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论思维导图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性

2018-07-16     来源: 《北京教育》:德育版,2018.1.48~52     作者: 谢玉进 孔蕾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风靡全球的大脑开发工具,在新型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抽象思维具体化,创新思维能动性的特点。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教学吸引力、改善参与度、激发创造性、提升获得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方式。思维导图运用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处理好工具性与价值性冲突的问题、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的问题、感性化与理性化自洽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契合性
【作者简介】谢玉进,孔蕾,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6)。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版,2018.1.48~5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研究”(13CKS039)、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如何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从问题出发是重要的进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还不够生动活泼,较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2](506)等问题,发挥思维导图提高吸引力、改善参与度、激发创造性、提升获得感等功能,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尝试。
一、思维导图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记忆之父”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开发大脑的思维工具,是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管理与学习工具,在教育界和商界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响,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关于开发思维的新型思维模式,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3](109。110)思维导图模仿了人类大脑脑细胞的运作过程,它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向四周发散,通过线条加以沟通连接。[4](14)每一个图案或者分支都会成为下一个子中心,这样就展开了无穷无尽的分支。它可以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具体化、简洁化,更易于被我们理解和接受。同时按照个人的思维方式思考、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思维导图的特征
第一,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图像、关键词、线条是构成思维导图的基本要素,形象化、具体化、直观性是思维导图的重要表征。思维导图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外在特征演绎出使用者对其思维过程与内容形象直观的表达。各级主题通过线条加以连接,辅之活泼生动的图片,使研究内容更加鲜活生动。思维导图不同于传统的概念图,其架构中包括了图像、线条、色彩等元素,它的形式是各级主题通过图像线条文字加以描述,是大脑思维呈发散状呈现的映射,它比概念图更加形象直观、生动鲜活,容易激发大脑思维的跳跃,这也为使用者挖掘其核心功能提供了形象化的外在描述。
第二,抽象思维具体化。思维导图作为开发大脑思维的工具和模仿个体思维的思维模式,具体指向的对象是任何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它的操作过程模仿人类大脑思维的运作,将个体抽象思维形象具体化。这一功能是思维导图的核心功能,其呈现形式是将大脑中抽象、理性、复杂的思维运行过程以图片、线条、文字的形式展现,并加以色彩装饰,各级主题通过线条连接,形象直观地将个体思维运作的脉络展现出来;通过简单的文字点醒以及形象的图片描述,展现出一个以主题为中心,围绕主题相关联系的发散式画面。这样看似抽象、复杂的思维过程以发散性导图的形式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体现出思考路径可视化的特征。这一方法将改变传统隐藏式的思考方式以及列表式、罗列式的表现形式,更加清晰形象直观地表达抽象思维结果及其过程。
第三,激活思维能动性。激活思维能动性是思维导图的一项强大功能,也是思维导图展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思维导图在团体教学应用中,围绕中心主题词,开放地接受来自成员对于主题词的任何解读、思考或感性的描述,这种“零门槛”包容的思维接纳方式,使得成员在讨论中没有任何顾忌、消除了思维和表达障碍,而且任何思维结果都会被纳入对主题词的诠释中,这样的积极反馈极大地激励了各个成员,进而思维能动性被激活。思维导图在个体思维管理的应用中,也给予个体自由想象、发散、创造的空间,没有固定的程式、没有终极的答案、没有好坏的评判,表现出“所思即所得”的思维自由与效率,可以真实、简明、形象、高效地再现思考者的思维过程与结果,从而能够切实帮助个体提高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提升思维效率,继而让个体爱上思维、爱上应用思维导图管理思维,达成激活思维能动性的目的。
二、思维导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合性
(一)思维导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适用性
将思维导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野,从根本上来讲是由思维导图的强大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求的契合性决定的。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我们有必要拓展思路,广泛寻求有益的手段、方法来推进教学改革,而思维导图就是可尝试的方法之一。据相关调查,“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的各项评价中,连续两年(2015-2016)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相对较低。”[5](495)“52. 5%的大学生认为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30.6%的大学生认为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不够生动活泼,较难吸引大学生的兴趣。”[6](506)。调查表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吸引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而思维导图所呈现的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外观,所具备的化抽象为具体、激活思维能动性的功能,恰恰是提高教学吸引力的有效方法,这为思维导图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思维导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合点
