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新时代”范畴“进课堂”的教学思路探析

2018-08-28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8.4上.20~24,30     作者: 胡涵锦

【摘要】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范畴,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全面、准确理解这一范畴的科学内涵,对于把握十九大精神及相关的一系列重要范畴和重要论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范畴“进课堂”,必须以十九大报告为基本遵循,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渗透的理念和方法,既学深悟透、学懂弄通做实,又凸显“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就“新时代”范畴的形成及其与“新使命”“新思想”“新方略”“新矛盾”“新战略”“新要求”等范畴的关系、“新时代”开启的时间节点、对“新时代”与“新阶段”“新时期”的理解和“新时代”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等在教育教学实际中需要释疑解惑的问题,做认真深入、严谨细致的思考,并注重长期以来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的历史经验总结,切实提高十九大精神“三进”的质量和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十九大精神/进课堂
【作者简介】胡涵锦,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8.4上.20~24,3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研究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基本范畴及相互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7BHA026)、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YD09)的研究成果。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P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以及重要的思想方法论意义。伴随着这一重要论断的确立,“新时代”范畴也应运而生,并对由此而拓展和深化形成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基本论断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理解“新时代”范畴,并结合思政课堂实际不断予以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于完整把握十九大精神,意义重大,对于提升十九大精神“三进”的质量和实效,同样意义重大。
一、基本遵循:三个“意味着”、五个“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范畴,是在全面回顾、展示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五年内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之后提出的,是从“新的历史方位”的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高视位来提出的,也是从五大“面貌”,即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此,全面、准确理解“新时代”范畴,一方面,既需要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崇高历史使命、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等新的时代内涵,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任务,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等方面来加以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启了新的征程、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的建设有了新的要求等方面加以理解。讲解“新时代”这一基本范畴,可从诸多视角进行展开,也可以穿插不少的资料和数据,但最根本的,是需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意味着”、五个“是”。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自身要在这两个个方面把握好,学深悟透。
1.三个“意味着”。十九大报告中就“新时代”提出三个“意味着”。一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P10)
2.五个“是”。十九大报告中就“新时代”进一步提出五个“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基本内涵。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P10-11)
在深刻阐述“新时代”范畴三个“意味着”、五个“是”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还就“新时代”范畴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做了全面的阐述,总起来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4](P12)。
二、学深悟透: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
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必须以十九大报告为基本遵循,但这绝不是“照本宣科”。讲解“新时代”范畴,在以十九大报告的阐述为基本遵循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还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认真作一番逻辑的、理论的、现实的等方面的解读,真正做到学深悟透。
1.三个“意味着”:认识“新时代”的三个不同视角。第一个“意味着”是把眼光追溯到鸦片战争开始,聚焦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凤凰涅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数百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期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第一个“意味着”的学习讲解中,还可继续深入探究的是,如何把握好三个“起来”,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相互关系。从事物发生发展表现为一个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认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鼓舞人心的“三个台阶”、振奋人心的“三级跳”,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过程。当下我们正实现“强起来”的飞跃,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这是已经完全“富起来”以后的“强起来”,而是在基本“富起来”、又在努力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同时,逐步实现的“强起来”。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也应辩证地认识到,与“站起来”具有明确标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为标志不同,“富起来”和“强起来”不能机械地以某一时间节点或某个量化指标来界定,这两者也并不是两个决然割裂的发展阶段,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从话语表达方式上讲,把“富”和“强”联系起来的“富强”,是一个早已成为人们所熟悉并广泛使用的范畴和词汇。“强起来”需要“富起来”为坚实的支撑,在“富起来”的进程中,又孕育着某些后一个飞跃“强起来”的因素。简言之,“强起来”的过程中,继续需要“富起来”;“富起来”的过程中,也不断体现着“强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十九大报告的讲解,可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这两个重要判断结合起来学习,关注其中“顿号”使用的不同位置,是有着重要和深刻感悟的。
第二个“意味着”是把眼光放到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的壮美图景,聚焦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召开之前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做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7·26’讲话”)中也曾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6]。十九大报告就此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更加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明标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活力,历史和现实雄辩地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7](P382)。中国这个东方大国,近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是任何一个不戴有色眼镜的人都叹为观止,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其他什么主义。我们始终“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8],“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9](P10)。
第三个“意味着”是把眼光放到了全球,关注全人类的发展,聚焦的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世界贡献。经过数十年的奋力拼搏,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变贫穷和落后面貌的征程中,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国成功的经验,为解决人类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适合本国国情和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这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和借鉴。与此相关可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这一“为解决人类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拘泥于狭窄的“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个别、个性的“特指”,而是有充分理由表明,这是具有普遍性、一般、共性价值的“泛指”。
需要指出的是,这第三个“意味着”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架构,由原先的“三足鼎立”到“四位一体”的发展进程,也就是先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和理论框架表述为道路、理论、制度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虽然十九大报告对“四位一体”的全面表述是在报告第二大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作为在顺序上首先在报告的第一大部分中第三个“意味着”已出现的“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将第二部分的“四个伟大”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在实践中对理论的提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四位一体”的逻辑体系,那么,随之而应强调的就是从“四位一体”到“四个自信”,即“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P11)。
2.五个“是”:揭示“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从五个方面,用五个“是”,对“新时代”范畴的内涵作了全面和深刻的论述。这五个“是”,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一个“是”,其中的关键词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十分形象地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喻为是撰写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1](P38)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宣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个又一个“接力赛”的生动展现。
