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思想成果融入个体的思想观念中,使其思想行为发生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也要处理好“变”与“化”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既要关注世界形势之变、中国社会发展之变、个体需求之变,也要看到这一转变需要一个转化、内化和外化的长期过程。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变”中求“化”,做到应世界形势之变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顺中国发展之变培育学生的中国情怀,因个体需求之变强化教师的育人使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与化”/转化/内化/外化
【作者简介】简臻锐,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18.4.82~86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生活,“变化”对每个人而言并不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说文解字》有云“变,更也。”当下多将其解释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情形跟原来不同,发生演进、演化、更改等等”。[1]化,虽然也有变之意,但注重转化的过程。我们常说的消化、融化、化解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化是一个渐进、熏陶、适应和习惯的过程。然而,反观当下,我们多注重求变、求新,忽略了化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往往将重心放在求“变”上,忽略了要实现更好的“变”需要一定“化”的过程。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思想成果融入个体的思想观念中,使其思想行为发生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既要重视变,也要重视化,应该在“变”中求“化”。
一、变: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有之意
事物因变而发展,社会因变而前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做到因时而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会有更大的发展、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关注个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将“变”视为教学应有之意。
(一)主动把握世界形势之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整个世界形势发生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示接纳和认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日益走上世界的舞台,正不断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主动把握这一世界形势之变。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从经济上看,在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整体处于疲软和艰难复苏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依旧充满活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从局势上看,地区、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摩擦依旧存在,中东局势动荡、欧洲难民潮则是突出表现,而中国社会环境整体稳定。从政党政治上看,世界政党形势也复杂多变,许多国家内部政党之间的斗争带来政局动荡,影响国家重大议程。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政治中则日益发挥着政治引领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各国政党对党的十九大的召开给予积极评价,以及之后举行的与世界各政党的高层对话会。
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看到中国特色,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在国际中地位的变化。让学生在纵向对比中认识到西方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重封锁,到90年代东欧剧变时期“冷嘲热讽”,到现在的高度肯定与认同。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日益发展壮大过程中,依旧保持开放的大门,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聚焦中国社会发展之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社会主要矛盾之变,是对中国当下社会发展发生最大转变的准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社会发展之变中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一要在现实中讲清楚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之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供给和需求层面讲清楚社会主要矛盾。首先,结合需求层面讲清楚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美好生活的需要,物质条件是保障,但不能仅追求单一的物质需求。美好的生活还包括更高品质的物质、高水平的文化,更健全的民主法治环境,更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更安全的内外环境,更绿色的生态环境等。其次,从供给层面讲清楚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看到中国的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增长质量方面有待提升;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提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城乡之间的贫困差异、东中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等有待解决。这些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导致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供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讲清楚当下社会主要矛盾,才能解答学生当下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一矛盾。
二要在历史演进中讲清楚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更深层次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之变,还要讲清楚社会主要矛盾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了解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三次转变,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直到2017年,党和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又有新变化。讲清楚这三次转变,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背后所反映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让学生更好理解时代之需求、社会发展之方位和自身努力之方向。
(三)积极关注个体需求之变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之变,从具体层面上看则是个人需求之变,个体需求之变也反映了个体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新时代依旧要积极关注个体生存、发展、享受的需求之变。
一要积极关注个体生存需求之变。进入新时代,个体的生存需求发生改变。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竞争的求职中谋得更好的“饭碗”,对教育需求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对知识教育的需求从单一到多样、对技能教育的需求由简单到复杂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生活中,个体对所处的生存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要求有更好居住环境、饮食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关注个体这些方面的需求之变,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个人生存需求息息相关。
二要积极关注个体发展需求之变。新时代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更高,对人的发展要求更为全面,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也随之改变。一方面表现为从注重当下学习到紧密联系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拓展了个人发展需求的内涵,除了个人知识学习和职业发展需求之外,在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需求、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需求、锻炼健康身体的需求、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需求、增强自身法治思维的需求、培育良好心理素质的需求等方面也有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更加关注个体发展需求之变,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有用、有料、有价值的课。
三要积极关注个体享受需求之变。个体在新时代下的享受需求更加多元,不仅包括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协调、感官满足与思想满足相统一,而且更加注重高雅的精神享受、以健康平和的心态体会人生的美好和幸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关注个体享受需求的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分个体的享受需求与享乐主义。享乐主义在当下许多高校中依旧普遍存在,如沉迷游戏、追求奢侈生活等,这些现象既体现学生思想、精神层面的空虚,也反映了他们对高层次享受需求的缺乏与渴求。
二、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指向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关注“变”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化”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时候不理想,并不是因为不注重变,而是在化上下的功夫不够。“化”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而包含复杂的环节,且每个环节会受各种因素影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实现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思想成果融入个体的思想观念中,使其思想行为发生转变,需要在“化”上费心思,尤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转化、内化、外化这三个重要环节。
