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概论”课教学

2018-07-16     来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京),2017.4.114~122     作者: 武传鹏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是课程内容的理论逻辑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逻辑的共同要求,应将以形成主旨鲜明的教材、培养言传身教的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特征的全方位融入作为基本思路,以求凸显整体效应。在具体实践层面,还需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好“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教与学、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武传鹏,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京),2017.4.114~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6JJD710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5 CKS036)的研究成果。
2016年12月7-8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以及“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融入?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居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缘由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2]。“概论”课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性和自身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是理论与现实两种逻辑的共同要求。
1.课程内容的理论逻辑: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作为青年大学生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课程,“概论”课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根据“概论”课的内容和任务,讲清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贯穿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只有掌握了“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3],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才能真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明确价值追求,进而在价值观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概论”课说到底是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而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一定是高质量的“概论”课教学的“标配”。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1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统领具体价值观念的、最高层次的价值理念。[6]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168,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7]。一言以蔽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而前者正是高校“概论”课教学的主旨。
发展着的理论需要价值引领,价值观培育也需要理论支撑,两者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符合教学规律,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重要意义。
2.学生发展的现实逻辑:统领大学生群体中的多元价值观念
一个人的价值观养成重在青年时期。习近平指出: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172。“他们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8]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4]167。尽管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但是他们也向往并追寻着“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以获取人生奋斗的目标、方向和力量。[9]因此,从学生成长规律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需要并且渴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驱动和价值导航。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17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10]44当代大学生将全过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概论”课必须深刻把握时代主题,通过解疑释惑,帮助学生摆脱在思想意识方面面临的种种困扰,切实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11],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12],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就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时代使命而言,能否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自身能否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3]受复杂国际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高校中存在一些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偏离的现象,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塑造功能相对不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明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大学生中树立精神旗帜,培养适应民族复兴、和平发展的一代新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我们必须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这一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基本思路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4]。与其他课程一样,“概论”课教学也是各要素相互配合、各环节有序衔接、追求整体效应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说,只有不断优化各构成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因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达到“落细落小落实”的效果,需要从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全面着力。
1.教材要主旨鲜明
刘延东在国家教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5]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提出:“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0]580教材是教学的源头和依据,规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首先要融入教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历次修订,都是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概论”课教材历经6次修订,直接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是最近2次。在2013年修订版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400字左右的一段话出现在第八章第三节第二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凝练性表达。在2015年修订版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出现在第八章第三节第二目,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目题目改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篇幅扩大到1600字左右,内容为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此外,第一章第三节第三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也提及“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可见,在当前“概论”课教材的逻辑结构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主要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加以切入并且日臻完善的。
一本好教材总是从分析问题和矛盾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解决中国的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一系列问题中实现的。这一“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蕴含一条清晰的价值观线索。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16];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有强大的工业和农业、有高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7];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8]。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价值生成。从逻辑上更加鲜明地实现贯穿、结合、融入“概论”课教材,一方面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获得自然而全面的展现;另一方面有助于凸显“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塑造功能。
2.教师要言传身教
列宁曾论述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他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1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0]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特别指出:“‘传道’是第一位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事、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21]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传道”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也就是说,“明道、信道”是“传道”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好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这项工作,教师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2]32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10]578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和人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概论”课教师责无旁贷。
“概论”课教师要树立价值观自信。教师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丰富内涵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扎扎实实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积淀增强价值判断力,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概论”课教师要融会贯通地组织教学内容。核心价值观是“概论”课教学的价值中心,联系价值追求、价值理想,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同时,把理论问题讲透彻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因此,要尊重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及身心发展,整合教学资源,抓住主要内容,凸出价值观教育。
“概论”课教师要身体力行,走在前列。“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23]教师做出表率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概论”课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情怀感召学生,使学生“爱其师而信其道”;发扬工匠精神,肯下“绣花”功夫,以诚心、耐心、专心、恒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朗读者”。
