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探索与思考

2018-07-27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陈茜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四年后的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研究开发国家安全教育教材,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现有相关学科专业开展国家安全专业人才培养。
中央和教育部精神出台后,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逐步开始尝试推进学科建设,加快国家安全专业人才培养。2018年7月16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一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共同体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就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达巍主持此次研讨。达巍教授介绍了国内一些高校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上的具体行动,如国际关系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国家安全学硕士研究生今年9月即将入学;牵头建立的七院校参加的学科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已于5月成立。达巍教授表示,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一方面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学科和学术规律。目前的紧迫任务是界定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建立本学科的理论体系,确定研究方法、研究任务和重点方向等。达巍教授认为,只有厘清这些基本问题,才能有效推动学科发展,这也是召集此次研讨的初衷。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周丕启重点谈了自己对国家安全学定位及内容的思考。周丕启教授认为,国家安全学属于交叉学科,涉及政治、军事、国土等领域,是各个领域当中影响国家生存因素的集合。国家安全学是研究实现和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更进一步说就是研究有关国家生存相关内容的学科。遵循建设一级学科的目标定位,周丕启教授谈到了国家安全学下设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安全理论、国家安全实践的探索,也应涵盖大国安全政策比较以及分支领域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发言题目为《国家安全的内涵辨析》。与周丕启教授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不同,宋伟教授认为安全问题不仅指生存,安全应与事物的完整性相关,即事物能否完整存在。具体到国家安全内容的界定,宋伟教授指出与传统国家安全不同的是,当前国家安全的概念被扩大化,不仅包括国际安全,还扩展到诸如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等国内安全,涉及海外利益保护的海外安全以及环境气候等非传统安全范畴,因此从学科角度来讲,仅仅依靠国际关系学或许略显单薄,政治学、社会学等研究将成为更重要的学科基础。在谈到界定学科领域的问题时,宋伟教授提出了判断学科能否成型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国家安全要想成为一个学科,其领域内行为体的互动要达到一个非常密切的程度,最终让其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鉴于上述国家安全内容的泛化,宋伟教授提供了一种学科建设路径,即优先发展政治安全学、社会安全学等学科方向,在此基础上寻求国家安全一级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冷战以后人类面对安全威胁的种类不断变化,颠覆了过去对于安全概念单一的理解,如何理解国家安全学的特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师小芹给出了答案。师小芹研究员认为,国家安全学核心内容应该以中国为研究课题,实现中国的安全是目标。而在研究过程中要避免陷入国家中心视角和单一对立关系两大陷阱,导致忽略社会组织、社区、个人等团体层面,制约国家安全作为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刘丰提出了国家安全学与现有学科之间区别的思考。刘丰教授认为,基于不同的立足点,国家安全究竟是一项实践工作还是一项知识门类,二者应区别对待。如果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知识传授、理论概括的话,由于其应用实践性强,刘丰教授认为同公共管理学科相似,建议国家安全学可设置国家安全硕士等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发言最后,刘丰教授也提到了个人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他认为在国际关系层面,安全挑战一方面来自外部客观存在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有本体主观的认知。冷战后安全概念泛化,是否因主观夸大了对安全的认知和理解,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场研讨最后发言人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孙学峰,孙学峰教授赞同刘丰教授将国家安全视为实践工作或知识门类的划分,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发展需要考虑诸如法学、国家安全理论以及相应实践技术三个方面,根据实际可以从既有学科当中抽取相关部分组成新的学科。公安学以及学科的建立过程对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思路,孙学峰教授说到,具体到培养方案可从专业硕士入手,逐渐过渡到学士或博士培养阶段。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需要考虑国家安全学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区分度,尤其是技术性问题;学生研究发表具体的学科归属以及是否设置特殊培养环境等。最后,孙学峰教授表达了对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信心与期待。
在问答互动环节,来自各领域对国家安全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或阐述个人看法,或与发言学者沟通对话,在交换意见与寻求共识的过程中共同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