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三期

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

2018-07-16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1.85~89     作者: 李菊英 颜州

【摘要】获得感指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中学有所获的同时,体验到喜悦、满足、荣誉、尊严、自豪等感受,是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善于在增强教学的“亲和力”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遵循“三因三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善于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善用“管用得法”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秉持“学为人师”的职业素养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认可条件,教师要善于在形成课堂的感染力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实效性;生成要素
【作者简介】李菊英、颜州,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1.85~89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司2017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研究”(项目批准号:17JDSZK022)和湖南省2017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咨询督查和指导引领工作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17 GC03)的阶段性成果。
获得感,通常指在切实得到基础上所形成的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持续满足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而言,获得感不仅指使学生在知识上学有所获,而且还要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喜悦、满足、荣誉、尊严、自豪等感受,使学生在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同时,内心得以滋养和升华。这是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也是课程教育教学的价值体现。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善于在增强教学的亲和力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树立何种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实施与成效,好的教育理念能使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正确的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更新教育理念,切实抓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个关键点,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1.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围绕学生”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重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尊重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意味着把学生放在核心的位置,始终深入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紧密围绕学生而展开。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坚持“以生为本”就是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中心,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坚持“围绕学生”,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2]如果思政课教师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能够自觉做到“围绕学生”,对学生倾注满腔爱心,定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2.重视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善于“关照学生”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所谓“亲和力”,一般指的是“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3]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则指在坚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亲近的氛围,从而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与感染力。
关照即关心照顾,关照学生体现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帮助学生。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关照学生”的“大先生”,要求在施教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4]要善于“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4]
3.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服务学生”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在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后,习近平多次强调这一根本任务对于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1]这无疑昭示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和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所在。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更应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教学工作成效评价的根本标准。要明确选择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在“服务学生”中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在施教过程中自觉做到“三个要”。一要服务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二要服务于学生政治觉悟的提升,促使大学生树立起“四个服务”的政治意识,实现国家和社会对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迫切要求。三要服务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帮助他们克服过于自我、缺少艰苦奋斗精神等不足,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和思想水平。[5]
二、遵循“三因三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善于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很大程度是由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所产生的。教师重视讲授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力避理论与现实脱节,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结合学生实际和国家教育目标,把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中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因素。因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只有坚持“三因”(即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三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6]
1.加强针对性,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习近平指出:“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7]思政课教师要认清与把握时代脉搏,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在与时俱进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尤其需要加强教学针对性,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因事而化”,就是思政课教学要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教育内容,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因时而进”,就是强调思政课教学必须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势而新”,就是强调思政课教学以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新要求作为创新内容和方法的重要抓手,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挖掘具有说服力、感召力的思想教育资源,[6]不断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
2.重视贴近性,遵循“三个规律”,做到力避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做人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具有的这些特点出发,德育才会有效”。[8]思政课教师只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才能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思政课教师遵循“三个规律”就要力避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注重分析不同学生特点和实际。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要强化问题意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在服务学生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解决“总开关”问题。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就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应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就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要把促进学生学业全面发展为首要职责,视教育教学为第一要务,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实现生活化,做到讲理论要“接地气”,通过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践行的价值观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它要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通俗地讲,生活化就是要“接地气”,也就是善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践行的价值观,让教育内容在多维度的转换中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讲理论要接地气”,就要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强说服力。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环节,在教学内容甄选、转化和创新上下功夫。一要在教学内容选用上下功夫。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理论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6]二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学术涵养来吸引学生,不做“复读机”,要做“解码器”,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清楚、讲透彻。三要在突出问题意识上下功夫。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国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重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找准思想矛盾点、政治困惑点、学习生活烦恼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菜单服务,通过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透视,强化社会引导,廓清模糊认识。
三、善用“管用得法”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方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方法源于实践,反过来它又指导和推动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完成任务比喻为“过河”,而把完成任务的方法比喻为过河的“桥”或“船”。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9](P139-140)
1.上课注意方式方法,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教学方法是针对培养目标的要求和青年学生的身心特征,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形式、步骤、手段、技巧等构成的有机系统。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
由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所决定,要做到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态度,又要有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既要做到说理透彻,善于以理服人,又要饱含激情,充满感情,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既要继承传统,善于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又要勇于创新,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只有思政课教师突出方法创新,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才能成功搭建师生共鸣共情的交流平台,提升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
2.课堂讲求艺术性,“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思政课教学主阵地在课堂,主要靠理论灌输。灌输不等于强制,要深入浅出,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假、大、空的恶习。“感人心者,莫先乎隋”。教育方法首先要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实现师生共情,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听,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才能真正激发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接受真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这种信息能否被学生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本身,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性问题。
课堂讲求艺术性就是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掌握。思政课教师要用好课堂主渠道,尤其需要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增强内容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善于从教材的文本话语向口头话语转换,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要知道,一段文字可能让学生豁然,一幅图片可能让学生开怀,一则笑话可能让学生释怀,一段独白可能让学生感动,一段视频可能让学生潸然。
3.教学工作“联网上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当今时代,互联网对年轻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在网络日益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关键抓手的当下,对教师的网络素养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教师要善用“网言网语”“微言微语”,通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工作活起来,让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既要借助新技术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要讲的道理情理和现实事实,又要借助新媒体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抓眼球”又“触灵魂”。[10]
四、秉持“学为人师”的职业素养是学生获得感生成的认可条件,教师要善于在形成课堂的感染力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获得感的生成是由职业素养的精深性所形成的。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秉持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尤其需要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教师“回归课堂、用好用足课堂”,通过“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促进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提升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只是形式问题,而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用好思政课课堂的主渠道,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准、讲透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去认识实际问题。
在信息时代做合格教师,不仅要有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具备学习处世的智慧和能力,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更应善于用足用好课堂,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
2.教师做“经师”更做“人师”,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提升
传道、授业、解惑是高校教师的天职。习近平指出,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责中,“‘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4]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就是因为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青年思想的引领者、信仰的塑造者。思政课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承载的是对祖国、对民族的忠诚,因为他们在培育祖国和民族的明天;这种职业,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宗旨,而不只是把这种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如果思政课教师在是与非、善与恶、义与利、得与失等原则问题上缺乏把持力,就不可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3.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促进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提升
“创新型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建设,“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推动形成严谨治学、讲求责任的学术品格和优良学风。教师应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并同鼓励学生端正学风、严谨治学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确立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
坚持“经师”与“人师”相并重,自觉做到以德立身,言传身教,就要以“四个相统一”为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就是要引导教师以德立身,既为“经师”、更为“人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就是要引导教师以德施教,既要“学高为师”,更要“行为世范”;“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就是要引导教师以德求学,既有水滴石穿的求学定力,更要有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就是要引导教师以德从研,既重视“学术研究无禁区”,又做到“课堂讲授有纪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3]吕虹.从心理满足,到课堂优效[J].小学教学研究,2017,(2).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5]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6]柳礼泉,等.开放式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的范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2).
[8]顾钰民.遵循“三大规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汤素娥,柳礼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