3.教学方法要行之有效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掌握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认知和接受,其中还有一个怎样教才能入耳入脑入心的问题。刘云山强调:“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5]在“概论”课教学中,立足“95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启发式作为根本性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教学方法,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五种教学方法着手。
一是以专题法使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概论”课具有紧密联系现实的特点,因此专题教学拥有一定的优势: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强化问题意识,凝练教学内容,运用身边案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摆事实、讲道理,贴近实际、重点突出、循循善诱又以理服人。科学归纳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发展脉络、价值旨归等,进行专题教学,使教学内容系统化,以收画龙点睛之效。
二是以讨论法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为学生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一定难度。《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围绕一些迷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2]这里的“讨论”泛指提出论题、搜集资料、准备发言、各抒己见、激发思维的整个过程。通过持之以恒地学习研究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热点社会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24],让理论鲜活起来。
三是以对比法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要注重中外比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摒弃“言必称西方”的“洋教条”,去除价值、文化上的自卑心理。
四是以经典阅读法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著作是第一手资料。学习理论最有效率的方法是阅读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理论的魅力。在“概论”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重在培养兴趣,帮助其在感悟原著、历史、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中积累知识、习得方法、明确价值。
五是以实践教学法使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通过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沙龙、学生红色艺术作品巡展、学生多媒体创作展示以及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感性材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验中内化于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习近平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的事业越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25]在教学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呈现出一些融入难的问题,如亲和力、针对性不强,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足以及理论与现实脱节严重等。“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26]反思这些问题,仅仅从教师的视角出发捋出一条融入的基本思路是不够的,还须运用辩证思维,从思想观念上理顺“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教与学、知与行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预期效果。
1.“传道”“授业”“解惑”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集中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三者统一。在这里,“传道”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授业”指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立场、观点、方法,“解惑”指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现实困惑,必须三者兼顾。然而,在“概论”课教学中仍存在“授业”一家独大的问题,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传道”要旗帜鲜明。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以高远的视野指明价值观的定向作用:思想和文化风格“是变革的必然序幕,因为意识上的变革——价值观和道德说理上的变革——会推动人们去改变他们的社会安排和体制”[2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传道”之所以是第一位的,因为它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就是要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1]168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汇聚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
“解惑”要落到实处。价值观教育不能高高在上、与现实脱节、沦为空谈,必须实事求是,必须“解渴”。能否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1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概论”课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需要真正关注和了解当代大学生想什么、盼什么、要求什么、反对什么,有的放矢;需要引导大学生理解我国当下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和困难,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缺点和不足,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长远发展打算,“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2]295,倡导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时代需求、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握好人生出彩的机会。
2.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不单单是教师教,而是教和学的统一,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28]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常常事与愿违,造成忽视学生价值的“教师中心论”。在“概论”课教学中,居高临下、不容置疑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使亲和力、吸引力、说服力皆大打折扣。反之,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给予教师的价值和作用以应有的关注,由于学生存在知识、经验、成熟程度等方面的局限,教学容易陷入无序状态,导致学生获得感下降,亦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必须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9]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要打破应试压力下的思维定式,突出强调学,关注学生。教师通过发挥主导作用为教学活动确定目标和方向,但要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师生之间走向平等对话,追求教师精讲而学生多学。教师从分析矛盾出发,讲深、讲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联系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进行分析和综合,体认、确证其中蕴含的理论精髓和价值追求,触类旁通地发现、领悟真理和理想信念的力量。“思想是通过其实现自身的内部力量来证明自己是可靠的。”[30]调动“学”以升华“教”,实现教学相长,引导学生完成从“自在”到“自为”的飞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人与人精神相契合”[31]的教育真谛。
3.知与行的关系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概论”课教学中如何化解“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知行分离现象?认识这个问题,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32]82,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知行合一何以可能?源自共产主义实践的“信”[33]是前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34]正因如此,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被称为“知识、信念和实际行动的合金”[35]。那么,如何实现“信”呢?则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真理尺度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尺度。这两个标准源于实践,源于“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36]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势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32]296-297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以凝结和开拓,二者有机统一。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大学生方能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总的来说,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有助于实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那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4]17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30)[2017-10-13].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3-6.
[6]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70-73.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0.
[8]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9]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四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2-17(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5.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3.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15]刘延东在国家教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把国家教材建设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N].人民日报,2017-07-06(4).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6.
[17]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5.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6.
[19]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9.
[20]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30.
[21]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408.
[2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9-30(1).
[2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2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39.
[27]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527.
[28]李超辉,王志彦,谢翌.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4.
[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52.
[3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
[3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3]黄显中,胡丹.“知行关系”的实践哲学阐释——纪念《实践论》发表80周年[J].江西社会科学,2017(7):12-21.
[34]王阳明全集(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2.
[35]社会科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研组.党的工作中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M].史民德,何得霖,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40.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