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虚拟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新探索

2018-07-16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2.108~111     作者: 陈宝 刘会强

【摘要】虚拟实践教学是对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自然与必然的延伸与选择,是符合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内在规律的有益探索。虚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围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这个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和兴趣,最终达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虚拟实践教学;自主参与;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陈宝、刘会强,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701)。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2.108~111
经过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多年探索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实践教学方面业已取得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成果。然而,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实践教学仍存在着学生参与面不广、参与成本高等问题。鉴于此,从2009年起,我们在教学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尝试着从网络虚拟层面来突破实践教学的困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教学,构建虚拟实践教学体系。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虚拟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虚拟实践教学体系是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
1.现实层面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实层面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存在着普遍性的困境: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两者互动不足;投入不足,内容空泛,模式单一,学生更多是被动参与,且参与面小,同时由于师生比不足导致教学班级规模过大,人数众多,客观上决定着无法有效组织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还有出行安全等,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这些已经成为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瓶颈。然而,虚拟实践教学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些困境,网络虚拟空间以其时空的无限性和交互成本的低廉弥补了这些缺憾,它成为现实层面的实践教学自然与必然的延伸与选择。
2.网络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毋庸讳言,在一些高校部分班级,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抬头率”不高,部分学生成了“低头族”。在实践层面,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质量也不太理想。在我们看来,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自主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虚拟实践教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困境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
3.遵循“9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成长规律的需要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恰好与中国互联网一同成长,是地地道道的网络原住民。自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快速进入网络时代,青少年成为网络世界最为活跃的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6月月底,中国大陆地区网民总计7. 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 3%,这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群体的比例为46. 2%,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20. 7%。6大学生对网络无任何陌生感、畏惧感,倒是有天然的亲近感、熟悉感。他们谙熟各种虚拟空间、网络交往,无论是对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的介入广度和深度,还是对各种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敏感与掌握,都远远超过他们的师辈。大学生也更加注重自我。“90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普遍较强,他们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在这种时代境遇下,更新与变革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观以及教学观念势在必行,虚拟实践教学体系由此应运而生。在我们近10年的虚拟实践作品大赛中,每年学生都会借助一些我们教师陌生的技术载体做出精美的作品,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大为惊叹。
二、虚拟实践教学的体系建构和实施举措
虚拟实践是借助虚拟技术在网络空间完成的实践活动。虚拟实践教学抓住大学生的两大优势和一个劣势开展教学。两大优势即注重自我的特点,顺势让他们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利用大学生精通网络另一优势,让他们利用网络虚拟技术来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即在网络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讨分析现实问题并做成电子化的作品。一个劣势,即不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恰好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想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必须主动求教于教师,初步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虚拟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成为我校思政课教学的特色和亮点。
1.建构虚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原则
围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这个核心理念,秉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虚拟实践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统一筹划、同步推进。将虚拟实践教学内嵌于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环节,使之成为思政课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制定了与课堂教学衔接、配套的实践教学计划,提高过程参与分数比重,实行免考制度等改革,从制度上确保师生像重视理论教学一样重视实践教学。
第二,坚持“主体间性”与“问题意识”的双重引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在虚拟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理念,打破传统师生间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对整个实践教学的把控,以及对学生所要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有效指导;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主动向教师求教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学理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制作形式多样的电子作品。简言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虚拟实践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既来自教师的启发,又来自学生自己的发掘。围绕问题,师生在线上线下共同分析研究,平等对话,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互通联动,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调动学生课下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和兴趣,最终达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效果。
2.虚拟实践教学的体系和举措
从静态上看,虚拟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又包括若干要素。见下图:

从动态上看,虚拟实践教学体系又可分为教学保障、实践承载、成绩考评、教学运行四个环节,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全面自主参与实践教学过程,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首先,“保障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订制规范,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第一,制定、修订教学计划。以“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明确教学进度、时间节点、实践类型及其要求,为学生推荐参考书目、实践选题、学习网站等。教学计划由全体任课教师集体探讨确定,在开课第一周即公告学生,以此为据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第二,制定以过程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文件。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手册”等。基本理念是过程管理、过程考核,将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实践教学成绩纳入课程总成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
第三,做好教学总结和档案整理。开展教学研讨、总结,不断探索虚拟实践教学规律,为下一轮实践教学提供支撑。
其次,“承载体系”是保证学生自主参与的核心路径,是完成实践教学计划、达成实践教学目的的主要抓手。四门思政课主干课程具体落实虚拟实践教学。依据四门课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确定虚拟实践教学形式:“虚拟体验”在大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实行;“网络调研”“虚拟建构”“网事研究”在大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开展。“网络互动”则可以在所有课程中实施。
承载体系还包括“作品大赛”。“作品大赛”是指一年一度“上海政法学院思政课虚拟实践作品大赛”,要求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它限定作品选题必须是“理论+实践”,定题后经过三个月的打磨,做成PPT、电子书、电子杂志、视频、网站等电子化的作品,以上课班级为单位进行初赛、复赛,临近期末举行全校性决赛,评出奖项。在学生虚拟作品的选题、构思、制作过程中,除技术制作外,在选什么题目,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上,学生除主动自学理论外,还必须积极请教教师,教师成了导演,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成了主演,学理论的热情、参与性激活了。
为保证大赛活动成效、发挥多重效应,我们进行了实践教学设计与改革:第一,将比赛纳入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实施细则,教师依规指导。第二,精心设计赛程和比赛要求。通过班级预赛和全校范围的半决赛、总决赛等,好中选优;现场比赛形成学生演示作品、答辩与评委点评的有机融合。第三,遴选高年级优秀学生当评委。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到比赛的组织实施、现场打分的环节中,借此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成长。
再次,“运行体系”主要包括“实践路径”“网络互动”等,是实施虚拟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实践路径”有四种具体形式:第一,虚拟体验。指学生根据实践任务,在虚拟目标空间如网上博物馆、网上纪念馆等进行参观、体验,成果为图文并茂的电子报或是PPT。第二,网络调研。要求学生自拟问答题目,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焦点事件进行线上、线下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成果为电子报、电子杂志、PPT等。第三,虚拟建构。要求学生围绕所学的理论问题、社会问题制作专题网站、网页或电子书,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网”等,作品栏目丰富、信息量大,技术要求较高。第四,网事研究。指学生就网络世界的热点事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电子书、视频等形式提交。
“网络互动”有两种形式:第一,“网上课程中心互动论坛”。教师在论坛区组织讨论、互动,论题由教师或学生不定期发布,学生登录课程中心参与讨论,相关记录记人平时成绩。第二,“微信互动”“QQ互动”。主要利用课程微信号、QQ群以及班级微信号、QQ群的24小时在线课堂,了解学生“微想法”,把一些出界的“微言”拉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义”内,实现“微言”与“大义”的结合与统一。
最后,“考评体系”指以“期末免考”为主的成绩评价方式方法。期末免考对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虚拟实践教学具有特别的作用,许多学生参与虚拟实践教学最初就是想获得免考资格。主要做法是:第一,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将每个学生的网上互动、实践教学成绩与课程总成绩挂钩,即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20%(含考勤、互动)+实践教学成绩3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50%。第二,设置期末免考制度。对那些平时学习努力认真、实践环节表现优异的同学,按照班级总人数5%-8%的比例给予免试。第三,用教学文件规范考核。制定了《上海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手册》《上海政法学院虚拟实践作品大赛比赛规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期末免考实施细则》等文件。
三、虚拟实践教学的成效
1.激活了思政课教学,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自主参与虚拟实践教学,尤其是虚拟实践作品大赛,是学生剖析网络热点和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自主再学习的过程。正如许多获奖学生事后总结的那样,一开始大多是奔着免考名额参赛的,但是真正投入之后,反而发现免考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从选择题目、收集资料、完成作品,到初赛、复赛、总决赛,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受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走到总决赛的同学,他们所收获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奖项本身。正如我校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获得者潘自强同学所说的那样:“大赛让我真正从课本走了出去,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既挑战了自我,又结识了朋友,无论是对我专业水平的提高还是就业的铺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学生的肯定是对实践教学改革的最高褒奖。学生在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中拓展和深化了对课堂教学所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网络热点、社会问题在网上论坛、课堂教学之间的互通联动,拓宽了学习空间和思考领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将课堂延伸到网络,将网络话题引入课堂,这些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目前课程点击率为337000多次,发帖超5000篇,网上互动论坛的开辟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搭建起了交流思想、畅所欲言的24小时“在线课堂”,弥补了因授课时间不足而无法进行课堂交流的缺憾。来自网络、贴近生活的公共性话题和评论可以激发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兴趣。与此同时,网络互动的问题从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再返回到网络,激活了虚拟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氛围,网络互动成为贴近学生、让学生喜爱的畅所欲言的新学习形式。
3.推动了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改变,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实践出真知”,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一“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学生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许多学生在参与虚拟实践教学的感悟中都说道,起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感兴趣,但在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真用”,达到了思政课学习的目的。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评分上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的学生评分普遍都在90分以上。
4.促进了教学相长,收获丰硕成果
虚拟实践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以近4年为例,参与虚拟实践教学的教师先后发表20多篇相关的教研论文,出版1本教学论文集,立项教研类课题10余项,其中包括2012年度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和2014年度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多位教师获得包括上海市育才奖在内的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内部出版4套学生虚拟实践作品成果(光盘、纸质化作品),内部编印4本学生论文集等。实践证明,虚拟实践教学促进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 2017-08-04/2017-12-20.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