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指导学生拍摄微视频积极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可谓是一种积极且有益的尝试,因为它遵循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的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然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微视频的选题视角非常关键,要考虑思政课重难点问题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耦合;学生的认知前见与可拍摄资源的关联;展馆历史资料与现实生活场景的融通。具体到选题的操作层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依托教学相长模式深度发掘思政课重难点问题,借助数据挖掘技术选择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微视频选题
【作者简介】陈殿林(1969-),男,安徽全椒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教育方法研究;高翔(1992-),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与方法研究(安徽 合肥 230009)。
【原文出处】《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2.148~153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5年省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2015jxtd002);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振兴计划项目(Szzgjh1-1-2016-1)。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兴未艾,各地高校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必将对高校思政课加强实践教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拍摄制作微视频是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但微视频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泛娱乐化”甚至是庸俗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而微视频的选题颇值得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拍摄微视频的学理分析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视频凭借其时长短、存储小、传播快、内容精、制作简易等特点在网络平台中崭露头角,其所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目前业界大多认同优酷总裁古永锵关于微视频的定义,即“微视频是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短则30秒,长的一般在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微电影、教学短片、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1]。基于微视频自身的优势,许多教师乐于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拍摄微视频这一形式。
(一)从认知前见到知识整理再到深入研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拍摄微视频的形式,遵循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的规律。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是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对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前,已有的知识、情感、观念等内容便会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综合起来发挥作用,从而对其认知和判断产生影响,这便是前在之见,即所谓的“前见”。现在学生接收到的讯息丰富,认知前见复杂,对教育内容的内化存在着甄别、吸收、消化的过程,实践教学中采取拍摄微视频的形式则是促进学生内化教学内容的有效举措。
拍摄微视频的前提是策划,然后要选题、撰写脚本,这个环节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加工过程。拍摄主题的选择、凝练、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认知前见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分解、综合、归纳,知识整理有助于学生巩固强化教学内容。基于微视频拍摄的可行性分析,知识整理往往只是确立基本大致的方向,决定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具体的视角选取尚需深入研究,因此,撰写脚本之前的研究工作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也特别有意义。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研读前人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深度的思考,寻找切入点。理论知识经由如此学习过程,易于内化到学生的思想结构中。
(二)从受教育者到主体间性再到教育者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拍摄微视频的形式,遵循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提高其有效性,而关键点则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主客二元对立所不同的是,主体间性理论则提倡主体的多元化,突出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在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的前提下,通过交往实践而达成的在理解融洽基础上的协调一致。“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不仅是说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围绕受教育者来进行,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服务,而且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受教育者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单纯被动地接收来自教育者基于个人的理解与专业特长所传递的内容,而是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依据自身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及现实需要,有选择、有条件地进行取舍和再创造。在微视频拍摄之前,受教育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都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实践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特色和要求。
实践教学中采取拍摄微视频的形式不仅仅停留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在于学生要成为拍摄主题的讲述者,这时候其角色完全转变为教育者,担负起本主题的发起者、实施者,要依凭自己的前期积累、研究成果向别人展示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事实上,其已经全部或者大部分内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可能达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程度。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教学中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从间接学习模式到体验——场域模式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拍摄微视频的形式,遵循了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出来了不少形式,但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更多,学生的参与面十分有限,有的学校只好简单化地以课堂讨论取而代之,这种间接学习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常表现出兴趣低落、逆反甚至抵触的情绪。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例如老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3]因此,必须对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间接学习模式进行深刻反思。