思维导图具体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深入找寻二者的契合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挥思维导图的能量,实现思维导图自然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体系之中。
第一,形式新颖提高教学吸引力。思维导图由文字、图像、色彩、线条组成,它们对个体大脑思维具有不同的映射。根据不同的形态表现,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呈现的效果也不相同。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能够充分激发人们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全图式。第二种是逻辑感强、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文字式。第三种是图文并茂式,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是前两种的结合体。[7](34-35)将思维导图的三种形式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一阶段,课前在准备预习阶段,采用全图式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要学习章节的全图式思维导图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导图进行预习。旨在以图像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个体思维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能动性,达到在课前预习环节激发学生好奇心,为课堂授课铺垫基础的作用。第二阶段,课上正式学习阶段,采用文字式思维导图。正式学习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捕捉教学重难点,采用文字式导图呈现教学内容的关键词,让学生“一目了然”,条理清晰,进而提高听课效率。第三阶段,课后反思阶段,采用图文并茂式思维导图。根据课前预习的基础以及课上重点的快速把握,整合思维、梳理脉络,画出图文并茂式思维导图。通过这三个阶段,可以实现思维导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有效嵌入,回应学生在教学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达到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目标。
第二,头脑风暴改善教学参与度。头脑风暴是思维导图应用的重要环节。头脑风暴是一种产生于个体大脑中、关于个体思维运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是建构在关于大脑理性层面的行为方式。头脑风暴的目的就是激发人类大脑创新思维使其产生新想法、新观念。首先,从头脑风暴的产生主体和发生条件来看,具有零门槛准入原则。头脑风暴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任何具备思维能力的个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头脑风暴有助于消除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自我的压力与顾虑,从而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其次,头脑风暴式思维训练鼓励个体自由联想,打破思维局限,呈现更加自由开放的思维状态。这种自由联想、自由抒发,能够消除传统教学中强势的知识权威与对错评判带来的压抑感,从而让学生获得轻松自由的思维体验。最后,头脑风暴发生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交流,能够达到用思想激活思想的自的。它通过不同思维个体进行思维对话,来穷尽讨论者的思考,以不断碰撞、启发、深挖的方式实现思维的深度化,是改善教学参与度、激活思想的重要方式。
第三,发散性思维激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是思维导图的重要特征,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外部表现。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以直线或列表的方式进行的。产生这种看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越来越依赖两种主要的交流方式——言语与文字。[8]这种以直线或列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线性思维。线性思维长期固化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将个体的思维视角局限在某一方向,定格在某一领域,形成个体思维定式,从而影响创造性的发挥。事实上我们的大脑思维运作是以由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呈发散状展开的方式进行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关于大脑发散性思维的思维工具,提供了不同于线性思维模式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思维导图的运行起始于一个中心概念或主题,然后由中心主题向外发散,每个关键词或图像都会成为一个子中心,整合起来以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发散,如实地反映大脑状态。思维导图的运作过程模仿人类大脑思维的运行规律,从而激发个体思维创造性,打破思维固化和僵硬的状态。思维导图具体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学生围绕中心主题词自由发散地联想,“想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力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主题词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实践证明,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于主题词的理解和想象也是“缤纷多彩”的,而思维导图最终呈现出来的围绕主题词的发散性思维脉络、思维数理、思维图式尊重了每个学生思维的原生态,充分展示了个体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思维个体性被尊重,发散性的思维联想被鼓励,让学生不仅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趣,而且觉得理论学习也可以有为,从而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贯穿全过程提升学生获得感。简而言之,获得感是由于获得而得到的一种主观感受,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众所周知,如何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难题,如何破解难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实,获得感是一个结果状态,而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都有达成获得感的可能性。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吸引力、改善参与度、激活创造性,使得提升获得感具备了基础。具体来看,思维导图对学生获得感的提升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其一,在教学进程中提升获得感。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变得有趣,让学生在思维的互动、碰撞中体验思维的乐趣,将枯燥、严肃甚至晦涩的理论问题以轻松自由的方式展开,收获的是对理论的亲近感,展现的是教学的亲和力,在过程中逐渐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其二,在教学结论中提升获得感。