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生成的三个维度

2018-08-28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沪),2018.4.66~71,86     作者: 项久雨 石海君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生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要结合育人渠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互补;要融合育人课程,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要整合育人队伍,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其他课程教师等的协调合作,最终形成渠道协同、课程协同、队伍协同。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协同/课程协同/队伍协同
【作者简介】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教授(湖北  荆州  434023);石海君,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8.4.66~71,8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A04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武汉大学2015自主科研重大委托项目“国际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000072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提出了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的要求。所谓协同效应,即不同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从而形成1+1>2的态势与效果,这是形成系统整体性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渠道,更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和其他课程教师等联系密切,共同承担和发挥着育人的职责与作用。因此,结合育人渠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互补,融合育人课程,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整合育人队伍,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其他课程教师等的协作,最终形成渠道协同、课程协同、队伍协同,是生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渠道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二者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是,二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功能、教育方式等是不一样的,前者侧重于理论方面,后者侧重于实践方面,各有优势。从应然状态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协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实现二者的相互协调似乎是合乎逻辑、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二者处于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状态,出现了应然与实然不相符的问题。因此,实现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优势互补,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形成渠道协同,是生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的第一个方面。
1.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预期要实现和达到的要求,有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者共同指向这一根本目标,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分属不同的管理序列、各自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等,二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设置上出现了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归属教务部门,学科特色鲜明,因此在教育目标上关注理论的灌输,旨在让学生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工作中归属管理部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在教育目标上关注实际工作的开展,强调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显然,二者在教育目标上的分化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理论认知和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这就客观要求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协调,实现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统一,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融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灌输,又强调实践运用,以理论引导实践,以实践强化理论认知。首先,二者都应把理论掌握与实践运用作为自身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强调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所学所知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实践、管理、服务等育人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求学生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因为没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甚至无效的。其次,教育内容上二者也要实现融合,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更要强调教育的实效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为学生解疑释惑。另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教育的温度,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和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更要强调教育的深度,把实际工作的育人作用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学生分析解读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指引学生正确进行人生抉择,引导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2.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割裂,是二者处于分离状态的又一体现。造成这种对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环境的限制、教育队伍的差异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课下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同时教师虽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但相对而言开展实践活动的经验缺乏,因而理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相反,主要由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历的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在课下开展,因而具有很好的实践育人优势。二者在教育方法上的割裂是不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看,以理论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抵触,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虽然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但在组织实施中都面临着一定困难以致难以实现,而且不能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实践育人虽然具有更好的吸引力、感染力,但由于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而在面对一些实践难题时难以作出科学的理论解释,使得实践育人缺乏理论深度,难以以理服人。因此,唯有把二者的教育方法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协同。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优势,就是要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这就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教学中,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将理论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如进行一定课堂理论教育后,安排一定教学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围绕课堂教育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更好地论证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巩固课堂教育成果。目前,已有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和主题,选用具有时代特色、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配合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开发拓展实践教学,更要利用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这也是二者教育方法结合的体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活动开展中,除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延伸服务外,也掌握着学生日常思想行为情况,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丰富教育素材和资源。不难看出,通过教育方法的结合,将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更易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施理论与实践双层考核
教育考核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教育活动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教育内容、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都可以通过考核进行评价。科学的考核体系对于评价教育效果、反馈教育信息、改进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各自独特的考核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考试为手段,考核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以评优、奖惩为手段,考核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来看,无论哪一种考核方式,都具有片面性,难以完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知行状况,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前者受应试教育影响,在考试形式上主要采用试卷笔试,在考试内容上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缺乏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和引导;而后者虽能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但无法对学生理论掌握程度进行检测。科学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需要把两种考核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实行理论与实践双层考核。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要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等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价值准则等自觉地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巩固深化。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都形成了共识,认为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但是,“因为二者在大学的管理体系中分属不同的管理和教学两大系统,彼此之间在工作特点、人员配备、效果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2]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二者融合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二是课程考试应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综合考核。课程考试内容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既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目的。
二、课程协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其他各门课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也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承担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些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自身育人职责,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相孤立;或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强调“授业”而忽视“解惑”,导致教书与育人相脱离。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解决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问题,形成课程协同。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明确的办学方向
