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共产主义内涵和本质的理解不足,受复杂社会矛盾现实的影响、错误社会思潮的迷惑等,都可能使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认识产生“过时论”“渺茫论”“悲观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十分有必要进一步讲清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过程性以及苏东剧变的深刻原因,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黄雯,福建师范大学经济院博士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1.94~9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P63)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更应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2]
当代大学生大多明白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但仍存在对其内涵和本质理解尚不深刻的不足,如受复杂社会矛盾现实的影响、错误社会思潮的迷惑,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易出现偏颇。笔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足,需要教师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讲解共产主义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必然性,提升理论的穿透力,从根本上破解同学们认识上的迷雾。
一、讲清共产主义的科学性,破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迷雾
一些大学生之所以理想信念有所模糊,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即真理性缺乏理性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的160多年间,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非但没有衰败,在科技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发展到尖锐的程度,人民生活还有所改善,于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是否过时了、共产主义是否过时了的疑惑。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解剖,揭示出其内在矛盾不可克服的弊端,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并对未来社会做出的科学展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3](P116)唯物史观是马克思阐发共产主义学说的基本方法,要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其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进而影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更替、发展也以此为根源,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支配。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指出资本创造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但也为其设定极限。这是因为,受资本逻辑的控制,社会化的生产力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必须扩大社会生产,实现生产的社会化,但生产资料私有制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稳固的基础,这样一来,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4](P403)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自身固有的矛盾。显然,资产阶级不可能做这般彻底的革命,革命者只能是以无产阶级为主的人民群众。马克思设想,推翻了资本这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5](P877)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不再为某一些人或某一阶级所有,而是属于所有人,劳动产品也将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分配,劳动本身的意义得以恢复和彰显,真正成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但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6](P231-232)对私有制的扬弃要依靠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私有制的扬弃,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完全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7](P436)
由此可见,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建立不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情绪宣泄、道德谴责,也不是仅仅依据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做出的,而是基于唯物史观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特殊运动规律。正如恩格斯评价,“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8](P4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工人阶级不断开展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资本主义自身调节能力也还未完全消失,在此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机制和方法有了较大变革,社会基本矛盾、劳资矛盾等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尽管资本主义尚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这些调节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的,而“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9](P228)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存在的深层次危机与问题也无法在调整中得到根本解决。至今仍阴云不散的金融危机、引发众怒的“收入鸿沟”、“标新立异”的特朗普新政等欧美社会频繁出现的各类乱象足以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仍存在复杂、尖锐的矛盾体系和系统性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成了欧美国家的畅销书,许多西方政要不得不求助于它,期望从中寻求解决危机的答案。事实再次有力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做的深刻分析并没有过时,要从根本上避免经济危机,只能从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上解决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对抗性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克服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共产主义,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弊端。
总之,共产主义的科学性根植于客观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解释力、批判力和创造力之中。认同共产主义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而这需要有清醒的理论认知。
二、讲清共产主义实现的过程性,破除马克思主义“渺茫论”的迷雾
讲解共产主义学说还应注重阐释其过程性。现实中,有些同学虽然认同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社会理想,但又觉得共产主义难以实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渺茫的美好愿望。产生这种渺茫思想的主要原因是,简单地把共产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何时实现画上等号,认为共产主义需要几十代人的奋斗才能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便有些气馁,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这实际是不明白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有过程的,不可能很快实现。共产主义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现实运动的必然归宿。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作为历史过程展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表明共产主义制度也有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列宁把这两个阶段分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或低级阶段,是因为它与共产主义社会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未来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将从社会主义内部逐渐生长和成熟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这样谈道:“虽然社会主义阶段距离共产主义社会尚远,而且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不完善的,但我们必须满腔热忱、脚踏实地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9](P290)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高举科学社会主义旗帜,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习近平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0]之所以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P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政策、纲领和路线是立足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是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P16-17)而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战略思考,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途径,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使我们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又前进了一步。
可以说,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实践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目标,所以不能说共产主义是渺茫的。习近平特别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12](P5)共产主义既是我们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每个立志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华儿女终其一生追求的理想。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谷文昌、王伯祥以及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他们的实践就是为着共产主义。个人理想应当也必须同社会理想相统一。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事业中,才能化共产主义“渺茫”为“明朗”,化“渺茫”为动力。倘若一代又一代人都能如此,那么作为社会理想的共产主义将会加快实现;而对于个人来说,生命汇入社会发展进步的洪流,个人生命的不朽也便奠定在了历史发展的无限性上。
三、讲清苏东剧变的深刻原因,破除共产主义“悲观论”的迷雾
“历史通常都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发展的”。[13](P734)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使10个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陷于低潮。这让不少人产生了悲观情绪,怀疑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科学性,不敢再理直气壮地谈论和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危机就意味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危机吗?苏东剧变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吗?这是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
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既有外因上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对其展开的军事威胁,也有内因上苏联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弊端,但究其主要原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揭示道,“正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推行错误的路线,使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放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直接导致苏联亡党亡国。最为关键的是苏联共产党本身出了问题,最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14](P114-115)这是我们在分析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时,必须抓住的主要矛盾。事实是,自赫鲁晓夫时期开始,苏联共产党便逐渐放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甚至公然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搞自由主义的多元化,使苏联共产党最终放弃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如1988年6月,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将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联改革的目标,1989年11月,他发表文章《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全面论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90年7月苏共28大,他主持并制定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声明和新党章,正式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确定为奋斗目标,使苏联完成“改旗易帜”的方向性转轨。后来,连戈尔巴乔夫自己也承认,“当时我的理想是走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15]1991年3月,苏联举行是否解体苏联的全民公决,在绝大多数公民都表示同意保留苏联的情况下,政府仍旧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己经终止存在”。由此可见,苏联解体,失败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而是自赫鲁晓夫始逐渐背离直至戈尔巴乔夫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转而奉行的社会民主主义;苏联解体,垮台的也不是原本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苏联共产党,苏联共产党已实际上蜕变为社会民主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强调,“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关键是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9](P269)这是苏联解体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邓小平也强调,“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16](P381)共产主义是以逐步实现彻底消灭私有制为目标的,遇到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扼杀,或因缺乏经验而出现暂时倒退是可能的。但社会主义是自觉的行动,无法通过自发行动达成,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能够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7](P18)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使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P8)中国的发展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我们不仅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了比较优势,逐步改变国际竞争的力量对比格局,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活力,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18]俄罗斯总统普京评价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驱动器”。[19]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经验也引起世界政党的浓厚兴趣和高度评价,捷克众议院副议长菲利普指出,“中国发展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治国理政的灵感”;[20]等等。科学社会主义非但没有消亡,相反,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我们党的这种信心正是植根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总之,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善于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困惑,更有期待。我们的任务就是,讲授好理论,用彻底的理论、正确的思想认识,充分展示共产主义思想的真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使其更具凝聚力与影响力!我们深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将充分地展示共产主义的生命力和真理性光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定能在大学生的心中牢牢扎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光明日报,2013-01-06(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15]转引自曹长盛.苏联解体进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及其教训[J].山东社会科学,2011(7).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8]制度优,中国成了全球减贫火车头[N].人民日报,2017-06-26(13).
[19]外国政要评价十九大[N].人民日报,2017-10-24(5).
[20]中国模式为世界带来更多灵感[N].新华每日电讯,2017-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