思维导图让教学结论不再是以“要”或“必须”的口吻说出的教条,而是一张张鲜活的导图,导图中不仅有明确的以关键词出现的结论,而且有条理清晰、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结论生成的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得理论知识的体验性大为提高,进而使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极大改善。其三,在反思中提升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止于教学结论的给出和知识传授的达成,它是思想性的,是点燃灵魂的,是要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学生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则必然需要引发学生的深度反思。如何让学生愿意去反思,而且懂得反思的方法,思维导图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学生在制作导图和应用导图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都反复经历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在反思体验中启发新知、悟到新识、收获新解,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
三、思维导图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担负着独特的育人使命,因而是一项特殊性鲜明的教学活动。任何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应充分观照其特殊性,找准契合点、融入点,避免“两张皮”“生搬硬套”。思维导图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如此。为实现有效应用,提升教改实效,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一)工具性与价值性冲突的问题
思维导图作为风靡全球的思维解剖工具,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广泛的适用性,从全球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使用情况来看,思维导图的实用性是非常突出的,这充分彰显了它突出的工具性。工具性的彰显最容易带来的问题是人们容易满足于工具本身的外观、“好玩”“热闹”或是表象成就感(即导图本身绚丽多彩),而忽视制作思维导图的根本目的和思维导图背后所应负载的价值,这就是工具性与价值性的冲突问题。当前,随着现代导图软件的推陈出新、功能激增,确实有思维导图越来越漂亮、外观越来越炫酷,从而使得应用者追求外在而弱化内在挖掘的趋势。对此,思维导图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首先强化工具性服务于价值性的理念,导图的制作不应以追求外在形式美为主要目的,而是必须服从教学内容的呈现需求,切实让导图紧密围绕教学深化的目标进行合理的应用,使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达成和谐的状态。
(二)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的问题
如前所述,思维导图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过程和思想结果,保障学生思想的自由,这是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度、激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依托。应该说,思维导图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自由想象、畅快表达,尊重并呵护学生的特殊性,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共同理想信念的教育问题、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问题、共同奋斗目标的认同与追求问题,因而,它的普遍性要求是明确的、不容动摇的。因此,在思维导图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应注意将对特殊性的尊重与普遍性的引导紧密结合,既保护好学生的个体喜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又注重将个体引向集体,使个性化需求适应普遍性要求,实现个体与集体的良性互动。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导图制作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被压抑的前提下,教师应主动以巧妙的方式引导与教育学生关注集体、回应责任、承担使命。
(三)感性化与理性化自洽的问题
思维导图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这是其感性化的重要表征。一幅漂亮的思维导图,就如同一副充满美感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感官的享受。但思维导图毕竟不是绘画作品,相较于它外在的形式美,其内在内容的逻辑美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维导图能否在提高“理论彻底性”“理论说服力”等方面展露能量,是决定其应用价值的关键。因此,着力提升思维导图内容的理性化程度是在导图应用过程中必须关注与有力回应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提升理性的关键在于深入对中心主题词展开深度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发起理论的争辩,在反复的观点交锋、思想批判、理论建构中将中心主题词的讨论引向深入。继而对讨论形成的共识进行分类,形成用于解读中心主题词的二级关键词,并将关于二级关键词方方面面的解读标注在三级分支上,这样就形成了对于中心主题词逻辑精准、条理明晰、层次鲜明的解读,实现了将理论的理解推向深入,并形成宏观架构。这样的理论理解将是全面、深刻且立体的,切实保证导图本身的理性化,进而真正实现感性化与理性化的自洽。
在思维导图广泛社会化应用的今天,它已被人们熟知,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的色彩。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是因为它是神秘的、新鲜的,抑或它是时髦的、有名气的。而是从实际出发,基于思维导图的特征禀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的契合性去发掘它在创新教法方面的价值。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思维导图在提高教学吸引力、改善参与度、激发创造性、提升获得感方面存在的优势和表现出来的良好功能,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它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可能性,目前亟待实践的就是通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验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打造出思维导图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典案例和系列精品教案,让思维导图切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法创新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5][6]沈壮海,王培刚,王迎迎,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丁大刚,张斌,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宿文渊.思维导图[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7]陈资璧,卢慈伟.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8][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丁大刚,张斌,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