将微视频引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通过实地参观和调研的亲身体验,将其所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进一步将课堂所学与个人体悟有机结合,在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构建、自我升华。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即“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依托,以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教育主体、客体及对象之间形成的一个客观关系网络”[4]中,微视频拍摄期间,教师对学生的随时指导、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对实践情境的创设、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等,不仅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彰显、巩固和提高,也更好地促进了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觉醒、认知能力的发展、行为模式的养成。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微视频的选题视角
将微视频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各地各校实践教学探索出的好形式。然而,要使最终制作出来的微视频能够既具有趣味性,得到学生喜爱与认可,同时又能在教育内容传递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所启发和收获,选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政课重难点问题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耦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来看是立足于对教学内容的强化,微视频选题必须考虑思政课重难点问题,重难点问题不拘泥于教学要求的重难点问题和课后习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难点疑点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所设置的课程重难点内容,往往是该课程的核心,需要学生做重点理解和掌握。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纷繁复杂的信息也会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有时会让他们觉得教学重难点,“重而不难”亦或者“难而不重”。因此,要想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微视频的选题视角除了要考虑到教学要求的重难点,还应侧重于关注学生喜欢什么、学生好奇什么、学生困惑什么、学生想收获什么等问题上来,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是大多数人所关注的、感兴趣的、意义较为重大的亦或者是与其切身利益相关联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的是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庆祝日而衍生,有的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滋生。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策等,或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求解,或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回应其社会影响,分析这些社会问题的实质,是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而青年学生所接触到的资讯是否真实可信,就需要将课程的内容与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做进一步耦合,关涉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关切青年学生思想深处的疑虑,既能改变思政课在教材内容建设方面的相对滞后性,进一步凸显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的特点,又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变的心理状态,同时引导他们积极融入社会,关心时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二)学生的认知前见与可拍摄资源的关联
思政课实践教学从目标来看是立足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认知前见作为主体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微视频在选题过程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前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微视频主题的选定和诠释、内容的挖掘和展现、深度的洞察和解析,都需要学生在认知前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多方能力进行精彩展现。然而有些时候,学生常基于自己的兴趣和偏好进行微视频主题的选定,却忽略了对事物的关联性及现实因素的考量,从而导致部分事先设定好的画面因拍摄条件、软硬件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表达,这种后天经验的先入为主,往往会导致拍摄出来的微视频效果差强人意。
此外,每一个体的认知前见都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变动性的特点,如何在这些复杂的认知前见中梳理出合理有效的信息,是一个十分重要也尤其考验学生能力的问题。青年学生的知识库正处在不断更新优化的过程中,其思想观念也处在日趋成熟和理性的阶段。学生在微视频的选题过程中,要始终明确一点,即所谓的微视频选题视角,不是单纯基于自己已有的认知前见或完全基于自己个人喜好的一种天马行空式狂想,而是要对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前见进行必要的筛选,尤其注重与可拍摄资源的关联性。这样,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在其认知前见与可拍摄资源之间进行复合交互式思维加工,通过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整理,不仅可以巩固其知识体系、锻炼和提高其能力,而且在两者的关联中摒弃过去不合理的前见,从而形成有利于他们提高认识和理解的合理前见。
(三)展馆历史资料与现实生活场景的融通
思政课实践教学从长远来看立足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微视频选题离不开对展馆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与拍摄。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类型众多,形式丰富。各大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展馆,为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伴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实现了由纸质向电子化的转变。展馆内所展示的那些图文资料,往往具有历史性和静态性的特点,这些展出内容能否真正有效地被记录在镜头,能否持久地留存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内心和记忆中,能否将那时那刻的感触和启发进一步延续并转化为日常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这就需要在选题过程中进一步做好展馆历史资料与现实生活场景的融通。
如果说展馆的历史资料为微视频的取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来源,那么现实生活场景则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认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强调展馆历史资料与现实生活场景的融通,不仅能以历史资料佐证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疑惑,实现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溯源和原因追踪;也能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巧妙融合,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资料的深度理解和体悟。一部优质的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其内容绝不局限于只单纯地讲述过去的历史,也不会孤立地只反映当下,其更多的是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融合,以史鉴今、以今通史。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微视频选题的操作层面
基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微视频选题的重要性,教师的把控能力、选题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拍摄微视频全程工作非常关键。具体到操作层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微视频选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如下环节着手。
(一)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启发和引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政课实践教学微视频选题就是以具体、生动、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拍摄微视频形式,回应并且呈现那些对学生成长成才有影响的思想问题。但日常生活中往往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思想深处的问题存在,只有具体到自身实际或者身临其境时,才可能发觉心头的困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解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思维训练和强化问题。因为问题既是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改造世界的抓手。可以说,任何领域研究活动的开展都要首先从问题开始,离开问题空谈研究,只不过是一种无病呻吟罢了。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的单向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和对话,因而导致“学生无问题可问”或者“有问题却不敢问”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逐渐淡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会日渐缺乏,进而导致求知欲、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丢失。