第二个“是”,其中的关键词是两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两个有着明确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既定承诺。两个“全面”和两个“一百年”紧密相连,“历史交汇期”的意义重大而深远。2020年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将实现;2050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定将实现。
第三个“是”,其中的关键词是“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在十八届中央领导第一次集体“亮相”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核心词就是“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了要把“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论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基本方略,表现为十四个“坚持”。其中第二个“坚持”,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申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3](P10)。在报告的开篇之处,又加了“永远”两字予以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4](P1)在报告的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5](P45)
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还作了详细的分解,展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明确的、具体的,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6]。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排列第八的基本方略,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内容紧紧联系起来,既“顶天”又“立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7](P23)等七个“有”接地气、得民心。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18]短短五句话,寥寥二十八个字,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落脚点”和归宿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在十八大闭幕以后的第一次媒体见面会,还是在十九大报告中,都蕴含两者的内在密切关联。“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这既是“开宗明义”,也是“施政纲领”。十九大报告把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P19)。
第四个“是”,其中的关键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的这一重要论断,掷地有声,瞬间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美好夙愿,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注入了崭新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出现,并都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十九大的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压轴。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梦想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概括起来讲,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深刻认识到”和三个“必须”[22](P13-14)。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写入第一个“明确”的“总任务”之中:“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3](P19)
梦想成真,靠的是真抓实干。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的第一次离京视察,去的是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期间,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我要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24]。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他那极富特性的话语,既通俗又深刻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5](P1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的付出。
第五个“是”,其中的关键词是“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6](P57-58)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曾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从“较大”到“更大”,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27](P7)。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步入新时代,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我们将与各国人民一起,“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8](P25)。
在分别论述“新时代”科学内涵五个“是”的基础上,结合“进课堂”教学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我们还可将这五个“是”作一个逻辑上的归纳,即把五个“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从表明指向的宏观方面讲,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二是从明确目标的具体要求方面讲,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三是从国内到国外的国际视野方面讲,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三、多思多想:若干有待深化研讨的问题与思考
十九大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领悟。除了依据报告原文,认真做好解读以外,还应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多思多想”,强化“问题意识”,凸显“问题导向”,深化对报告精神的把握。就“新时代”范畴进课堂而言,有些问题并不一定要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则应必须予以深入思考,切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新时代”以什么时间为起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那么,值得深入思考、得以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时候“进入了”新时代?也就是说,“新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启的呢?
目前关于这一问题,大致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二是“以十八大为起点”;三是“以十九大为起点”。与“新时代”起点的问题紧密相关的另外一个需要明确的是,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之前,是有个重要前提的,这就是“经过长期努力”那么,问题在于“经过长期努力”的“长期”是个什么时间区间?一是与“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的观点相吻合,这“长期”,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时间跨度是近40年吗?二是与“以十八大为起点”的观点相吻合,这“长期”,是指“十八大以来”,时间跨度是5年吗?三是与“以十九大为起点”的观点相吻合,这“长期”,是指“十九大以来”,时间跨度仅仅是才开始吗?可见,对这一问题应谨慎对待。
2.“新时代”“新阶段”“新时期”三者是什么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都是从“新的历史起点”或“新的历史方位”来看问题,那么,“‘7·26’讲话”的“新阶段”,和十九大报告的“新时代”,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前者用“新阶段”,后者则用“新时代”呢?两者有没有区别?
目前,有些观点认为,“新阶段”和“新时代”两者在本质上一致的。对于这样的结论,是否还需要有进一步的阐释?尤其是要予以说明的是,两者的“本质”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另外,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因为“新时代”和“新阶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用“新阶段”替代“新时代”呢?久而久之,十九大关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是否也会随之逐渐淡化和消失?
与此相关联,“新时代”与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新时期”又是什么关系呢?通常来讲,“新时期”以改革开放为标志,那么,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否仍然处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时期”呢?
3.“新时代”“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当我们今天在讲解“新时代”重要内容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现有的统编教材中都提到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否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呢?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问题,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这一重要判断,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这个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依据,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予以重申和强调。十六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十七大报告指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十八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29](P260)十九大报告则再次强调,“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30](P58)。
从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的论述中可见,和平与发展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个判断并没有“过时”。“新时代”与和平与发展的为主题的时代,并不相互矛盾,更不是相互对立的。是否可以以“大时代”与“小时代”的不同范围、对象、指向来廓清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关系?简言之,是否可以作以下的理解: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是对整个世界和国际态势来作判断的,而“新时代”范畴则主要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当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也将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格局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2][3][4][9][10][13][14][15][17][20][22][23][25][26][27][28][3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07-28(1).
[7][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2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2][16][19]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1).
[2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24]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N].人民日报,2012-12-12(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