着力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理解学生是前提,尊重学生是基础,接纳学生是关键[9],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的工作,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用真理感召人,用真情感染人,要做到以心换心、以心暖心。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1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努力将内在的仁爱之心外显为亲和力,建构起和谐共进的主体间性,当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
(四)强化教法创新,完善更贴近“95后”“00后”大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当今在校大学生群体基本为“95后”,“00后”大学生也将大规模步入大学。如果说“95后”是互联网原住民、市场化宠儿,那么“00后”则是自媒体先锋、信息化和城市化交互影响的“新新人类”。受益于近年来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深化,“00后”大学生更加具有全球化视野、立体化知识结构和个性化表达习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水平、方式要求必然更高、更“挑”,因此要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要坚持形式创新。实施小班教学、分众教学,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重组教学环境空间,探索实施翻转课堂,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信息的多向流转与深层互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
第二,要坚持话语创新。教学话语接地气是教学亲和力生成的基础,教师要学会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网言网语”来沟通交流,填平师生之间的“话语代沟”,要学会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普通话”“大白话”去阐释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读艰深的理论问题[11]。
第三,要注重实践教学。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让师生走进基地开展蹲点调研、理论宣讲和社会考察,引导学生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到的理论、方法去观察社会、体察国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
第四,要注重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和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批高质量的MOOC课程,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动互动;着力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内容向上、文风活泼、学生喜爱、影响力大的新媒体平台,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距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12]。
(五)构建协同机制,优化政策保障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提升工程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
第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密切相关。要凝练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方向,实现学科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应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属性和功能定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园地,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捕捉、研究、破解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和理论支持。
第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的校内协同机制。建立由宣传、教务、人事、科研、学工、财经等相关部门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校院联动机制,在教师进修培训、社会实践、职称评聘、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不仅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而且要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学生工作主阵地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
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的校外协同机制。教育、宣传、文化、网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沟通,实现政策协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高校应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校地协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理论宣讲等方式,让师生在服务社会中开阔视野、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强化教法创新、强化师资建设、优化机制保障,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吴振东.用中国故事讲好思政课[N].中国教育报,2018-1-8.
[4]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5]吴宏亮.在改进中加强,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6]杜雪娇.新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7]吴潜涛,坚定自信,明确方向,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7(8).
[8]高永强.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及应注意的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9]温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N].中国教育报,2017-2-16.
[10]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1914-9-9)[2017-4-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1024-25629312.html.
[11]袁国柱,刘群鑫.做好思政工作要学会“五种话”[N].中国教育报,2017-7-13.
[12]张根福,朱坚.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