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变”与“不变”

2018-08-28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京),2018.4.96~99     作者: 魏强 周琳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如火如荼,出现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并取得不少创新成果。把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变”与“不变”,即真理力量打动人、事实整体说服人、思想交锋引导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自信。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变”与“不变”
【作者简介】魏强,周琳,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8.4.96~99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大学“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编号:2017CDJSK01PT30)、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示范团队资助项目阶段成果。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虽然取得一些创新成果,但是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时感困惑、疲乏,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甚至比不少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更为难学难用,一定程度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如何改革,只要把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变”与“不变”,就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一、真理力量打动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载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的成果”[1]74,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遵循。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内容甚至方案随着时代发展如何调整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反映和传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的三大规律性认识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体系”[1]76。因此,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开展教学,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自觉影响、说服、武装广大青年学生。理论之所以能够说服人,一定离不开理论的真理魅力和逻辑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11理论如果没有抓住事物根本,或者出现逻辑错误,都不能真正打动学生。归根结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广大青年学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彻底性,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把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变”与“不变”,就是要以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客观规律以及揭示人的全面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真理伟力并真正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就得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3]815如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了解、不熟知、不精通,只是时常引用只言片语,只是强势呈现个别结论,只是依葫芦画瓢,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极易出现假、大、空的理论呈现样式,而这样的理论教学不仅不能说服人、开导人、武装人,往往会招致学生腻烦。
其二,要以理论打动学生,还需要强大的逻辑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理论与逻辑的力量,这就要有健全的思维和严谨的推理,以真理的力量来说服人、打动人”[4]286,离开环环相扣的逻辑推演,离开“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同样难以钳住广大青年学生。以列宁的演说为例,列宁的演说之所以能打动听众,很大程度归功于列宁演说当中“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象许多万能的触手,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5]17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要以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并伸出“万能的触手”从各方面打动青年学生。
其三,要以理论打动青年学生,还要注重说理鲜明透彻。“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6]1322说理鲜明透彻,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含义说清、内容说明、实质说透,万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彻底的理论只有依靠透彻的说理,才能真正发挥释疑解惑的功效。
总之,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真理的力量、“万能的触手”从各方面打动广大青年学生。
二、事实整体说服人
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教学形式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要基于事实整体来说服青年学生。事实教育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极其重要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者高度重视用事实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当谈到列宁为工人写的小册子的时候,克鲁普斯卡娅这样写道:“这本小册子是从工人非常熟悉的具体事实出发,完全以仔细收集来的大批材料作根据,事实的叙述又很清楚。在小册子内所讲到的,拿来说服人的,都不是空话,而是具体的事实。这些事实说得这样明白,这样令人信服,使工人一读之后,就能自己做出结论。”[7]199列宁也深刻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8]364
具体来说,坚定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要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可感触到的物质事实”、从“全部事实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的事实而不是胡乱抽出的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来说服教育青年学生。毫无疑问,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往往会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和障碍,往往会显露出需要通过自我完善来解决突出问题,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以事实整体反映出来的辉煌成绩,更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道路。总而言之,如果不是从事实整体出发而是胡乱抽出个别事实或玩弄实例,就极易得出经不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结论,甚至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是要用实践来回答,要以事实整体来作答。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实惠,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从切身经验中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值得爱。”[9]685“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10]144-145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始终都绕不开让广大青年学生从切身经验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值得爱”,始终都绕不开让广大青年学生从事实整体感受到“社会主义是好东西”“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邓小平还反复强调,我们要把握时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不能空喊社会主义口号,而要用建设、改革的丰富事实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从而通过事实增强人民群众信心。“社会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是穷社会主义总不能说是好的。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要使国家富强起来。”[9]687
总而言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能够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事实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事实整体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这些事实整体包括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光辉成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思想理论工作的任务问题就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虽然我已经说过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这样才能够教育全国人民,全国青年,全国工人,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也才能够说服那些向今天的中国寻求真理的人们。”[11]179-18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基本理论内容都要以“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论证”,这样,才能以“新的丰富的事实”说服广大青年学生。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如何变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就要以新颖、丰富的事实来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三、思想交锋引导人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网上改革”或者“网下改革”,总要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总要面对多元思想价值观念的在场,总要正视正确思想政治观点与错误思想政治观点的同在,关键是要通过思想交锋来发展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让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关键期的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2]230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整个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新特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地带“鲜花”遍野,同时会看到有些地带“鲜花”“毒草”同生同长,并且还可能会看到有些地带“毒草”蔓延。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13]328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4]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管理权、领导权,守住“红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总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较量斗争,总是需要正确的意见“见见风雨”“取得免疫力”,最终“打胜仗”。就像毛泽东深刻指出的那样:“正确的意见如果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如果没有见过风雨,没有取得免疫力,遇到错误意见就不能打胜仗。因此,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12]232可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如果不把握以思想交锋引导人这个“变”与“不变”,则极易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置于“心灵鸡汤”“自说自话”“闭门造车”之境地,极易导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思想交流的豪气、缺乏价值对话的底气以及缺乏思想交锋的勇气,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战斗性将逐渐“褪色”,当然,这同样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现在,广大青年学生既在“网下”生活学习,又在“网上”生活学习,还有人用“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来描述当前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2015年3月,国家网信办公布的“民众信息获得模式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率已经接近100%。并且,在互联网的使用时长上,调查发现,大学生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6小时。“网络社交亮点纷呈、‘网上生活’多姿多彩,同时,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网上舆论多方角逐、震荡激烈,然而,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这个十分活跃群体的重要‘栖居地’”[15]28。如果把青年学生的“网上生活学习场域”比作“堤外”,把“课堂教育教学场域”比作“堤内”,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既不能以失去“堤外”为代价希冀“堤外损失堤内补”,更不能以失去“堤内”为代价希望“堤内损失堤外补”。如若这样,最后结果可能导致“堤内堤外皆损失”,而要同时筑好“堤内”和“堤外”,使得“堤内”“堤外”齐发力。因此,无论“堤内”还是“堤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既要承认多元思想价值观念并存的社会现实,又要敏锐观察到各种社会思潮竞相争夺青年受众的严峻形势,还要深刻分析并有力回应西方有些国家的“话语吸引”“价值同化”,要通过设置价值话语、传播价值理念、开展价值观的较量交锋来应对别有用心的“话语吸引”“思想渗透”“价值同化”,从而增进社会价值共识、引领社会价值导向,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1-2012):核心价值与意识形态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苏]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论列宁[M].中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8]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选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15]魏强,周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3).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