所谓同向同行,“同向是指朝着相同的方向,同行是指一起行动,同向同行就是朝着相同的方向一起行动”。[3]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就是要朝着相同的方向共同发挥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同向同行,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各类课程须明确自身具有的育人作用,树立课程育人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同向同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也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这些论述都是各类课程发挥育人作用、树立课程育人意识要求的充分体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一方面,各类课程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的偏见,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充分挖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任务。另一方面,各类课程要突破只“教书”、“授业”,忽略“育人”、“解惑”职责的观念,把教育与育人、授业与解惑结合起来。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首先是“同向”,这里的“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即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强调学校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5]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7]从根本上讲,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因此,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二是明确的办学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8]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坚持的办学方向是什么,即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给予了科学回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这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明确和坚持的办学方向。
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里的“行”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二是各类课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担负起“育人”、“解惑”的使命。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距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已有十余年,十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但要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仍然“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适应事、时、势的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在改进中加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做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提升教学亲和力;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各类课程才能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具体要求。
其次,各类课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担负起“育人”、“解惑”使命。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不仅强调了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而且也明确提出在各类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各类课程要充分挖掘自身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资源。既要挖掘课程本身或教学内容蕴含的一定的思想道德精神和价值追求,要将其与思想理论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联系起来,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也要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人文情怀、传统文化等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其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结合自身课程特色和优势,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途径。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多局限在“灌输”层面,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留下“呆板”、“生硬”的印象。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优势,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方式,既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需要,也是各类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各类课程可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学术研究、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志愿服务等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必须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同向同行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同向而不同行,或同行而不同向。此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无法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合力,相反还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的效力。二是把同向同行泛化,即过分强调和要求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而忽略了各类课程“教书”、“授业”的本职工作。强调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并不等于把各类课程变成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队伍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其他课程教师等协调合作
高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承担着神圣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守卫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由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构成,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育人的专门队伍,其他队伍承担着主阵地、各类课程的育人职责。然而,由于分属不同管理序列、专业背景差异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两支队伍在担负共同育人职责中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从根本上讲,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课程的互相分离、各自为政所造成的。不论是渠道育人还是课程育人,都是由教师来组织、实施的,实现课程协同、渠道协同必须通过教师队伍的协同来完成。因此,实现渠道协同和课程协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必须促进专职与专职、专职与兼职队伍之间的协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等队伍协调合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队伍,因此其关注点在自身专业研究和课堂教学上,能够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教育,而对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了解,对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状况缺乏掌握。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能够系统、全面、及时地了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状况,把握学生日常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特点,但由于主要时间精力陷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因此难以为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提供系统、深层的理论解释。这就造成了两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从而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知与行教育的脱节,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两支队伍的协调合作。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两支队伍协调配合,才能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与主阵地、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之间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发挥这两支队伍之间的互补效应。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科学规划队伍数量和结构。数量上,按照中央相关政策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要求,合理进行人员配置。结构上,协调优化两支队伍的学历、专业、职称、职务等。如,学历上以硕士或者博士为从业基准,专业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等等。二是两支队伍工作互相介入。在两支队伍工作充分交流基础上,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选拔优秀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站上讲台,承担一定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这也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等队伍的协调合作,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经历,也为辅导员等队伍提供了理论学习的机会,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协调合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协调合作,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因此,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也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现实中,各类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对于这一点却认识不够甚至存在认识偏差,或事不关己,认为自身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的问题则与己无关;或存在偏见,认为专业课程远比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得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质疑甚至忽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嗤之以鼻”,拒绝与其协调合作;更有甚者,有些缺乏信仰信念、思想政治素质不过关的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唱反调”,向学生传递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理论。如此种种,都迫切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协调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教师,都要树立协同育人的意识,这是两者能够协同的前提条件。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认识和明确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各类课程教师互进课堂。要鼓励专家教授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邀请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课程的专家学者对有关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生态文明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教学;同样,也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入专业课课堂。在有些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社会实践等育人环节,可以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
3.完善保障制度推动队伍协调合作
顺利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等队伍、各类课程教师的协调合作,仅仅从主观上入手还不够,还必须从客观上加以规范和推动,使不同队伍的协调合作制度化。因此,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管理机制。有了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让各部门各岗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协调合作有章可循,而且也能据此做好评价监督。完善管理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协调合作、协同育人的具体工作内容。比如,专业课教学、日常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各类课程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个人言行表现的榜样示范;各类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流、互动和运用,等等,这些都是队伍之间协调合作的重要表现。二是要完善考核机制。在目前学校的工作评价和考核体系下,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注重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这不利于调动各个队伍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的权重,把协调合作纳入其中;要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机制,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学习深造中优先考虑协调合作的优秀教师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三是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育人队伍之间协调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可以对各类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工作等,予以教学工作量的补贴;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类课程教师、辅导员队伍的认真研讨、配合参与、协调合作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评选协调合作的先进典型,组织协调合作先进事迹报告会,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4][7][8][9][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王炳林,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3]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