(一)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知识性教育,而且具有思想性、意识形态性、道德性和政治性教育。这一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代着力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转化,要将这一抽象的思想融入教学中必须思考如何实现从思想体系到内容体系的转化、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这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做好思想体系到内容体系的转化。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这一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理论成果是思想的产物,体系庞大性,理论深度性,难以直接进入教学。这时候需要将思想体系中的重点、突出点选取出来,并转化为具体的内容,变成教材的一部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内容上的基本的依据和遵循。
二是做好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在教学过程重要求紧密围绕教材。然而,教材是按章节目的结构框架做出成体系的设计,其逻辑严谨、理论性强,承载着共性的和稳定性的内容,难以成为现成讲义,这时候又需要一个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教学体系专门面向学生设计,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需求量身定做,在内容选择上具有针对性,重点突出、难点深入,在方法实施上也灵活多变。
三是重视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不只包含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背后的价值观点、理想信念和信仰体系。这时候就涉及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这种转化可能需要更长久的过程,因人而异,有些人需要一学期时间,有些人需要整个大学时间,有些人则在毕业之后才发展转化。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认为课程结束了教育就结束了,它可能会在长时间产生余温。
(二)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将内化的实现视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内化是指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品质等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价值认知、情感、信念等内在思想意识的过程。内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一基本要求需要认识内化的复杂性。
内化涉及个体的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这几个方面不断深入的复杂过程。受教育者对新理论的认知,取决于其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是否与新理论、新思想存在冲突,如果产生冲突,则需要一个对新理论、新思想重新理解的漫长过程。在重新理解之后,个体易受个人需求的影响反复通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逐渐接受新的思想理念。接受的过程,有可能因情绪或态度而反复博弈,之后才逐渐产生情感认同,也只有以情感认同为基础才会主动将新思想融入自身价值体系。在新思想融入自身价值体系过程中,还有可能受其他思潮或外界诱惑等影响,这时候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加以克服。
由此观之,内化需要历经一个了解、选择、吸收、认同等一系列过程,内化是否顺利实现不仅取决于内化的主体效应,比如个体的主动选择性等;还受内化个体的差异性和外界因素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只有将内化视为一个需要长时间的过程,才可能真正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外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要将外化视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外化是指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品质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如果说内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外化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认识将外化视为一个反复性的过程。
外化是知到行的转化过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看到知行不一的现象,或只知不行,或行而不知。我们常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有时虽能观其行但未必能见其内心真正的自觉。个体在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也有可能因遇到一定的因素如内在需求、多样的动机、个人能力、他人的左右等影响而知而不行。此外,知转化为行后还需要经过反复的、持续的固化过程,我们常说一个人做好事容易,但一辈子做好事难,也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反复性与长期性。
由此观之,外化的实现是不断解决知行矛盾的过程,由知到行并非一帆风顺。它不是一种直线式或平面式的发展,而是一个曲折式、立体式、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要看到外化需要反复的过程来作出相应教学设计,如果急于求成,则无法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要在“变”中求“化”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思想成果融入个体的思想观念中,使其思想行为发生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要关注新时代下的世界形势之变、中国社会发展之变、个人需求之变,也要看到思想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转化、内化和外化的长期过程。此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要求在“变”中求“化”,将世界形势之变、中国社会发展之变、个人需求之变通过一系列环节,“化”为学生的全球视野、中国情怀和教师的育人使命。
(一)应世界形势之变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现实中看到全球化浪潮的不可逆袭,看到中国在当今世界局势中所处的地位。要在世界形势之变中看到中国积极主动拥抱世界,努力推动全球化发展,在世界和平发展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国在世界和平发展更加开放自信,逐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从原来的积极参与者变成主动的建设者、贡献者。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也是中国的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放眼世界,做到应世界形势之变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
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世界的格局看中国的发展,通过了解世情分析国情、党情、民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将培育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内容。要在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大势中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积极主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疾病流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国际性问题而共享的中国方案;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几千年来对“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史为鉴”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主动希望与世界各国一道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世界责任的体现。
(二)顺中国发展之变培育学生的中国情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中国发展大势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看到中国已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朝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前进;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中国,做到顺中国发展之变培育学生的中国情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学生的中国情怀,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筑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体发展历史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发展历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现实性、实效性与必然性;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关系向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向学生讲清楚他们对文化传承、创造、创新的使命;从人民力量的永恒性、人民事业的永恒性、人民存在的永恒性这一客观规律向学生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三)因个体需求之变强化教师的育人使命
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必有新时代之特质,个体在生存、发展、享受需求也随着社会发展和自身特性而呈现出多变的特点。他们对生存环境、职业谋生、自身全面发展、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享受有更高层次、更要质量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个体需求之变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育人使命,不忘立德树人的职责。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人,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独立的、能动的、有思想、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尽管学生的思想观念、个体需求在不断发生改变,但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职责不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任务不变。要实现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自己立德的职责,认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的课程、是思想交流的课程、是培养良好品德的课程。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就要先立己之德,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牢记自己育人的使命,明确自己是在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此使自己更坚定自身的职业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做到立德与树人相统一、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在立德、育人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为更加全面的人。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职业本领。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24.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55.
[3][4][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