强调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启发和引导,首先,教师自身得先具备对问题的敏锐感知和理解力,做到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捕捉学生心灵困惑、洞察社会热点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规律进行问题的搜集、选择、设计、思考和解答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定。其次,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激发,进行问题思维训练,其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大可不必担心是否能够应对学生问题,也并非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都必须要做出回答,这其间要做好对问题“真”与“伪”的区分。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其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好奇心强,因此,他们常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使得问题脱离原先的历史与时空,亦或者采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以纯粹的逻辑推演来代替历史事实,这无疑也模糊了问题的现象与本质间的界限。严格区分问题的“真”与“假”,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寻找到思考问题的正确方向,使其区分出问题的良莠,进而寻找到问题的真谛和解决途径,也能帮助教师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困惑,从而对真正有价值的“真问题”进行尽可能地答疑解惑,对有些不合理的“假问题”进行及早地澄清和讲授。再次,教师善于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启发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尝试进行解答,教学形式可以采取小班讨论、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争辩中,感悟理论的统摄力量,明晰理论启迪心智的方法,理解理论回应实际的路径。最后,教师要总结学生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关联,引导学生的发问方向,以建立问题之间的问题链,形成对实践教学有启示意义的问题群。
(二)依托教学相长模式深度发掘思政课重难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在专业素养、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往往导致了两者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对微视频选题操作过程的研究中,积极引入“教学相长”这一中国教育教学思想史上的经典概念,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民主、平等、协作、友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依托教学相长的模式深度发掘思政课重难点问题,意味着对重难点知识的把握不能只停留在识记阶段,还应注重对其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分而论之,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教材等内容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为了避免部分教师一味地啃老本、照本宣科亦或者是对旧有知识的老生常谈,是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结构、学习兴趣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以及人格魅力,并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更新和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从而为帮助学生探寻知识重难点以及解答内心困惑,提供专业性和技能性的指导。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要勇于纠正原先对思政课所持有的消极刻板印象,一改过去“只听不问”或者“不听不问”的课堂局面,积极发挥自身思想活跃、视野宽广、勇于尝试、开放自信等优势,大胆与教师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积极的探讨和交流。学生有其“惑”,教师对其“解”,这体现了一切教学活动的终极指向。
深度发掘思政课重难点问题,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多次互动。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征集学生问题,从征集来的问题中筛选学生共同的疑点,大凡多次被学生提及的真问题,甚至是历届学生都问及的问题,即使是教科书事先没有进行问题预设,也应该被视作重难点。这些问题的源问题,如果符合拍摄微视频的条件,实践教学完全可以采取相应的形式,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进行理论准备,凝练成微视频的选题。
(三)借助数据挖掘技术选择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给思政课关注并且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带来了深刻的挑战,但谁都不能漠视这一现实。正如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所认为的那样:“大数据是一种符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所未有的方式,它最终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所采集的巨量的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相对应的软硬件的分析、处理,以便获得具有巨大价值的产品信息、服务信息亦或者是获取更为深刻的洞见。”[5]
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的、随机的、不完全的数据集中,选择在一定时期内引起广泛关注并有着较强影响力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仅会凸显微视频选题时代性、现实性、思想性的特征,也会启发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就数据挖掘技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拍摄微视频选题中的运用而言,有其特殊性。第一,确定教育对象的关注点兴趣点。教师要明确拍摄微视频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故而不同于对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一般理解,认清数据挖掘的目的是数据挖掘的重要一步。挖掘的最后结构虽然是不可预测的,但要探索的问题应是有预见的。第二,数据准备。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数据集成、数据选择、预分析和转换,建立一个真正适合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是数据挖掘成功的关键。由于选择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不要求那么高的精度,所以在算法方面,可视化技术的分析模型便可以解决问题,追求太过于复杂的算法则意义不大。第三,数据挖掘。这个阶段就是数据挖掘工具对经过转换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发现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过程。第四,分析数据结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发现问题的领域重要性、可信度和支持度等阈值来对发现结果进行评价,并以学生能理解和观察的方式将发现的问题呈现给他们。教师需要考虑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思政课知识点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尽可能地在选题方面照顾到理论的关切,最大限度地既凸显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深化目标,也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古永锵.微视频在中国的机会[DB/OL].(2006-10-23)[2017-10-27]http://tech.99.com/a/20061023/000317.htm.
[2]骆郁廷,丁雪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1):16.
[3]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8.
[4]何祥林,张振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场域的视角[J].教育评论,2014(10):87.
[5]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